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傅雷家书(精)
0.00     定价 ¥ 68.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浙江新华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23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544794534
  • 作      者:
    作者:傅雷//朱梅馥//傅聪|编者:傅敏|责编:王珏
  • 出 版 社 :
    译林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2-12-01
收藏
编辑推荐

• 傅雷家人特别编定,父子两地书全本精选,收录186封往来书信,全面展现”傅雷家书”在艺术、生活、为人处世各方面的理念。
• 版权收录傅聪家信,有别于其他任何只收录父亲信件的版本。父母、儿子一问一答,完整情节线,便于阅读。
• 如何培养成功的孩子,指明”双减”落实后教育的方向,东方家庭教育实践指导
• 版权收录大量傅雷一家珍贵照片,视觉再现书中的人物、场景,增进阅读体验。
• 版权收录傅雷夫妇致儿媳弥拉家信,串联傅聪成长的完整环节。
• 版权收录楼适夷序言,补充重要背景信息,领会《傅雷家书》精髓。

展开
作者简介

傅雷(1908-1966),我国著名文学翻译家、文艺评论家。一生译著宏富,译文以传神为特色,更兼行文流畅,用字丰富,工于色彩变化,形成享誉译坛的傅译特色。主要翻译罗曼•罗兰、巴尔扎克、丹纳、服尔德、梅里美等法国名家名作,尤以《高老头》《约翰•克利斯朵夫》《艺术哲学》等译作最为著名,计三十四部,约五百万言,全部收录于“傅雷译文集”。一百余万言的文学、美术、音乐等著述收录于“傅雷文集”。傅雷先生为人坦荡,禀性刚毅,“文革”之初即受迫害,于1966年9月3日凌晨,与夫人朱梅馥双双愤而弃世,悲壮的走完了一生。
朱梅馥(1913—1966),傅雷夫人,一生贤良,被杨绛称为“温柔的妻子、慈爱的母亲、沙龙里的漂亮夫人”;在三十四年的婚姻生活中,与傅雷相濡以沫,生而相伴,死亦相随。
傅聪(1934—2020),傅雷长子,世界著名钢琴演奏家,1934年3月10日生于上海一个充满艺术氛围和学术精神的家庭。傅聪童年时代断断续续上过几年小学,主要是由父亲在家督教。八岁半师从李蕙芳开始学钢琴,九岁师从李斯特再传弟子百器,1946年百器去世后,基本上是自学。1954年赴波留学,师从著名钢琴教育家杰维茨基教授,并于1955年获得“第五届肖邦钢琴比赛”第三名和《玛祖卡》演奏蕞优奖。1958年底以优异成绩提前毕业于华沙国立音乐学院,移居英国伦敦,只身驰骋国际乐坛五十余年,有“钢琴诗人”之美誉。
傅敏,傅雷次子,特级英语教师,1937年生于上海,为《傅雷家书》的编纂者。

展开
内容介绍
傅雷家人编定的傅氏父子往来家信精选。 辑印在这本集子里的,不是寻常父子的闲话家常,而是两位特殊艺术家的心灵对话。父子间的对话,再现了傅雷由严父变朋友、傅聪由青春而成熟的过程,共同呈现的乃是奔放的热情、激越焕发的生命力。海外傅聪家信,看似散散率率,不事经营,而话题之新颖,天赋之崭露,恰好回应了父母的思念和关切,引发谆谆教诲;复书傅雷家信,更是感事命笔,粲然成章。如果说傅聪家信犹如正在雕琢尚未成形的璞玉,傅雷家信则为我们展现出雕琢璞玉的全过程,是为傅雷教子篇,傅聪成长书。
展开
精彩书摘

