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皇帝:北抵天山,帷幄运筹能足食;南澄方岳,官箴洁己望安澜。
山西于成龙:斯民保障。
刑部尚书魏象枢:冰清玉洁两于公,名姓相同志亦同。
文学家王士禛:卓荦于公,国之宝臣。天生伟人,媲周甫申。
内阁学士郭棻:德才俊伟,气节挺拔,治行卓越,古罕其俪。
十载爱民县令
三年救灾知州
江宁百废俱兴
下河风起云涌
直隶恶霸丧胆
御史铁面无私
北征荒漠督粮
总督大河安澜
于成龙1638 年出生于辽东盖州,后举家定居直隶京南固安县,康熙三十九年(1700 年)二月二十七日卒于淮安河道总督署,享年六十三岁。于成龙任乐亭县令、署理滦州,后历任通州知州、江宁知府、安徽按察使,两任直隶巡抚,两任河道总督,此外还担任过左都御史、镶红旗汉军都统、兵部尚书等官职。在长达三十三年的宦海生涯中几度沉浮,他心怀黎民,利益百姓始终不渝,世有“廉能天下最”“本朝第一贤抚”赞誉。于成龙刚直不阿、疾恶如仇,一身正气,两袖清风,深得康熙皇帝叹赏和百姓爱戴。直隶曾经流传着很多与他有关的民间故事,还有一些地方曲艺也以于成龙事略为素材,形成了侠义公案如《于公案》等作品。
《于成龙全传》利用《如山于公年谱》《清实录》和康熙朝人物奏稿、日记、诗集、古地图、各类地方志等上百种史料,务求传主于成龙及相关人物事迹均有史料支撑。于成龙担任直隶巡抚后,相关事迹发生时间大多可精确到天。本书通过大量搜集整理康熙朝“当事人”原始记载,力图最大程度还原历史,清晰说明历史发展脉络与人物事件内在逻辑。
《于成龙全传》可以让人们了解这位十年乐亭县令、三载抗震知州、富庶江南知府、两任直隶巡抚、远征漠北督运、呕心沥血治河的大清名臣的一生,去了解下河之争的始末、直隶扫黑除恶的铁面、远征大漠的困苦、兴修水利的艰辛。作品是一部史料扎实,言之有据的人物传记。
一、青少年时代
兵荒马乱的年代。颠沛流离的童年生活。关键时刻舍得自己。清瘦俊逸的年轻人心中充满悲悯。
明末清初,战乱频仍。中华民族再次经历血与火、刀与剑的磨难。
后金政权在北方崛起,马背上的民族与关内农耕文明对决,大明王朝逐步衰微,矛盾丛集,内外交困,积重难返。不甘心被饿死的陕西农民在李自成等人带领下揭竿而起,奋力一搏,如岩浆般喷薄而出纵横奔流,起义如火如荼,直至攻入京师建立了大顺政权。
局势之复杂古今罕见,生灵涂炭,血泪成河,真个是“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本书的主人公于成龙就诞生在这样的年代。他成了明清改朝换代重大历史事件的亲历者。他的青少年时期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度过的。青少年时期颠沛流离的生活使于成龙对黎民百姓的苦难感同身受,逐步形成了他同情百姓、利益苍生的民本思想,最终锻造出他那廉能刚强、戆直不阿的为政品德。
希望本书能在带您了解一代廉吏能臣于成龙生平的同时,带您领略他生命历程中的那些跌宕沉浮,了解清初直到康熙鼎盛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样貌。
崇德三年(1638)
于成龙,清崇德三年七月五日生于辽东盖州。成年后,于成龙取字“振甲”,号“如山”。这是个大有深意的名字。
古人用“鲤鱼跳龙门”比喻飞黄腾达,鱼能“成龙”表示生命状态有了本质的飞跃,这是中国父母对子女的殷切希望;“振甲”这个字则承接成龙,更进一步,表示此龙非蛰龙,将会振甲飞腾而起;“如山”这个号则说龙体广大蜿蜒,“如山”般起伏,“如山”般稳重庄严,又能解“亢龙”之弊,稳得住。
纵观于成龙一生,办理治河事务在他宦海生涯中占据了很大比重,这兴许就和他的名字有关。古代皇帝任用官员时往往有意无意关注候选人姓名,康熙皇帝博览群书,在这个方面恐怕也不例外。尊敬的读者不妨在读书时留心体会。
据于成龙家族文献以及《如山于公年谱》记载,于成龙的曾祖父叫于大恩,世居辽东铁岭地区。于大恩有两个儿子,长子于彦隆,次子于彦海。于彦海就是于成龙的祖父。
于彦海的长子叫于国安,次子叫于国宁。于国安是于成龙的生身父亲。
于彦隆儿子于得水是于成龙的堂伯父。到后来,于得水成为于成龙的养父,过继的详细情况下文还会谈到,但无论如何,于得水深刻影响了于成龙的生命轨迹。
有个细节需要注意:民间传说中经常将于得水和于成龙混为一谈。有人认为“得水”是于成龙的字:鱼得到水才能成龙——仿佛顺理成章,但这是个很大的误会。对于成龙一生产生重大影响的亲属中,其养父于得水一定要排到前列:正是有于得水这样的养父,才使他“成龙”的机会比一般人更多。
历史不能假设,它是多重因素互相制约下形成力线的最终痕迹。偶然因素蕴含着绝对性结果的萌芽。
