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乱中寻觅一张安静的书桌,未曾向洋已砺就了锋锷。受命之日,寝不安席,当年吴钩,申城淬火,十月出塞,大器初成。一句嘱托,许下了一生;一声巨响,惊诧了世界;一个名字,荡涤了人心。
这是“感动中国2014年度人物”于敏的颁奖词,短短的几句话道出了这位“两弹一星”元勋无私奉献的一生。由于所从事职业的特殊性,于敏的名字在很长的时间里并不为人所知。事实上,他一生也只有两次公开露面。
第一次是1999年,在表彰为研制“两弹一星”做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专家大会上,他被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并代表23位获奖科学家发言。直到那时,于敏隐藏了28年的身份才得以公开,他的名字才开始被大家知晓。
第二次是2015年,这也是于敏最后一次出现在大众的视野中。那一年,89岁的于敏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内,从习近平总书记手中接过了当年唯一的一份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奖证书。
2019年1月16日,于敏院士在北京逝世,享年93岁。8个月后,他被追授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荣誉勋章——共和国勋章。
英雄不计名利,一生默默报国,然而祖国和人民不会忘记他的卓越贡献。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于敏院士的故事,感受他的人格魅力,缅怀他的伟大功勋。
为了祖国的利益三次改行
1926年,于敏出生于河北省宁河县(今天津市宁河区)的一个书香世家,7岁开始在宁河县上小学。 他的整个童年、少年时期都被笼罩在残暴的日本侵略者的阴影中——亲人惨遭日军杀害,自己险些遭到日军汽车的碾轧……侵略者在中国的土地上肆虐。落后就要挨打,现实让于敏产生了强烈的自强意识,他从小就树立了“科学救国”的远大志向。
少年时代的于敏学习能力很强,成绩总是排在全班第一,中学时他先后就读于天津木斋中学和耀华中学。1945年,正在北京大学工学院上大二的于敏,和全中国人民一起迎来了抗日战争的胜利,同时,他也被美国在日本投放的两颗原子弹所震惊!因此到了1946年,他毅然转人理学院学习理论物理,并在本科毕业后继续攻读该方向的研究生。
1951年,于敏以优异的成绩毕业,被著名核物理学家、曾任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所长的钱三强选中,调人了近代物理研究所担任助理研究员。
在这里,于敏终于实现了自己想要用知识为国家贡献力量的夙愿!并且,为了国家的利益,他还改变了自己的研究方向,转而研究原子核理论。他说:“我们青年人选择职业和专业方向,首先要选择国家急需的。(只有)每个人的前途和命运都与国家的兴衰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才会有所作为,才会是一个无愧于祖国和民族的人。”
凭借着扎实的理论功底和敏捷的思维,于敏在原子核理论研究领域渐入佳境,很快取得了突破性成果,填补了中国原子核理论的空白,还参与编写了我国第一部原子核理论教材《原子核理论讲义》。人们亲切地把于敏这位从未出过国的理论物理学家称作“国产专家一号”。
然而,正当于敏踌躇满志,打算在理论研究的道路上乘胜追击的时候,一个大雪纷飞的日子,所长钱三强突然把他叫到了办公室,和他商量:“经所里决定,报上级批准,希望请你参加氢弹理论的预先研究,你看可以吗?”
P2-5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