一月二十六日
亲爱的孩子:元旦一手扶杖,一手搭在妈妈肩上,试了半步,勉强可走,这两日也就半坐半卧。但和残废一样,事事要人服侍,单独还是一步行不得。大概再要养息一星期方能照常。
早预算新年中必可接到你的信,我们都当作等待什么礼物一般的等着。果然昨天早上收到你(波10) 来信,而且是多少可喜的消息。孩子!要是我们在会场上,一定会禁不住涕泗横流的。世界上最高的最纯洁的欢乐,莫过于欣赏艺术,更莫过于欣赏自己的孩子的手和心传达出来的艺术!其次,我们也因为你替祖国增光而快乐!更因为你能借音乐而使多少人欢笑而快乐!想到你将来一定有更大的成就,没有止境的进步,为更多的人更广大的群众服务,鼓舞他们的心情,抚慰他们的创痛,我们真是心都要跳出来了!能够把不朽的大师的不朽的作品发扬光大,传布到地球上每一个角落去,真是多神圣、多光荣的使命!孩子,你太幸福了,天待你太厚了。我更高兴的更安慰的是:多少过分的谀词与夸奖,都没有使你丧失自知之明,众人的掌声、拥抱,名流的赞美,都没有减少你对艺术的谦卑!总算我的教育没有白费,你二十年的折磨没有白受!你能坚强(不为胜利冲昏了头脑是坚强的最好的证据),只要你能坚强,我就一辈子放了心!成就的大小、高低,是不在我们掌握之内的,一半靠人力,一半靠天赋,但只要坚强,就不怕失败,不怕挫折,不怕打击——不管是人事上的,生活上的,技术上的,学习上的——打击;从此以后你可以孤军奋斗了。何况事实上有多少良师益友在周围帮助你,扶掖你。还加上古今的名著,时时刻刻给你精神上的养料!孩子,从今以后,你永远不会孤独的了,即使孤独也不怕的了!
赤子之心这句话,我也一直记住的。赤子便是不知道孤独的。赤子孤独了,会创造一个世界,创造许多心灵的朋友!永远保持赤子之心,到老也不会落伍,永远能够与普天下的赤子之心相接相契相抱!你那位朋友说得不错,艺术表现的动人,一定是从心灵的纯洁来的!不是纯洁到像明镜一般,怎能体会到前人的心灵?怎能打动听众的心灵?
斯曼齐安卡说的肖邦协奏曲的话,使我想起前二信你说Richter[李赫特]弹柴可夫斯基的协奏曲的话。一切真实的成就,必有人真正的赏识。
音乐院院长说你的演奏像流水、像河;更令我想到克利斯朵夫的象征。天舅舅说你小时候常以克利斯朵夫自命;而你的个性居然和罗曼•罗兰的理想有些相像了。河,莱茵,江声浩荡……钟声复起,天已黎明……中国正到了“复旦”的黎明时期,但愿你做中国的——新中国的——钟声,响遍世界,响遍每个人的心!滔滔不竭的流水,流到每个人的心坎里去,把大家都带着,跟你一块到无边无岸的音响的海洋中去吧!名闻世界的扬子江与黄河,比莱茵的气势还要大呢!……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有这种诗人灵魂的传统的民族,应该有气吞牛斗的表现才对。
你说常在矛盾与快乐之中,但我相信艺术家没有矛盾不会进步,不会演变,不会深入。有矛盾正是生机蓬勃的明证。眼前你感到的还不过是技巧与理想的矛盾,将来你还有反复不已更大的矛盾呢:形式
与内容的枘凿,自己内心的许许多多不可预料的矛盾,都在前途等着你。别担心,解决一个矛盾,便是前进一步!矛盾是解决不完的,所以艺术没有止境,没有perfect[完美,十全十美] 的一天,人生也没有perfect的一天!惟其如此,才需要我们日以继夜,终生的追求、苦练;要不然大家做了羲皇上人,垂手而天下治,做人也太腻了!




一月十六日聪信摘录 (波 10)

