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唐敖庆传(科学与人生中国科学院院士传记)/科学文化系列/国家科学思想库
0.00     定价 ¥ 98.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浙江新华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2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030726438
  • 作      者:
    作者:鲍盛华|责编:张莉//赵洁
  • 出 版 社 :
    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2-10-01
收藏
内容介绍
唐敖庆是我国现代理论化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被誉为“中国量子化学之父”。本书描写了唐敖庆求学、科研、报国的一生。他的眼睛高度近视,达2000度,摘下眼镜,世界模糊一片,即便戴上眼镜,两米以外也看不清楚。但他的头脑向远却能“看到”浩渺星空,向小却能“看到”原子、分子,这个世界在他的世界里清晰璀璨。本书通过对唐敖庆作为学生、教授、院士、校长、大师五重身份的描写,全面展现了他在极度艰辛之时却能登高远望、学贯中西更显士人风骨的精彩人生。 本书适合有志于化学专业学习与研究的青年学子、科技工作者,以及对科学家的成长感兴趣的读者阅读,还可作为中国理论化学发展史研究的借鉴性读本。
展开
精彩书摘
序章 三千里地山河
  “巧笑倩兮,美目盼兮”,《诗经 卫风 硕人》中的这两句,把一个年轻女子的神韵与风姿描绘得淋漓尽致。“曲眉丰颊,清声而便体,秀外而慧中”,唐朝大诗人韩愈更把外表秀丽、内心聪颖的女子形象,用一支妙笔活灵活现地展现在人们的面前。
  1943年初,在中国江苏的太湖边上,正有这样一个“巧笑倩兮”“秀外而慧中”的女子,依书香而居。然而,不幸的是,祖国的大地正被狂妄的日本侵略者蹂躏,破碎的河山弄伤了她的心事。
  白天跑进山里躲避日本侵略者以及汉奸特务的侵扰,晚上才能回到村里睡上一觉,成为她的生活常态。而自从日本侵略者占领了这里,内陆交通就彻底断绝,除了只知道去了位于云南昆明的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简称西南联大)外,那个本来与她通信的男人,再无任何消息。
  2月5日就是阴历的春节了。随着这个日子临近,一个大胆的念头在生得秀美端庄的女子心上萌生:她要去寻找那个在书信中与她私订终身的人,寻找生活的温暖和未来的光明!
  有如此大胆念头的不止她一个,几个也要外出寻找丈夫的女子与她约定同行。与其他女子不同的是,她要找的人还没有正式成为她的丈夫,她要担更大的风险,万一那个已经6年没有见面的男子在西南联大稍有移情,她徒步三四千里的行为将没有任何意义。但她了解那个男子,她愿意把那个男子当作自己此生的信念。
  她们把启程的日子放在春节之后,这是新的一年的开始,也是她们新的生命的开始。家人对她的决定认同且尊重,但离别仍然让彼此内心疼痛,大家不知道,在兵荒马乱的年代,此生还有没有机会再见。
  出发的地点是太湖边上的宜兴,要到达的地方是滇池边上的昆明。她对昆明没有太明晰的空间概念,只知道很远很远,但心中的希望让这种“远”有了深刻的意义,也许人只有在这样的时刻才能体会什么叫“死心塌地”和“天荒地老”。
  没有日历,她用日出与日落计算时间;没有交通工具,她用双脚丈量此时虽破碎但仍然在国人心中充满希望的每一寸土地。
  是在江苏境内还是在江西的路上遇到的无耻的地痞流氓,她并不十分清楚,只记得几个姐妹拼了命地想办法*终摆脱纠缠;是在江西还是在湖南境内日本人的封锁线*多,她并不十分清楚,只记得姐妹们提心吊胆但决不退缩的摸索,以及彼此相依为命的鼓励和支撑;是在湖南还是在贵州境内她们一天走了100多里路,她并不十分清楚,只记得满脚都是血泡,已经疼痛到麻木,以及彼此*终的骨瘦如柴
