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风范(共和国开国将帅的故事)
0.00     定价 ¥ 79.8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浙江新华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18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514399295
  • 作      者:
    作者:史全伟|责编:裴郁//张瑾
  • 出 版 社 :
    现代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2-06-01
收藏
作者简介

  史全伟,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研究馆员,长期从事中共党史、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相关文献资料的编辑和研究工作。著有《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100个第一》《清廉勤俭毛泽东》《垂范:引燃真理之火的共和国领袖》《毛泽东与艰苦奋斗》《永恒的光辉:走近老一辈革命家·伟绩篇》《乱云飞渡仍从容》等;主编《刘少奇思想研究资料》《任弼时思想和生平研究资料》《生活中的老一代革命家》《实话实说邓小平》《李先念风采》等;参与编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彭真年谱》《李先念(画册)》《老一辈革命家书法艺术精选(画册)》《毛泽东与新中国》《中共党史辨疑》《共和国日记》《历程》等。

展开
内容介绍

《风范——共和国开国将帅的故事》是一部反映共和国开国将帅轶事的力作,展现了革命战争年代与新中国和平建设时期,戎马倥偬的将帅们人生最华丽的篇章,是一部弘扬主旋律、研究人民军队光荣历史的经典读本。革命战争年代,他们挥兵麈战,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为建设祖国,他们率先垂范,呕心沥血,任劳任怨。他们为新中国的诞生与繁荣建立了彪炳史册的功绩,是中华民族的骄傲,是新中国开国元勋。

 

    本书稿已完成重大选题备案,重大选题备案编号为:国新出审[2022]360号


展开
精彩书摘

    朱 德

 

寻找自己的“新生命”

在革命战争年代,加入中国共产党是一件极其危险的事情,意味着个人不但要面对无数艰难困苦,而且要舍弃自身利益甚至牺牲生命。然而,在那血雨腥风的黑暗之中,朱德为了追求理想,舍弃了高官厚禄,义无反顾地加入共产党的行列。他投身革命时表现出的百折不回和坚定信念以及为实现心中理想而体现出的坚忍意志与奋斗精神,是共产党人永远的精神财富。      

1886 年 12 月 1 日,朱德出生于四川省仪陇县一个贫苦佃农家庭。由于世代贫困,朱德家祖祖辈辈没有一个识字的人,饱受了没有文化的苦痛。朱家几房人决心省吃俭用,送一两个孩子去念书,近一点儿说,可以为家里抵挡税吏、差役的欺侮和“帮助家里打打算盘”;远一点儿说,期望今后能改变朱家的生活和地位。这样,朱德 6 岁时被送到私塾读书。在陆续换了几家私塾后,从 10 岁起,朱德随塾师席国珍学习。席国珍字聘三,知识渊博,思想开明,富有正义感。席先生为朱德取学名“玉阶”。朱德在席先生的私塾断断续续地读到 1904 年。席先生的良好教育不但为他后来喜欢读书、爱好作诗打下了良好基础,更重要的是,在席先生的启蒙、引导和现实生

活的教育下,他的幼小心灵萌发了朴素的爱国主义思想,有意识地关心国 家的前途和民族的命运。

1905 年,在席先生的劝说下,家人同意朱德到顺庆府上新学堂,并且东挪西借筹措了一笔钱,供他读书时使用。朱德在顺庆府新学堂就读只有一年时间。他在这里学到了许多救国的道理,也开始接受科学的教育。这一年既是他从学习旧学到新学的转变,也是他接受“读书不忘救国”进步思想的开端,是他一生中思想发展的第一个重要转折。这时,朱德同社会各方面的交往也多起来了。当他得知成都新建立了一批学堂,便决意到成都上学。1907 年春,朱德考入四川高等学堂附设体育学堂后,在学校秘密传阅中国同盟会的机关报《民报》,继续接受民主革命思想的熏陶。这时,他不仅感到清政府专制、腐败,还明确地认识到要“推翻清皇帝,建立一个好的国家”。

