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多棱镜下的文学之光(当代作家对话录)(精)
0.00     定价 ¥ 68.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浙江新华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2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559472946
  • 作      者:
    编者:梁鸿鹰//何向阳|责编:李黎//孙楚楚
  • 出 版 社 :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3-01-01
收藏
作者简介

梁鸿鹰,《文艺报》总编辑、中国作协主席团委员、中国作协理论批评委员会副主任。出版评论集《守望文学的天空》《文学:向着无尽的可能》等,散文集《岁月的颗粒》,译作《阿西莫夫诠释人类万年》等。发表小说、诗歌若干。

 

何向阳,中国作协主席团委员,中国作协创研部主任、研究员,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出版诗集《青衿》《锦瑟》《刹那》,理论集《朝圣的故事或在路上》,学术随笔《思远道》,长篇散文《自巴颜喀拉》《万古丹山》等。获鲁迅文学奖等二十余种文学奖项。


展开
内容介绍
《多棱镜下的文学之光》即是力图恢复文学对话的传统与精神。在对话中,我们看到了对谈者的观点与锐见,但更有意思的是,通过一次次对话,那些躲在小说、诗歌乃至评论文章背后的声音变得清晰可感,那些通常隐于书后的写作者终究走向台前,成为一个个活生生的人物。
展开
精彩书摘

李敬泽

 

《多棱镜下的文学之光》是一部对话集。在这里,46位作家、评论家以文学之名相遇。是对话,更是彼此成全。

大概在语言诞生之初,对话就出现了。社会学家讲,语言是人存在的基础,因而对话也是人的本质需求。但并不是只要有语言就有对话,真正的对话应该包含着交锋与碰撞,其间藏匿着巨大的思想张力。往远了说,经由 《论语》,我们结识了孔子及其弟子,经由《理想国》,我们得见遥远的柏拉图和苏格拉底;往近了说,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中国文学,大抵也可称为一个大型“对话”现场,启蒙主义、人文精神、日常生活、消费社会……在一次次的对话中,这些当代文学的关键词逐一浮出水面——《文艺报》曾见 证过这一历史,更深度参与了这一进程。

然而在今天,“对话”这一古老的传统正在遭遇危机。人们习惯了躲在屏幕后面,仿佛一人对抗全世界,研讨会上、批评集里,看似一团和气, 实则自说自话。对话精神的失却,人与人的孤立,或许是某种现代性发展的必然结局。但是,我们在热火朝天地讨论“破圈”与“出圈”时,渴望的不正是更广泛、更深层的对话吗?文学的“破圈”,就是从自我走向他者,从小群体走向大多数,进而走向一个整体性的时代现实。

《多棱镜下的文学之光》即是力图恢复文学对话的传统与精神。在对话中,我们看到了对谈者的观点与锐见,但更有意思的是,通过一次次对话,那些躲在小说、诗歌乃至评论文章背后的声音变得清晰可感,那些通常隐于书后的写作者终究走向台前,成为一个个活生生的人物。于是我们看到,耄耋之年的王蒙依旧豪情万丈地呼唤着“所有的日子都来吧”,这是何其巨大的生命能量;“讲故事”的莫言告诉我们,“每个故事都有一粒种子”,而种子本身更蕴藏着万千秘密;从海边出发的张炜,始终坚守自然大地,追逐纯粹的精神,其文学信念亦如河流般沉潜而宽广;知行合一的韩少功,在深切的个人经验中,重新感知与回应着时代的精神……

是为序。

 

“所有的日子,所有的日子都来吧,让我编织你们……”

王 蒙   何向阳

 

“同频共振”这个词我特别喜欢,也特别感动,我们这代人如果说幸运,就是我们的生命、我们的年龄和这个国家的历史发生了共振

 

何向阳:王蒙老师,您好!首先,祝贺您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获得“人民艺术家”这一国家荣誉称号,2019年9月29日从央视直播中看到习近平主席为您亲自颁发国家荣誉奖章时,我想这份荣誉固然是对您个人成就的肯定与表彰,同时也是对您所代表的共和国培养的第一代作家的奖掖,以及对共和国成立之后成长起来的几代作家的激励。作为一个与时代同行、与祖国共命运的作家,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到21世纪20年代的今天,您经历了中国社会的巨大变化与进步,其间几乎每个历史阶段在您作品中都留下了印记,您如何看待作家、艺术家个体创作与他所处的大历史之间的关系?

 

王蒙:谢谢您!我们那时候习惯的说法是“(上世纪)50年代开始写作的作家”,刚才您说到“共和国第一代作家”,这个词过去我还没听说过,对我也是一种使命和鞭策。新中国的建立跟文学界、文学人的努力是分不开的,1949年10月1日以前,中国有一大批优秀的老作家,比如鲁迅、郭沫若、茅盾、巴金、老舍、曹禺、冰心、叶圣陶、丁玲、艾青、欧阳山、草明、赵树理、康濯、马烽等,作家的阵容特别强大,而且当时我们文化界、文学界的情况跟苏联还不一样。在刚刚成立的新中国,大量作家回归内地、回到大陆来写作,关于这件事情,舒乙讲过,他说老舍就说过,1949年中国有90%的写作者都是欢欣鼓舞地进到北京,来迎接新中国的建立。就说我自己吧,我的青年时期,甚至是少年时期,就是在这样的氛围里度过的。我入党很早,大概14岁的时候,只是达到了共产主义青年团的入团年龄。我所处的那个时期正好赶上时代的大变迁,这给予了我们这一代人激励、激情,也为我们提供了亲眼为历史作证的机会,这是我们这一代人、这一代作家的幸运,也在以后变成了我们写作中一个共同的文学主题或者说是母题。