  行路的艰辛并没有破坏她内心的美好,支持她一路行走为爱长征的,是她有如花季的少女时代,是与他某一天的不期而遇,以及后来在书信中互诉衷肠的真心与真挚。
  那一年她17岁。
  在很长一段时间,她的弟弟放学回来都会和家人聊起官林镇凌霞小学的一位新教员,说他很有学问和见识。说得多了,喜欢结交有识之士的父亲就让弟弟在一个周末把这位老师请到家里做客。听着父亲和这位年轻老师的对话,才思敏捷的她十分欣赏他对时局的看法以及对人生的态度。待到父母去厨房为客人准备午餐,他们两人便十分自然地聊了起来。年轻老师对这位少女的谈吐和抱负也刮目相看。
  自这次见面之后,两人便开始通信,并且数年没有间断。在他的鼓励和指导下,她考入吴江师范学校,后来成为一名小学教员。随着岁月变迁,两人的相互欣赏慢慢变成友谊,友谊又升华为爱情。1936年夏,她18岁,他21岁,两人在书信中订下了终身。
  路继续在脚下延展,从万物复苏的春,到暑热初来的夏,她已经走了三个多月了。
  终于有一天,她一路打听着,来到了西南联大化学系办公室。办公室的门开着,里面坐着几个正在低头工作的人。
  她轻轻叩了叩门,问:“您好,请问唐敖庆老师在吗”
  一位年轻的工作人员抬起头,说道:“唐老师去资料室了,您是”
  “我叫史光夏,是唐老师的亲属。”她回答道。
  一屋子的人都站了起来,大家纷纷说:“快请进,快请进。”
  那位年轻的工作人员一溜烟儿地跑出去找唐敖庆。史光夏被大家请到办公室里,有些腼腆地坐下。
  “您从哪里来”有人问。
  “江苏宜兴。”她回答。
  “那是日本占领区啊,怎么过来的呀”
  “走过来的。”
  “走了多久”
  “三个多月吧。”
  “老天爷,那不得三四千里地 ”屋里的人唏嘘着,赞叹着。
  就在这时,一阵脚步声响起,一位穿着朴素的教师伴着急促的呼吸声出现在门口。高度近视镜有些下滑了,他用右手推上去,眼光投向身体消瘦、面容憔悴的年轻女子。
  他一下子真的没有认出来眼前的这个人就是他日思夜念的史光夏。六年未见,少女时的娇羞与憨态已不复见,唯有满身征尘和面颊上特殊年代带给这位青春女性的沧桑。
  但眼角眉梢的坚定和美丽是唐敖庆所熟悉的。他欣喜地给大家介绍,这就是他的未婚妻史光夏。
  六年没有见到的目光触碰到一起所激起的巨大的兴奋感和幸福感,不仅令两位当事人陶醉,也让身边所有人赞叹。这是在刀光剑影、硝烟弥漫的战争年代开出的爱情的花朵,其鲜艳和醉人的程度超过姹紫嫣红的春天。
  史光夏“千里寻夫”的佳话迅速传遍了西南联大的每一个角落,人生的温度温暖着战争中一颗又一颗冰冷的心灵。
  几个朋友撺掇着28岁的唐敖庆抓紧时间与史光夏完婚。然而,战时的环境下,很多条件都不具备,结婚手续根本无从办起。朋友们便为唐敖庆和史光夏写了一张结婚的“字据”。让爱情拥有见证和仪式,这也是一个男人对一个女人的终生承诺。然后,在朋友们的帮助下,他们在昆明附近呈贡县一所中学的土屋里举办了简单的婚礼。除了朋友和同事,教授物理学的周孝谦和教授数学的汪志华作为婚礼嘉宾专程从昆明赶了几十里路来参加。
  此时的唐敖庆只是西南联大的一个助教,工资不高,一人生活尚可,负担两个人的生活费用则难以维持。西南联大化学系系主任杨石先教授主动找上门来,给唐敖庆介绍了一个家庭教师的兼职,为这对新婚夫妇解决了吃饭的问题。没有多余的钱租房子,他们就同几个单身教师住在一所公寓里,夫妻两人住其中一个窄小的套间。直到勤快的唐敖庆又在呈贡县的一所中学找到另一份兼职,他们才搬到那所中学提供的不足10平方米的小屋。
  贤惠的史光夏让这个不足10平方米的小屋充满了幸福的气息。她觉得,千里徒步奔走换来一个温馨的小屋,是值得的。生命中洋溢的不断向上生长的气息,让人时时刻刻都在扩张着心中幸福的领地。艰苦的岁月中,唐敖庆只有一身衣服,无法换洗,她总会在晚上第一时间把衣服洗得干干净净,让她的先生第二天整洁地出现在学生们面前。买不起大块的布,她就用针线把大大小小的布缝补在一起,做成被褥。天气凉了,她还会拿出长长的织针,为她的先生织一件毛衣。
  有妻子替自己料理这些琐碎的家务,唐敖庆把全部的精力都放到了教授学生和科学研究上,并很快成为西南联大年轻教师中的出类拔萃者。爱情带给唐敖庆的幸福、幸福所产生的催动事业的力量,以及自己的勤奋好学,让他在不久的将来获得了一个巨大的机会:去美国考察原子能,并尽量把这种技术带回中国!