1908 年春,接受了两年新式学堂教育的朱德回到仪陇县立高等小学堂任体育教习兼庶务。他在这里任教一年多,与新应聘来的教师积极提倡新学新办,大胆地向学生灌输新文化、新思想。他回忆说:“那时新旧思想冲突得很厉害。我们抱了科学民主的思想,想在家乡做点事情,守旧的豪绅们便出来反对我们。”“我开始了反对封建主义的真正斗争。”一年下来,他对社会上新旧势力的斗争、政治上各种阴谋压迫都有了新的认识,觉得教书不是一条生路,便下定决心去云南,投笔从戎。  

1909 年 2 月,23 岁的朱德背井离乡步行 70 多天,满怀求知的渴望奔赴云南陆军讲武堂。临行前,他奋笔疾书,立下救国誓言:“志士恨无穷,只身走西东,投笔从戎去,刷新旧国风。”从巴山蜀水到千里迢迢的云南高原,朱德迈出了一生追求光明、追求中华民族解放的第一步。这一特殊的人生历程造就了朱德积蓄力量、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

1911 年 8 月,朱德从讲武堂毕业,授少尉军衔,被派到新编陆军第十九镇蔡锷手下当副班长,不久任排长。通过不断与蔡锷交往,朱德的革命民主主义思想更加成熟。在辛亥革命时期的云南起义中,在反对袁世凯称帝的护国战争和护法战争中,朱德驰骋疆场,战功卓著,在军中有很高的威望,成为当时远近闻名的滇军名将。

时任滇军旅长的朱德虽然拥有高官厚禄,却对黩武争权日益感到厌倦,在战事间隙开始冷静地思索过去几年的经历。自己本来是抱着救国救民之心参加革命,但从军以来,多年征战,看到的总是同自己愿望相背离的另一种局面:许多“真正的革命者有的灰心了,有的被赶跑了,纵然想要继续努力,为创造一个中华民族的民主共和国而奋斗,但他们迷失方向了”。包括他自己在内,都陷入了一种怀疑和苦闷的状态,在黑暗中摸索而找不到真正的出路……

真正使朱德的思想发生重大转折的是 1919 年的“五四运动”。“五四运动”的浪潮把大量传播新思想、新文化的书刊带进了中国西南地区。朱德从这些书刊中接触到马克思主义、无政府主义等各种思潮,大大地打开了眼界。他对这些新思潮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在朋友孙炳文的帮助下,开始用一种新的眼光去探寻中国的前途。

孙炳文,四川南溪人,是朱德妻子陈玉珍的舅父,但比朱德只大一岁。他于辛亥革命前夕加入京津同盟会,参与过密谋刺杀摄政王载沣的活动。1912 年,他毕业于京师大学堂预科,担任过《民国日报》的主笔。1917 年,朱德驻军南溪时同孙炳文相识,二人一见如故,结为知己。1918 年   1 月,孙炳文受朱德之聘,赴泸州担任旅部咨谋。孙炳文的到来,对改变朱德的人生道路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从 1919 年下半年起,朱德和孙炳文经常埋头在书斋里,一起阅读《新青年》《每周评论》《新潮》等传播新思潮的刊物,讨论他们所共同关注的问题。革命道路问题是他们经常讨论的中心话题。朱德开始感到以往的革命之所以最终没有取得成功,“一定是在某个根本性的问题上出了毛病”。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成功,引起了朱德的注意。当他从书刊中看到那些介绍苏俄新社会制度的文章时,兴奋不已。他特别赞赏《苏俄劳动法典》中提到的“不劳动者不得食”的原则,认为只有在中国实行这种原则,才有可能使人民摆脱压迫和苦难。虽然朱德还没有明确地找到根本解决中国问题的出路,但是,他通过把自身的经历同苏俄的现实进行比较,开始朦胧地感到有必要学习苏俄的新式革命理论和革命方法来从头进行革命。