从十二月十九日克拉可夫的第一次音乐会以后,我已经又开了三次音乐会——一月八日、九日、十三日。明天到另一个城市琴斯托霍瓦去,有两个交响音乐会,我弹肖邦的协奏曲;十九日再往比斯措举行独奏会。二十日去华沙,逗留两星期,那是波兰方面最后一次集体学习,所有的波兰选手与教授都在那里,我也参加。
克拉可夫的第一次音乐会非常成功,听众热烈得如醉若狂。雷吉娜•斯曼齐安卡说:”肖邦这个协奏曲在波兰是听得烂熟的了,已经引不起人们的兴趣;但是在你的演奏中,差不多每一个小节都显露出新的面貌,那么有个性而又那么肖邦。总而言之,我重新认识了一个新的肖邦 《协奏曲》。”
克拉可夫音乐院院长鲁特科夫斯基说我的演奏和李赫特极相似,音乐像水,像江河之水,只觉得滔滔不绝地流出来,完全是自然的,而且像是没有终结的。
一位八十岁的老太太,曾经是肖邦的学生的学生,帕德雷夫斯基的好朋友,激动地跑来和我说,她多少年来以为真正的肖邦已经不为人所了解了,已经没有像她的老师和帕德雷夫斯基所表现的那种肖邦了,现在却从一个中国人身上重新感到了真正的肖邦。她说我的音质就像帕德雷夫斯基,那是不可解释的,因为每一个音符的音质里面都包含着一颗伟大的心。
真的,那么多而那么过分的称赞,使我脸红;但你们听了会高兴,所以我才写。还有很多呢,等我慢慢地想,慢慢地写。
从十二月十九日那次音乐会以后,就是圣诞节,在波兰是大节日,到处放假,我却反而郁闷。因为今天这儿,明天那儿,到处请我做客,对我真是一种磨难,又是推辞不了的。差不多两星期没有练琴,心里却着急,你们的来信使我更着急。因为其实我并没有真正进步到那个地步。我还是常有矛盾,今天发现技巧好多了,明天又是失望;当然音乐大致不会有很大的下落,但技巧,我现在真弄不明白,前些时候弹好了的,最近又不行了。
一月八日、九日两场音乐会,在克拉可夫的 “文化宫”举行,节目单没有印,都是独奏会。八日成绩不甚佳,钢琴是贝希斯泰因,又小又旧。第二天换了一架斯丹威,虽不甚好,比第一次的强多了。两次音乐会,听众都非常热烈。从音乐来讲,九日成绩颇佳。
十三日的音乐会在音乐学院的音乐厅举行。那是一系列的音乐会。十日、十一日、十二日、十三日,由杰维茨基的四个学生演出。钢琴是彼德罗夫,又紧又重,音质也不好,加柔音踏板与不加柔音踏板距离极远,音乐控制极难。我对这次演出并不完全满意,但那天真是巨大的成功,因为当时的听众几乎都是 “音乐家”,而且他们一连听了四天的演奏。我每一曲完了,大家都喊 “再来一个”;而那种寂静也是我从来没有经历过的。音乐会完了以后,听众真是疯狂了,像潮水一般涌进来,拥抱我,吻我,让他们的泪水沾满了我的脸;许多人声音都哑了、变了,说他们一生从来没有如此感动过,甚至说:”为什么你不是一个波兰人呢?”
什托姆卡教授说:”所有的波兰钢琴家都不懂肖邦,唯有你这个中国人感受到了肖邦。”
上届肖邦竞赛的第一奖斯坦番斯卡说,若是上回比赛有我参加,她就根本不参加了。她说 《诙谐曲》 《摇篮曲》 《玛祖卡》从来没听到这样动人的演奏:”对我来讲,你是一个远比李赫特更为了不起的钢琴家。”又说:”你比所有参赛的波兰钢琴家在音乐上要年长三十岁……你的技巧并非了不起,但是你坚强的意志使得所有超越你技巧的部分照样顺利而过。”她说我的音色变化是一种不可学的天赋,肖邦所特有的,那种忽明忽暗,那种细腻到极点的心理变化。她觉得我的《夜曲》的结尾真像一个最纯洁最温柔的笑容;而 a小调 《玛祖卡》
(作品五十九号)却又是多么凄凉的笑容。这些话使我非常感动,表示她多么真切的了解我;至少没有一个人曾经像她这样,对我用言语来说出我心中最微妙的感受。她说: “这种天赋很难说来自何方,多半是来自心灵的纯洁;唯有这样纯洁到像明镜般的心灵才会给艺术家这种情感,这种激情。”
这儿,她的话不正是王国维的话吗: “词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
关于成功,我不愿再写了,真是太多了,若是一个自己不了解自己的人,那是够危险的;但我很明白自己,总感到悲哀,因为没有做到十全十美的地步;也许我永远不可能十全十美。李赫特曾经和我说,真正的艺术家永远不会完美,完美永远不是艺术;这话有些道理。
对于比赛,我只抱着竭尽所能的心。我的确有非常特殊的长处,但可能并不适宜于比赛。比赛要求的是完美,比赛往往造就的是钢琴家,而不是艺术家。不管这些罢,我是又矛盾又快乐的。最近的音乐会格外使我感动,看到自己竟有那么大的力量使人们如醉如痴,而且都是 “音乐家”,都是波兰人!我感到的是一种真正的欢乐,也许一个作曲家创作的时候,感到的也是这种欢乐吧!
我现在还看到听众的泪水、发亮的眼睛、涨红的脸,听到他们的喘息、急促的心跳、嘶嗄的声音,感觉到他们滚烫的手和脸颊;在他们拥抱我的一刹那,我的心顿时和他们的心交融了!
从波兹南寄来一个女孩子写的信,说:”以前我从来不大想起中国的,中国是太远太远了,跟我有什么关系呢?但听到了你的独奏会以后,你和中国成了我整天思念的题目了。从你的对肖邦深刻而非凡的理解,我感到有一个伟大的,有着古老文明的民族在你的心灵里。”
能够使人家对我最爱的祖国产生这种景仰之情,我真觉得幸福。


