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初夏,晨曦明媚,微风徐徐,草木青绿,花香浮动。距离中国·天津第十五届国际针灸学术研讨会暨中国针灸学会手法量学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开幕还有一个多小时,一辆黑色汽车缓缓停在天津社会山国际会议中心酒店门前,一位身材挺拔、气度不凡的老者走下车,微微正了正淡金色的领带,神采奕奕地朝会场走去。
在清逸典雅的酒店大堂,众人正恭候他的到来,站在最前面的学生远远望见老师朝他们走来,赶忙迎上去,恭敬地向老师问好。
这位老者正是中国·天津国际针灸学术研讨会的大会主席——国医大师、中国工程院院士石学敏。
石学敏身后的学生快步向前,伸出胳膊要搀扶老师,石学敏摆了摆手,笑着说:“今天是第十五届国针会,等到第二十五届国针会,那真是要你们扶我入场喽。”跟在后面的学生们都笑了。
“晓矞,前天收治的那位内蒙古病人,情况怎么样了,复查CT结果如何?”石学敏还在担心一位外埠患者的病情,学生戴晓矞正要回答,被一位迎面走来的男子打断了。
“石老您好!”约莫三十岁上下的男子朝石学敏走来,激动地打着招呼。“小麟啊,你自己来的?康复得很不错,越走越利索了。”石学敏开心地说道。这位被唤作小麟的男子,原是慕名来天津求医的云南患者,因颅内出血在当地就诊数年,遗留左侧肢体不遂伴左上肢拘挛,难以自理。一个偶然的机会,小麟从电视报道上得知石学敏创立的“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中风病效果显著,于是他满怀期待来到天津,寻求治疗。经石学敏团队医护人员精心诊治,不仅取得了良好的疗效,小麟还对针灸疗法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准备报考天津中医药大学成人教育学院,正式成为一名针灸学子。
石学敏与学生们边走边谈,不一会儿步入主会场。本届大会主会场陈列以蓝白为底色,会议大厅宽敞明亮,会场正中纯白色专家席位横向铺排,映衬着严谨庄重、兼收并蓄的学术氛围。会场正中悬挂着一面宽屏,循环播放短片,展示着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针灸学科近70年的发展历程。
以实战之姿铸斑斓征程,以匠心之砚撰岐黄新篇
1972年,石学敏圆满完成阿尔及利亚的医疗援助任务回到祖国,开始重新组建针灸科,至今已五十载。当时针灸科只有37名医护人员、5台电针仪、80张病床,经几代人赓续奋进,针灸科相继被评为全国针灸专科中心、教育部重点学科、国家中医针灸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如今的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针灸学科,已建设成为国内乃至世界范围内一艘巨型“针灸航空母舰”,其医疗服务、科研能力均居于领先水平,开放住院床位1000余张,医护团队400余名,成立了针灸研究所,建立了针灸项目博士后工作站,是全国规模最大的针灸临床、科研、教学基地。德国、法国、美国、加拿大、墨西哥、西班牙、巴西、俄罗斯、日本、韩国……石学敏带领团队不断扩大针灸对外交流的版图,足迹遍及世界,先后派出1000多人次赴60多个国家及地区交流,培育留学生和高级进修生13000人次。2019年,经科技部、国家卫生健康委、中央军委后勤保障部、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针灸学科成为全国唯一的国家中医针灸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如今这辉煌成就,对当初仅靠一把草、几根针起家的小科室而言,是难以设想的。而今随着几代人持之以恒、不舍昼夜的探索奋斗,梦想如此生动地照进了现实。
中国·天津第十五届国际针灸学术研讨会于2021年6月召开。自1989年起,国际针灸学术研讨会已连续举办了14届,是全世界针灸学者的“华山论剑”。从渤海之滨的天津,到万里之遥的美国纽约、法国巴黎、德国法兰克福、巴西里约热内卢,健康愿景、国民需求、行业趋势、国际关切,再次交汇于此。
这是一次聚焦传承与发展的盛会,针灸领域的精英翘楚或亲临现场,或视频连线,共话针灸传承新路径,共谋行业发展新动能,共绘国际拓展新蓝图。
这也是一次意义不凡的盛会,新冠肺炎疫情阴霾尚未消散,学术争鸣的意义更为深远。回顾疫情初期,步履维艰,白衣执甲,尽锐出战,在疫情的考验中,中医药彰显了特色优势,其经验和启示值得深入剖析,凝聚共识,为中医针灸——这颗中华文明璀璨的明珠勾勒出更加美好的未来!
“石院士好!”“院长好!”“石老好!”
石学敏走入主会场,来宾们纷纷站起身来,向他致以问候,石学敏向众人挥手致意,随后在专家席中央落座。
P3-6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