公元1631年,大凌河之战,明军败北,后金政权占领了辽东广大地区,改朝换代的历史进程加快了。1636年,皇太极改年号“天聪”为“崇德”,国号“大清”。沿辽河一路南撤的于成龙家族在这一年进入辽东重镇盖州,无法通过水路退回关内的于氏家族只得暂居此地。
清崇德三年,于成龙在盖州出生。
清崇德五年(1640),松锦大战爆发,皇太极迁民于广宁军屯,用以充实补给,刚出生不久的于成龙随家从盖州迁徙至广宁卫闾阳,不久后编入汉军镶黄旗。
于成龙在离战争很近的地方度过了童年。
于成龙的生父于国安,戆直老实,以孝行闻名乡里,人们都说他是个忠厚长者。于国安的为人处世,特别是他对老人的孝顺给了于成龙深刻影响。时代大潮中的于国安没有能力左右自己的命运。现在,他和他的家人成为随水波回旋荡漾漂向远方的一朵小小浮萍。
顺治元年(1644)
于成龙七岁。
清顺治元年,李自成大军攻克京师,明崇祯皇帝在万岁山(今景山)自缢身亡,大顺政权取代了明王朝。李自成随后派重兵围困山海关。清军联手吴三桂在山海关大战李自成。这次战役里,于成龙的叔叔于国宁在海战中阵亡。于国宁之子——于成龙堂弟于化龙此时尚在襁褓之中。于国安果断担负起抚养弟弟遗孤的重担。于成龙像个大人一样哭泣、哀悼阵亡的叔叔,一片孝心令人动容。
所有王朝在国家政权动荡之时,各路政治集团都会倾全力拓展自己的势力范围。普通百姓、普通士兵的生命则随时可能成为奠基的石子,没人敢肯定自己能活到明天。
悲剧经常在他周边发生。白花花的孝服,在风中飞卷的纸钱黑灰,撕心裂肺的哭喊,一切的一切,都给少年于成龙留下了痛苦回忆。杀戮、劫掠、病痛、死亡无时无刻不在侵袭普通百姓。他就是他们中的一员,他黑亮的眼睛充满迷茫与思索。这不是他这个年龄的孩子应承担的。
顺治三年(1646)
于成龙九岁。
三月十七日,清廷批准了吏部右侍郎金之俊奏请,变通明进士授官制,力图“政体人情,俱得其平”:一甲进士外,二甲前五十名选部属,二甲后二十名及三甲前十名选中行评博,十一名至二十名选知州,二十一名至七十名选推官,其余尽数选为知县。这是清廷努力站稳脚跟的具体举措,也给了天下读书人进身的希望。
这一年,于成龙开始进入小学学习。这是于成龙人生的重要起点。家庭对他寄予厚望。很难设想从来没有读过书的于成龙一生会是什么状态。在那样的年月还能供于成龙读书,不光能看出于国安有培养子女的远见卓识,同时他的家庭经济条件也应该能满足供孩子读书的要求才行。
一、青少年时代 /001
兵荒马乱的年代,颠沛流离的童年生活。关键时刻舍得自己,清瘦俊逸的年轻人心中充满悲悯。
二、第一个职务:吏部笔帖式 /010
跟着管官的官,看沧海横流。略显沉闷刻板的生活,竟是难得的冷眼旁观与见习……
三、过继给伯父于得水 /012
孝顺儿子为什么却要从亲生父亲身边离开?伯父怎么单单看中他?战功卓著的伯父给他带来了什么礼物?清初诗人、文学家、诗词理论家王士禛说于得水和于成龙“父子得所”指什么?冥冥之中真有铁定的命数吗?
四、初任乐亭知县 /016
新任知县于成龙吃了熊心吞了豹子胆?于成龙发自肺腑地泣血质问。凡上级都收到了他的来信,他越级报告灾情究竟所为何故?
五、滦州知州 /022
盗匪,还是盗匪,于成龙也中招了!
六、再任乐亭知县 /024
是什么让乐亭百姓两次冒死叩阍?何以乐亭百姓百里相送?于成龙的名字一次次走进皇帝脑海。调查核实材料如何变成了表扬信?看于成龙怎样摆正官员与百姓的关系。“你是巡抚的叔叔我也不给你脸!”
七、通州知州与抗震救灾 /045
让皇帝下了《罪己诏》的大地震。草棚中办差的知州大人。他敢叫皇帝的仪仗扛船过桥。刑部尚书发给州县鞭子惩罚旗人恶棍支持于成龙。他的名字被康熙皇帝写在了屏风上。“爱而公”——永远的追求。“前于后于,百姓安居”,康熙政坛的不朽佳话。
八、江宁知府 /070
他是“于北溟”的左膀右臂,配合默契。他和“于北溟”因公务也有过激烈的争执,关系却越来越铁。他泣血送别“于北溟”,迎来展翅高飞的“后于成龙”时代。于成龙成为汉军的榜样,于国安父以子贵。于得水父以子荣,做了皇宫宴客大宾。
九、江南安徽按察使 /095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皇帝提拔于成龙。惊涛骇浪正从天边向于成龙袭来。朝廷否定了张鸿烈的发钞救急之法,意味着什么?
十、督理高邮、宝应河务按察使司按察使 /102
拒绝同事善意提醒,他是真的愚不可及还是高度睿智和清醒?为百姓慷慨陈词,声震大殿。据理力争绝不退步,戆直勇毅。这是他唯一无所作为却有所作为的差事。官职虽小却站到了历史的C位。
十一、直隶巡抚 /143
被誉为“本朝第一贤抚”。判案足以媲美包拯、狄仁杰,百姓赞不绝口。扫痞灭霸秋风扫落叶。隔十几天就有一封密信送到各知府手上,照单抓人无一漏网。这个令顽匪丧胆的于大人文质彬彬的像个教师。他的建议在皇帝那里几乎免检……《于公案》——活在百姓心中的丰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