四月三日
今日接马先生(三十日)来信,说你要转往苏联学习,又说已与文化部谈妥,让你先回国演奏几场;最后又提到预备叫你参加明年二月德国的 Schumann[舒曼]比赛。
我认为回国一行,连同演奏,至少要花两个月;而你还要等波兰的零星音乐会结束以后方能动身。这样,前前后后要费掉三个多月。这在你学习上是极大的浪费。尤其你技巧方面还要加工,倘若再想参加明年的 Schumann比赛,他的技巧比肖邦的更麻烦,你更需要急起直追。与其让政府花了一笔来回旅费而耽误你几个月学习,不如叫你在波兰灌好唱片 (像我前信所说)寄回国内,大家都可以听到,而且是永久性的;同时也不妨碍你的学业。我们做父母的,在感情上极希望见见你,听到你这样成功的演奏,但为了你的学业,我们宁可牺牲这个福气。我已将此意写信告诉马先生,请他与文化部从长考虑。我想你对这个问题也不会不同意吧?
其次,转往苏联学习一节,你从来没和我们谈过。你去波以后我给你二十九封信,信中表现我的态度难道还使你不敢相信,什么事都可以和我细谈、细商吗?你对我一字不提,而托马先生直接向中央提出,老实说,我是很有自卑感的,因为这反映你对我还是不放心。大概我对你从小的不得当、不合理的教育,后果还没有完全消灭。你比赛以后一直没信来,大概心里又有什么疙瘩吧!马先生回来,你也没托带什么信,因此我精神上的确非常难过,觉得自己功不补过。现在谁都认为 (连马先生在内)你今日的成功是我在你小时候打的基础,但事实上,谁都不再对你当前的问题来征求我一分半分意见;是的,我承认老朽了,不能再帮助你了。
可是我还有几分自大的毛病,自以为看事情还能比你们青年看得远一些,清楚一些。同时我还有过分强的责任感,这个责任感使我忘记了自己的老朽,忘记了自己帮不了你忙而硬要帮你忙。
所以倘使下面的话使你听了不愉快,使你觉得我不了解你,不了解你学习的需要,那么请你想到上面两个理由而原谅我,请你原谅我是人,原谅我抛不开天下父母对子女的心。
一个人要做一件事,事前必须考虑周详。尤其是想改弦易辙,丢开老路,换走新路的时候,一定要把自己的理智做一个天平,把老路与新路放在两个盘里很精密地称过。现在让我来替你做件工作,帮你把一项项的理由,放在秤盘里:



〔一般性的〕
(八) 以你个人而论,是否换一个技术训练的方法,一定还能有更大的进步?所以对第 (二)项要特别注意,你是否觉得以你六个月的努力,倘有更好的方法教你,你是否技术上可以和别人并驾齐驱,或是更接近?
(九)以学习Schumann[舒曼]而论,是否苏联也有特殊优越的条件?
(十)过去你盛称杰老师教古典与近代作品教得特别好,你现在是否改变了意见?
(十一)波兰居住七个月来的总结,是不是你的学习环境不大理想?苏联是否在这方面更好?
(十二)波兰各方面对你的关心、指点,是否在苏联同样可以得到?
(十三)波兰方面一般带着西欧气味,你是否觉得对你的学习不大好?
这些问题希望你平心静气,非常客观的逐条衡量,用 “民主表决”的方法,自己来一个总结,到那时再作决定。总之,听不听由你,说不说由我。你过去承认我 “在高山上看事情”,也许我是近视眼,看出来的形势都不准确。但至少你得用你不近视的眼睛,来检查我看到的是否不准确。果然不准确的话,你当然不用,也不该听我的。
假如你还不以为我顽固落伍,而愿意把我的意见加以考虑的话,那对我真是莫大的 “荣幸”了!等到有一天,我发觉你处处比我看得清楚,我第一个会佩服你,非但不来和你 “缠夹二”乱提意见,而且还要遇事来请教你呢!目前,第一不要给我们一个闷葫芦!磨难人最
厉害的莫如 unknown[不知]和 uncertain[不定]!对别人同情之前,对父母先同情一下吧!
四月三日

展开
目录

代序 读家书,想傅雷 
傅雷傅聪父子两地书
楔子(002通) 
波兰留学(122通) 
一九五四年 
一九五五年 
一九五六年 
一九五七年 
一九五八年 
英国定居(086通) 
一九五九年 
一九六〇年
一九六一年
一九六二年
一九六三年
一九六四年
一九六五年
一九六六年
尾声(001通)
附录 傅聪的成长
编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