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辽东靳氏崭头角
靳氏族人数代传
靳辅,字紫垣,生于明崇祯六年(1633),即后金天聪七年。靳氏祖籍山东济南历城。明洪武年问,先祖靳清以百户的身份跟随军队戍守辽阳,于是靳氏族人定居于此。后来,靳清在战场上阵亡,朝廷为表彰他的功绩,使他的子孙后代享有“世袭千户”的恩荣。经过数代相传,至满族占领辽东后,辽阳遂被编入旗籍,从此靳氏一族隶属于汉军镶黄旗。靳辅的曾祖父靳守臣与祖父靳国卿,仅担任过乡里小吏,直到他的父亲靳应选,官居通政使司右参议,靳氏一族才算有点名气。
靳辅是家中的长子,还有两个弟弟靳弼和靳襄。靳辅幼年时,知书守礼、善解人意。不幸的是,在靳辅九岁的时候,他的母亲就离开了人世。母亲去世后,父亲对兄弟三人的家庭教育并没有松懈,靳辅也特别关爱他的两个弟弟。除了靳辅291-,靳弼与靳襄也曾历任要职,靳氏家族因此逐渐显赫起来。靳辅的儿子靳治豫也因长期陪伴在父亲身边,随其治理河道,对河务有一定了解。鉴于此,雍正帝任命靳治豫为工部侍郎,协助处理河道工程事务。需要提及的是,靳治豫曾将靳辅奏疏整理刊刻,即《靳文襄公奏疏》,这是理解和认识靳辅治河思想和实践的重要著作。
靳辅早年经历略
清顺治六年(1649),靳辅初入仕途,充当笔帖式。三年之后,以官学生的身份考进国史院,且被授予编修,负责皇帝起居诏令、实录史书等的编纂工作。顺治十五年(1658),改授内阁中书。不久,擢升为兵部员外郎。康熙元年(1662),又升迁为兵部职方司郎中。康熙七年(1668),晋升至通政使司右通政;次年,又擢升为国史院学士,并担任编纂《世祖章皇帝实录》副总裁官。康熙九年(1670)十月,升任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可见,靳辅的仕途晋升之路是比较顺畅的,诚如《清史稿》中载:“康熙初,自郎中四迁内阁学士。”靳辅之所以能取得如此显著的晋升成就,一方面得益于他的聪颖好学,对朝廷与国家典章制度了如指掌,另一方面与他忠厚纯正、实心任事的秉性也不无关系,由此颇受朝廷的赏识和器重,被派遣出任地方行政要员。
安徽巡抚办实事
康熙十年(1671),靳辅被委任为安徽巡抚。当时,安徽地区连年发生水旱灾害,老百姓白白忙活一场,以至于连温饱问题都解决不了。更严重的是,频繁发生的灾害导致大量荒地出现,有些官员以垦荒的名义,将这些荒地向上虚报,并借机向老百姓征收赋税。被逼无奈,大量百姓流落他乡,由此造成田地更加荒芜的窘境。靳辅到任之后,关心讲求民生家计,通过各种抚恤措施,招徕民众回乡耕种,有数千户人口返回故里。次年,临淮、灵璧等县官员,虚报垦田地亩的伎俩被靳辅查明识破,于是他奏请豁免田粮,减轻了当地百姓的经济负担。
不过,靳辅认为奏请豁免田粮并非长久之计,一个地方要想发展得好,必须依靠当地农业生产力的提升,让老百姓真正掌握农业的生财之道。为此,他把关注的焦点锁定在凤阳县。靳辅一针见血地指出,苏州、松江方圆仅三百里,向国家缴纳的赋税在全国首屈一指,而凤阳达到了方圆五百里,缴纳的赋税却不及苏松地区的十分之一。即便考虑到土地肥瘠的差异,也不至于产生如此悬殊的差别吧?经过反复思索,靳辅找到了问题的症结所在,那就是凤阳农田水利的废置与失效。为了改变这种局面,靳辅主张实行沟田法。这一方法可有效调节农田中的水量供需矛盾,是发展农业生产的良好举措。可惜的是,因为三藩叛乱的突然发生,沟田法被迫终止施行。
P3-7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