叙
第一章 先祖考略
第一节 始迁祖谢尧仁
一、福建民国《建宁县志》有关谢尧仁的记载
二、福建嘉靖《邵武府志》有关谢尧仁的记载
三、江西老志关于谢尧仁的记载
四、谢尧仁与《张于湖先生集序》
五、谢尧仁与严粲、周必大的交往
第二节 其他先人
一、谢驿、谢之纯
二、名宦谢师圣
三、谢升、谢廷用
四、父谢天锡
第二章 出生与成长
第一节 幼年时期
一、安静的降生
二、“幼即喜行礼,不为群儿戏”
三、入学,击鼓以明志
第二节 青少年时期
一、与理学之缘
二、婚姻
三、勇于担当
第三章 彷徨前行的治学之路
第一节 初学之路
一、“香山”习举
二、禅悟
第二节 《初学先言》体现其教育思想
一、教育要从娃娃抓起
二、“敬身”为治学之本
三、学者为道,不计功利
四、讨伐科举制的檄文——《录今文定序》
第三节 专志于儒学(心学)
一、专心习儒(心学)
二、“程山七子”“程山六君子”辨析
三、了溪行
四、甘氏先祖小记
五、新城神童峰会讲暨与新城士子的交往
六、挈家避乱,居无定所
七、作《举过箴》《受过箴》《容默斋箴》
第四节 辑书立说,文以载道
一、编辑《程门主敬录》
二、程山学舍及遗址探究
三、纂辑《风雅伦音》
四、与宁都“易堂九子”的交谊
五、编辑《大学切己录》
六、作《诚说》
七、订李寅青《大学稽中传》
第四章 “居程山,始拈‘畏天命’为宗旨”
第一节 “始拈‘畏天命’为宗旨”
一、“一宗程、朱”的敲门砖——《困知记》
二、《困知记》及罗整庵其人
第二节 门庭若市与遗民情结
一、李淑旦反师、汤来贺遣子受业
二、县令张黼鑑求见
三、遗民情结
第三节 程山治学
一、设馆程山
二、李萼林卒,曾有孚及门
三、制定《“果育斋”教条八则》
四、复校《初学先言》《大学切己录》
五、与魏禧论人才教育
六、作《识仁说辩》
七、编辑《中庸切己录》
第五章 “江右三山”齐聚程山
第一节 与宋之盛
一、宋之盛其人
二、与宋之盛的交谊
第二节 程山论学
一、“江右三山”齐聚程山
二、《程山问答》
三、与宋之盛惜别
四、赴星子拜祭宋之盛
第六章 经世思想
第一节 树新风,改变邑中恶俗;立家法,以明经立品为本
一、提倡婚丧用简,改变邑中奢侈之风
二、订立家法,规约子孙
三、购程山学舍,定“程山十则”
四、《左传济变录》体现的经世思想
五、从《读易绪言》看励志心语
第二节 与李其聪
一、李其聪其人
二、悲悼李其聪
三、李其聪的诗、文
第七章 人格魅力
第一节 慕名求学、拜访者络绎不绝
一、千里风雪求学人——邓任
二、彭士望作《程山学舍碑记》
三、名人贤士纷至沓来
第二节 道光《程山全书》重刊风波
一、道光《程山全书》重刊风波始末
二、显要、名人为重刊《程山全书》撰序
第八章 晚年行止及治学
第一节 晚年行止
一、在程山
二、编撰《兵法类案》
三、遣子谢德宏见安亲王
四、作《西铭疏》
五、编辑《大臣法则》
六、携孙出游
七、在良筹山
八、撰《奉先庵记》
第二节 《崔长者传》《汤子籛传》《徐怡谷传》原文及简评
一、《崔长者传》
二、《汤子籛传》
三、《徐怡谷传》
第九章 逝世及身后事
第一节 坦然面对死神
一、“自知大命将尽”
二、自撰《谢秋水墓志铭》
三、留下的诗作
四、身后哀荣
第二节 甘京撰《亲炙录》
第十章 后人行迹
第一节 子谢德宏
一、以医为业
二、智救亲人
三、以诗人终
第二节 孙谢修振、谢修扩
一、长孙谢修振
二、次孙谢修扩
三、曾孙谢身耕
第三节 五世孙、六世孙、七世孙
一、五世孙谢鸣谦
二、五世孙谢鸣盛
三、五世孙谢鸣篁
四、五世侄孙谢本量
五、六世孙谢宣、谢宗绍
六、七世孙谢昌贤
第十一章 谢文洊在中国台湾地区的影响
结束语
主要参考文献
附录 道光版《程山谢明学先生年谱》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