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守的请帖
唐长庆二年至四年(822—824),大诗人白居易任杭州刺史。这位现实主义诗人性好佛老,与僧道之人的往来十分密切。在杭州的三年里,流连忘返于西湖山水,拜访坐落在群山间的寺庙,与相识的高僧们唱和诗词、谈论佛理,都是白居易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在西湖边的诸多寺庙之中,白居易最中意坐落于孤山的永福寺(又称孤山寺、广化寺),时常在寺中与僧人们欢聚一堂。春花秋月、阴晴雨雪中,僧人、门客与随侍们同太守一起吟赏山水,都乐在其中。
“山榴花似结红巾,容艳新妍占断春。”春天的山石榴花开了,白居易呼朋唤友一同赏花,写下《题孤山寺山石榴花示诸僧众》赠与赏花之人;夏天乐而忘返时,忽逢疾风骤雨,就如《孤山寺遇雨》一诗所写的那样:“拂波云色重,洒叶雨声繁。水鹭双飞起,风荷一向翻。空蒙连北岸,萧飒入东轩。或拟湖中宿,留船在寺门。”雨翩然而至又不知何时会停,令白居易萌生了不如在寺中留宿一晚的想法。
偶有一日,宴集之后夜迟才归。在离去的行船上,意犹未尽的湖山主人写下了《西湖晚归回望孤山寺赠诸客》一诗:“柳湖松岛莲花寺,晚动归桡出道场。卢橘子低山雨重,拼榈叶战水风凉。烟波澹荡摇空碧,楼殿参差倚夕阳。到岸请君回首望,蓬莱宫在海中央。”
寺中的宴集已经结束,但陪伴在太守身边的人群还未散去。伴随着桨声,夕阳下的楼台似乎渐行渐远。扁舟泊岸后,白居易请众宾客再度回首眺望湖面——夕阳照耀下的孤山寺犹如东海三山中的蓬莱仙宫一般。此刻,他仍旧是西湖上独一无二的主角。
那时交通不便,环山道路又尚未全部形成。前往山中寻访友人,往往是雅聚才片刻,来去却要花费一整天。这位太守大人也有忙碌得抽不开身的时候,便把聚会的地点定在了自己办公的凤凰山一带,想请难得出山的高僧大德们来城中一聚。
既是邀请,便要先下请帖。这天,身为诗人的白居易别出心裁,以诗代帖,向好友韬光禅师发出邀约:“白屋炊香饭,荤膻不入家。滤泉澄葛粉,洗手摘藤花。青芥除黄叶,红姜带紫芽。命师相伴食,斋罢一瓯茶。”
白居易知道出家人不食荤腥,便在这酋《招韬光禅师》中特地提到,自己已经烹饪了一席素斋。为了能让韬光有宾至如归之感,白居易颇为讲究,要求准备饭食的人们先净手,后滤泉,还亲自加入到了制作菜肴的行列中,就等韬光禅师入座。甚至连餐后茶点都已备齐,可供二人对饮闲话。
然而可能是疏忽,这首诗虽然是一份请帖,但全诗的中心内容却围绕着白居易自身展开。诗人的本意是想让韬光禅师知晓自己如何用心对待这次相会,因而在前三联中详细呈现了准备的细节,而未有“邀请”之谦语。好不容易第四联切入了正题,却在诗中习惯性地使用了“命”字。
韬光禅师岂是等闲之辈,他为寻找完美的栖身修行之所,一路云游至灵隐一带才安顿下来,绝不是一个能迁就心外之物之人。或许是他素来就不愿与官员有太多接触,也或许是韬光禅师实在是不想步入城镇之中,沾染凡俗,因此他婉言谢绝了太守的邀请,并没有来赴这场为迎接自己而精心准备的宴席。
既然太守的请帖是一首律诗,韬光便用一首律诗作了辞谢:“山僧野性好林泉,每向岩阿倚石眠。不解栽松陪玉勒,惟能引水种金莲。白云乍可来青嶂,明月难教下碧天。城市不能飞锡去,恐妨莺啭翠楼前。”
P4-6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