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元甲曾以孝义闻名乡里。吴家原有一些薄田,兄弟分家时,他推而不取。后来,这些兄弟们分到的田产,因各种原因又大多丧失。吴元甲不忍心看到兄弟们生活困顿,请他们来自己家吃饭,原来分开的家,又聚合成了一个大家庭。他生活俭朴,日常饮食稍见丰盛,必严词训仆,或令撤掉;衣着简朴,数年如常。但他乐善好施,常常把节省下来的钱物,用来扶危济困。吴元甲的家庭收入,主要依靠在私塾坐馆所得束惰,这点收入刚拿回家,各家兄弟都抱着米袋,接踵而至。微薄的收入要养活这一大家,有时候自己家却只能两天吃一顿饭,但他仍然“处之恬如”。有一年桐城发生饥荒,一斗米价格高达一千钱。幸好吴元甲在江西武宁县做私塾先生,带回了三十斛米。看到家乡的灾情,吴元甲命家人留下两斛米,剩下的米和麦、菽、笔等混在一起,做成糊粥,接济挨饿无助的乡邻。他对孩子们发出“欲人尽死而我独生乎”的感叹!
吴元甲遇事能有决断,做事不言辛苦,乡里遇有大事,都推选他主持。乡里士绅曾说,“不愿君辈百人,愿得吴君一言”。张裕钊称赞吴元甲“悖于其家,暨于其乡”。太平天国运动期间,桐城因为是省府安庆的北大门,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清军四次到达县域境内,当地运送粮草、联络团练等大事都推选吴元甲主持。吴元甲每次到军中效力,给家中写信,没有一次谈及家事。这样做一是考虑安全,二是体现了他“为公不顾私”的行事风格。吴元甲一生不喜攀附权贵,清军获胜后,有士绅准备向大官推荐吴元甲,以获犒赏,他断然谢绝友人的好意。“取实不求名”的低调行事风格,让吴汝纶备受影响,吴元甲常说“实出名上”,而不能“名出实上”。
吴元甲为人豁达洒脱,所写文章也不刻意存留,吴汝纶成年只收藏了一小部分。吴家日常生活全由吴元甲妻子马氏操持。吴汝纶外祖父马维璜(字鲁予),嘉庆二十五年(1820)进士,曾任四川阆中知县。马维璜精通经术,撰《春秋略例》。马氏在娘家时,有随身侍从奴婢数人,出嫁时嫁妆十分丰厚。但来到吴家后,她却无干金小姐的娇贵,孝养公婆,照顾叔伯,抚育子侄。吴元甲在兄弟分产时分毫未取,自家买田置业全靠马氏的私房钱。吴元甲常出游四方,少在家中,吴汝纶祖父吴廷栋见到家庭人口众多,常常人不敷出,难免忧愁苦闷,郁郁不乐。马氏看见后,便拿出私房钱,或变卖首饰,或典当衣裳,来支撑这个大家庭。吴廷栋喜欢吃鳝鱼,捕鳝人经常到吴家来卖。吴廷栋去世后,马氏听到捕鳝人叫卖鳝鱼之声,便痛哭起来,捕鳝人得知此事后,再也不到吴家门口来了。吴家早晨用麦屑煮粥,需五六升之多,家中女眷轮流来做,马氏常代替因病不能劳作的妯娌,日夜操劳,十分辛苦。后来,吴汝纶向好友张裕钊讲述这些事,张裕钊为马氏在家庭如此困难之时,仍然毫无怨言地操持全家的生计所感动,也十分钦佩,认为这些事迹就是所谓号称道学的君子也难做到。所以,张裕钊称赞说:“其心一笃于仁,而不少私其利,至于困陀而不怨,自学道之君子难之,而太淑人故若是哉!”左邻右舍认为,吴元甲在家境并不富裕的情况下,还能有施舍济困之举,客游外地但孝悌行谊仍能周全,全赖其妻子马氏之力。吴母乐善好施的品质、战胜困难的毅力、乐观豁达的精神,对吴汝纶的成长与行事起了示范作用。
P7-9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