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长期从事西方音乐史教学与研究,希望能够站在这一扩大化的、中西交融的“现代性”文化语境中,来考察“鲁艺”传统的生成,以及历史因素、社会环境与西方理性创作原则对于辽宁当代学院派作曲家群体的影响。
在观察音乐作品之时,本书也将立足于此,试图阐释:作曲家是如何借鉴西方现代作曲技法,进行富有创造性的音乐创作,进而透过音乐作品来表达本土文化,凸显自己的“中国属性”,如作曲家徐占海“将西方歌剧的结构模式与民族音乐素材加以融合”的歌剧创作观;又如范哲明在交响叙事曲《心碑》中将西方奏鸣曲式结构与五声性旋律、色彩性和声相结合的做法等等。
本书意在开展“群体”研究,即将辽宁当代学院派作曲家作为一个特定群体进行整体性研究,试图勾勒:20世纪50年代至今辽宁当代学院派作曲家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创作概貌及思维逻辑。陈述过程中,将结合作曲家的创作理念及其所处的辽宁地区文化历史语境和沈阳音乐学院的“鲁艺”传统,把作曲家的创作技法、观念放在“本土与西方对话”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加以考察,进而,以此来挖掘音乐作品风格的形成机制,以及辽宁当代学院派作曲家群体独特的文化意义。而针对具体作品进行微观的局部研究,并非本文的研究重点。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