  在去美国后的一段时间里,唐敖庆要重回学生的身份,用他独*的方式,滋养属于他自己的“学田”。这块“学田”让他成长为20世纪中叶以来中国乃至世界科学家中的佼佼者,成为中国理论化学学科的奠基人。他和他领导的团队在20世纪50年代首次获得国家*科学奖—中国科学院颁发的自然科学奖三等奖,1982—2002年又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两次、二等奖两次。他硬是通过不懈努力,开创了中国理论化学学派,桃李芬芳遍天下。众多学子报考一所远在东北的大学,甚至只是为了毕业证能盖上带有他名字的印章。
  尽管此时的史光夏完全不能预料到这些,但她相信她的爱给出的方向,因为爱是人生至关重要的引领。
  对于这个她千里追寻的男子来说,那会是怎样的一个未来呢
  第一章学生的学田
  一、勤为肥料
  “帆影浮天际,波光碧水濛。霞飞彤色染,浪涌夕阳红。”这是古诗词中对中国五大淡水湖之一的太湖的描写。就在如今水域面积超过2000平方千米的太湖之滨,有一个随潺潺流水从历史中涌出来的古镇,虽逾千年,但仍妩媚秀丽,静有柳绿花红,动有扁舟点点。古人云:“千叶小舟云集,八方商贾过往。”
  传说,公元前473年,智慧的范蠡辅助越王勾践战胜夫差,把吴国从春秋战国的地图中“抹掉”之后,急流勇退,辞别政治,拥抱江湖。一日,他带着自己心爱的西施,打扮成渔夫模样,乘小船从这里经过。见此地山清水秀,风光秀美,遂驾船靠岸,赶下船上的鹅鸭在滩上喂养。后世因了这等雅事,便将此处称为“鹅洲”。
  又说,宋朝时期,镇上住着邵氏兄弟,他们因种种原因不和,后经乡邻规劝,抛弃前嫌,重归于好。为了纪念这件家族史上的大事,兄弟共建了一座桥,取名和桥。从此,这里便被称为和桥镇。
  宋代大文豪苏轼似乎觉得镇上的妖娆还欠火候,游历江南期间,他在此处手植了一株西府海棠。1982年,当地政府以海棠树为中心,围建“海棠园”。到了今天,这株已经900多岁的海棠树仍然枝繁叶茂,生机盎然。
展开
目录
目录
总序/i
序/iii
序章 三千里地山河/1
第一章 学生的学田/6
一、勤为肥料/6
二、脚为铧犁/22
三、梦为种子/31
四、脑为眼睛/41
五、国为方向/48
第二章 教授的教室/61
一、“奔跑”的粉笔/61
二、“站立”的课本/75
三、艳丽的桃李/81
第三章 院士的院子/90
一、一颗理性的心/90
二、一束奉献的光/98
三、一条求实的路/117
四、一群协作的人/148
第四章 校长的校园/162
一、一种风气/162
二、两个中心/176
三、三江水暖/193
第五章 大师的大地/208
一、基金委主任的大国范儿/208
二、化学大师的国际范儿/224
三、科学大家的真诚范儿/232
终章 功绩半归君/245
附录一 唐敖庆年谱/257
附录二 唐敖庆主要著述目录/289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