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显祖/中华先贤人物故事汇》:
“当然,我知道那是尚书的客套话和谦逊之语,不能当真。可是明知如此,我却依然感到高兴。”汤显祖说。
这年除夕的时候,邻居家失火,火势蔓延到了汤宅。当时是黑夜,汲水不便,火势没有得到及时控制,到天亮才熄灭。汤家累积了几代的藏书几乎全被烧毁。汤氏家族虽然遭受了很大的损失,但也不至于从此一蹶不振。
万历二年(1574)的春天,汤显祖第二次参加礼部主持的会试,遗憾的是,这次他又落榜了。
汤显祖当时的心情非常郁闷。这时他又想到了同乡前辈、官居尚书的谭纶。这位怀才不遇的年轻人大概是想找谭纶一诉衷肠,便去了尚书府邸拜谒谭尚书。不巧的是,汤显祖前后一共去了四次,都没见到自己心目中的这位英雄。尚书要么是在府中与某位官员饮酒,要么是与某位将军商议要事,要么是在午休,要么是在宴饮。汤显祖觉得不便打扰,每次都识趣地退下了,最终也没有见成自己崇敬的这位乡贤。
回乡之前,他投赠了一酋《留别大司马谭公》给谭纶,并在书序中再次表达了自己的倾慕与未来相见的渴盼。三年之后,谭纶去世,汤显祖与他心目中的英雄在现实世界里无法更进一步地交往了。但在汤显祖心目中,谭纶的形象一直没有褪色。谭纶不仅是一位优秀的同乡前辈,还是为家乡引入海盐腔、最终推动形成宜黄戏的文化英雄。
在会试落第的次年(1575),回乡闲居并计划赴南京一带游学的汤显祖,获得了家乡父母官——临川知县的赞助,刊印了他的第一部诗集《红泉逸草》。临川城西三十里有一座铜山,南北朝时期的大诗人谢灵运来过这里,写过这一带的景色,留下了名句“石磴泻红泉”。汤显祖遂用“红泉”来指代家乡,并将书房命名为“红泉馆”。十二岁那年所作的《乱后》和之后写下的《送谭尚书行边》《留别大司马谭公》等诗,都收录在了《红泉逸草》里。
万历四年(1576),游学南京的汤显祖刊刻了第二部诗集《雍藻》。南京国子监被称为“南雍”,与北京国子监“北雍”同为国家最高学府。在此游学的他,将这段时间写下和编定结集的诗集命名为“雍藻”,应当与此有关。只可惜这部诗集没有流传下来,后世的人无从知道它的内容。
汤显祖早期最重要的诗集,应该是《问棘邮草》,收录了万历五年到万历八年(1577-1580)的一百四十二首诗和三篇赋。那时候,他已将自己的书斋名改为“问棘堂”。《庄子》里有“汤之问棘”的典故,所以“问棘”隐含着显祖的姓氏。
当时的大名士徐渭在万历八年应好友张元忭之约游历京师,有一天,他读到了汤显祖《问棘邮草》里的诗,兴奋不已。但徐渭后来才知道,在他刚到京师的这一年,汤显祖刚刚经历了第三次落第。
那几年里,在张宅做客的徐渭闲谈时,总免不了要将汤显祖的诗夸赞一番。张元忭自然信得过徐渭的眼光,他还从别处听来了一些关于这位年轻人的消息,也说给徐渭听。
“此子之诗确实上佳。刚过而立之年吧,江南江北间可谓文名颇盛,绝对是同辈中的佼佼者。据说众多权门公子都想和他结交呢!但此子很是清高,往往不屑一顾。”张元忭说。
“那又如何?有才如此,当然要视天下文士如无物,这样岂不快哉!哈哈哈!”徐渭是性情中人,一生狂傲,经历丰富,识人也多,听说汤显祖是这样的人,更是高兴。
张元忭说:“年轻人清高孤傲,不是坏事。不过有些时候,世事往往坏在了这‘清高’二字上。据说他近期还拒绝过首辅张居正的延揽呢!可见骨气。但他唯独对他的同乡谭尚书念念不忘,据说前几年春试落第后去谭府拜会了四次,都没见着。这事在士子间都传开了。”
“我没有看错此子!诗好,人品更是绝佳!张江陵一代权相,有治世之才,但不一定对此子脾气,用权门招数来延揽他,肯定不会有什么效果。谭子理不一样。我当年在胡汝贞幕下参谋军事,就曾说,嘉靖以来,本朝可成名将者,唯戚继光、俞大猷和他谭纶谭子理三人而已。由此可见,英雄所见略同,英雄又惜英雄,此子诗好、人品佳,识人眼光也高出凡人一筹啊……”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