展开
目录
朱德
寻找自己的“新生命”
“度量大如海,意志坚如钢”
前人栽树,后人歇凉
言传身教诠释“广大群众的代表”
总司令也是普通一兵
破除裙带关系的榜样
吃、穿、住、行自奉清俭
“我要的是革命接班人,不要孝子贤孙”
“不要宣传我”
最后的党费
彭德怀
一餐一饭彰显人格风范
怕老百姓骂娘
“小题大做”
最怕“出名”
“要多为战士们想想”
“小气”和“大方”
“我是共产党员,为什么看到党受损失不去说话?”
关爱烈士子女的“严父”
刘伯承
“共产党人要活到老、学到老”
“我并没有过人之处,只不过是比别人细心些罢了”
爱兵惜兵
“己身正,不令而行”
严守群众纪律的典范
“世界上谦逊的人中最谦逊的人”
心血浇灌常青树,今朝桃李满天下
帅门家风
贺龙
7次找党
心甘情愿做好配角
“要用兵,就要爱兵”够
运用“活教材”讲生动党课
公私分明,顾大局
浑身闪耀着党性的光辉
“依靠自身努力,做有用之人,行大义之事才是根本”
陈毅
“一喜有错误,痛改便光明”
“我要为众人,营私以为羞”
“满招损,谦受益;终日乾乾,自强不息。”
尊重爱护知识分子
对待干部的严格与厚道
国际交往中的恢宏气度和谦谦君子之风舛
宽严相济的家风
罗荣桓
生命不息,学习不止
坚持实事求是原则的老实人
遵循耐心说服原则的光辉典范
战士和干部的贴心人
以自己的模范行动作为无声的命令
春风化雨,循循育人
徐向前
为亡妻“调工作”
“六亲不认”的大官
爱兵如子
“有损于党的形象的事,咱不干”
“布衣元帅”
关怀革命老区人民
聂荣臻
彰显残酷战争中的人道主义光辉
与老百姓同舟共济、生死与共
“聂荣臻是个厚道人”
清廉朴实,绝不特殊
科学工作者的勤务员
叶剑英
“剑胆英武”
革命的“清官”
“叶师长不会反对我们”
“吕端大事不糊涂”
以他人之忧为己忧
急人民所急,虑人民所需
三回故居显风范
“攻城不怕坚,攻书莫畏难”
“以己之退,促党的事业之进”
粟裕
3次“斗胆直陈”
二让司令,一让元帅
教子“1字”秘籍
令人景仰的优良作风
负重进取
徐海东
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中国夏伯阳”
坚守崇高的党性
淡泊名利,3次“让官”
最好的共产党员
黄克诚
“党内夸刚正,人推黄克诚”
“节约标兵”
“调查研究时要蹲下来,沉下去,不能浮躁”
抓党风、查问题“不怕撕破脸皮”
陈赓
不贪恋高官厚禄,不改共产党人志向
党性高于一切
严于律己,宽以待人
真心实意地尊重知识,爱护人才
树学习典型,真情育人
谭政
“他不是争个人的署名权,而是争一个清白!”
谭政就是“坦正”,一生坦正
“不论走到哪里,都要模范遵守党的纪律”
肖劲光
矢志不渝的初心和坦荡无私的胸怀
作风民主,对人宽容
“遇着困难就要勇敢地去克服它”
严于律己,孜孜不倦
张云逸
坚持原则、“懂经济的军事家”
“有大海容人之量、高山仰止之德”
“对待普通群众的态度是一个严肃的政治问题”
罗瑞卿
坚持“三不”原则
“把我放在这个位置上,我就要负这个责任”
写在墙上的“家教”
“我今年72岁,要当27岁过”
王树声
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的“普通一兵”
爱憎分明
胸襟宽广
许光达
坚强的革命意志
“一定要找到党,决不能半途而废!”
离别1年情不移
“共产党人自身的明镜”
清白传家
普通一兵,普通一民
后记
主要参考文献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