 

何向阳:您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写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青春万岁》,入选“新中国70年70部长篇小说典藏”书单,这部小说影响了一代代的读者。2019年我在中央党校第46期中青班学习,我们毕业前的一次会上还有一位老师高声朗诵这部作品中的“序诗”:“所有的日子,所有的日子都来吧,/让我编织你们,用青春的金线,/和幸福的璎珞,编织你们。”当这首诗被朗诵出来时,我感觉身上的血都热了。对于《青春万岁》,不同年代的读者的阅读记忆是不同的,2018年在青岛,在“改革开放40年最有影响力的40部小说”发布会上,我们坐在台下聆听您和一群中小学生一起朗诵。那次倾听让我和许多人都流下了泪水。一部作品活在一代代人的心里,是多么美好的一件事。《青春万岁》给一代代读者留下了难以磨灭的记忆,的确是一部跨越了许多岁月的不朽作品,从1957年这部长篇小说的部分章节在《文汇报》上发表,到1979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完整小说,再到1983年黄蜀芹导演同名电影,后来2005年国家话剧院一度要把它改编成话剧,再到2019年《故事里的中国》节目中,它以舞台剧的演绎形式得以呈现,可以说它影响了一代代的读者。而对于您来讲,它的意义更是不同,您个人的青春年代与共和国的青春是同频共振的,而且这种“同频共振”的关系在您的创作中一直贯穿始终。

 

王蒙:您刚才说的这个词——“同频共振”,我特别喜欢,也特别感动,我们这代人如果说幸运,就是我们的生命、我们的年龄和这个国家的历史发生了共振。那些小至十三四岁、大至十八九岁的青少年,他们赶上了革命的胜利、国家命运再造的进程,这是多么难得。1947年,毛泽东主席作了《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的报告,他当时都没想到胜利来得这么快。然后你看到的一切都是新的,人们唱着新的歌,用的词也都不一样了,人的作风也都不一样了。我写的书恰恰就有这样一种想法,把这些记录下来,把它们挽留住。因为人不可能天天处在这样一种激奋状态,看什么都新鲜:听一次讲话就热泪盈眶,看一部苏联电影也热泪盈眶,你要当时不记录下来,可能以后就很难再体会那种心情了。

中华人民共和国1949年建立以后,每天都在发展,都有好的事情发生,比如说北京刚一解放的时候垃圾堆特别多,当时整个东单广场全是高高的垃圾,臭得不行。国民党政府的时候根本没人管,后来共产党来了,连夜用两三天时间清理干净。之后一年之内就开始在交道口建电影院,在新街口建电影院,在什刹海开辟游泳场,万事万物,百废俱兴。1953年11月我开始写《青春万岁》,确实也是一种勇敢的对于这个大时代的记录和应答,我想尽到自己的历史责任。《青春万岁》现在仍然不断地以各种形式在重版,2020年也有新版,不止一个版本,我很受鼓舞。因为《青春万岁》是1953年开始写的,1956年我获得了半年的创作假,基本写完了这部作品,这部小说的序诗,就是您刚刚讲的“所有的日子都来吧”。当时我特别崇拜的诗人是邵燕祥,我就把序诗寄给邵燕祥,后来他都忘了,但我记得非常清楚,因为那时我是他的一个“粉丝”,当时他给我回了封信说“序诗是诗,而且是好诗”,这话很有师长的味道。诗一上来有两句话,为了整齐他给我改了,本来是:“所有的日子,所有的日子都来吧,让我编织你们。”最后他改成了“用青春的金线和幸福的璎珞,编织你们”。


展开
目录

“所有的日子,所有的日子都来吧,让我编织你们……”

王 蒙   何向阳

 

写作是一条不断拓宽的河流

张 炜   赵月斌

 

让理论的光芒照亮文学和生活

南 帆   张学昕

 

我的写作是有抱负的,它体现为一种阔视和深虑

欧阳江河   何 平

 

“文学的力量,就在于拨亮人类精神的微光”

陈 彦   杨 辉

 

何来今天的蔚为壮观—关于报告文学的对话

何建明   丁晓原

 

生活的方方面面都隐藏着文学的萌芽

范小青   子 川

 

一曲金、木、水、火、土的交响曲  

赵丽宏   张 炜   李东华

 

“我坚持文学是有基本面的”

曹文轩   邵燕君

 

文学评论、文学教育与文学生活

汪 政   王 晖

 

北回归线上的“转身”

范 稳   李云雷

 

多棱镜下的文艺之光

欧阳黔森   颜同林

 

每一个故事都是一颗种子

莫 言   张清华

 

作家凭什么让人阅读

韩少功   南 翔

 

女性独立是乌托邦吗?

金仁顺   艾 伟

 

《心居》中都是好人,只是分寸的把握不同

滕肖澜   张 英

 

对这个世界而言,我们永远需要保持求知欲

韩 东   魏思孝

 

报告文学是一种行走的文学

理 由   李炳银

 

《本巴》:当时间还有足够的时间

刘亮程   杨庆祥

 

未来学与文学创作

张 炯   吴崇源

 

一切文本和想象都需要根植于大地

罗伟章   李 黎

 

当代文学的黄金时代

白 烨   徐 刚

 

“90后”谢冕:不知老之将至

谢 冕   刘鹏波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