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嘉靖初年,少年天子借“大礼议”摆脱杨廷和文官集团控制,议礼派五功臣,粤人居其二,曰方献夫,曰霍韬,均为南海人,后来都受到嘉靖皇帝的重用。方献夫更是官至内阁大学士,但仅两年,他便称病辞官,归乡隐居西樵山中。方献夫一生五辞帝都,四次辞官,均是急流勇退,隐居西樵前后长达二十余年,人称“善知进退”。这位方阁老、“西樵子”,究竟何许人?
方献夫(1485-1544),初名献科,字叔贤,号西樵,广东南海人,作为遗腹子,生于成化二十一年(1485)。方献夫少年苦学,二十岁举于乡,弘治十八年(1505)二十一岁时便成进士,选庶吉士,人翰林,春风得意。旋初辞帝都,丁母忧,居乡四年多,撰成《古文周易传义约说》。正德四年(1509)起复,授礼部主事,寻改吏部主事,为吏部尚书杨一清赏识,正德六年(1511)升员外郎,与王阳明同事,因拜师,成为王阳明早期弟子之一。但无意仕途,欲专心读圣贤书,六年冬二辞帝都,告病归乡,隐居西樵山中十年,与湛若水、霍韬为友,兴书院,讲圣学,参与并见证了阳明学派和甘泉学派的形成与发展,是正(德)嘉(靖)之际王阳明心学运动和西樵理学的重要成员。
嘉靖改元,“大礼议”起,方献夫因两上奏疏,参与继统不继嗣的赞礼之举,嘉靖帝用继统派五臣(张璁、桂萼、席书、方献夫、霍韬)之议,终定称兴献王为皇考、孝宗为皇伯父的尊崇大礼,因此方献夫被特升为翰林院侍讲学士,成了“议礼新贵”。但方献夫为避“议礼”是希求干进之非议,礼成身退,在嘉靖四年(1525)初进《大礼书》后,借口妻亡,送子(女)归乡。这已是三辞帝都。嘉靖六年(1527),因纂修《大礼全书》(即《明伦大典》)诏方献夫回京,任詹事府少詹事兼翰林院侍讲学士,九月改礼部右侍郎,寻改吏部左侍郎,十一月再升礼部尚书,一年四迁,官居二品,成为嘉靖帝的心腹红人。其间署大理寺,参与李福达案的三法司会审,及稍后的陈光案,颇护善类。又在王阳明的艰难时刻,维护王阳明,参与安排阳明身后事。礼部尚书任上,重礼制建设,颇多建言,充《大明会典》总裁。议陈皇后葬礼,不惜与帝争。在经筵日讲和日常奏疏中,方献夫发明圣学,以求正君心、致君向道,其对嘉靖皇帝的影响,是王阳明和湛若水无法比拟的。嘉靖八年(1529),方献夫迁吏部尚书。勇于推任,不避友人、阳明弟子及乡亲。张璁、桂萼与杨一清内阁不和,先后均罢去,世宗欲清算璁、萼党羽,被方献夫劝止,避免了一场官场大震荡。议郊祀,在南北郊、天地合祭分祭等制礼问题上,与世宗、夏言不合拍,嘉靖九年(1530)九月称疾乞归。这是他四辞帝都。十年(1531),嘉靖帝遣行人诏回部复任,避山中不见。再催,诏另有任用,乃抚病就道。十一年(1532)五月至京,进武英殿大学土,入阁办事。甫一入阁,先后遭龚大稔、夏言、冯恩等论劾,帝不听,黜龚大稔为民,冯恩下狱论死。七月,以内阁兼掌吏部月余。积极建言荐贤,仍不避友朋、乡里。在内阁与张璁、李时、翟銮相处和睦。君臣同游,诗歌唱和,甚为相得。一时传为佳话。然十二年(1533)八月张太后亲弟张延龄案起,嘉靖帝欲以谋反罪,灭张氏满族,牵连孝宗唯一遗孀、外戚,暴露了嘉靖帝为使本生父亲称宗祔庙不顾一切的真面目,议礼派和称宗派的分歧突起。张皇后之废,使方献夫彻底心灰意冷。虽有少保之加,仍不改初心,抱道而归,于嘉靖十三年(1534)四月称病致仕。这是他五辞帝都,也标志着议礼派的溃退,而夏言与嘉靖帝“志同道合”,终助嘉靖帝达成献皇帝人太庙的称宗心愿。
方献夫致仕十年,关心地方文献《广东通志》编纂,重视家族建设,建宗祠,修家谱,刊印《周易约说》,悠游林下,诗歌载道。嘉靖二十三(1544)年卒,赠太保,谥文襄。方阁老之功名,任后世评说。方西樵之心性、操守及其心学,宜永世传承。
P2-3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