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举波:紧紧扣住“细小实精”四个字。一是“随机查课”落于细。坚持每天走进教室听、课后评、跟踪督导,督促教师从评课中去进行教学反思。不仅对教学最关键环节进行把脉,还要为师资水平的快速提升找到了一个最好的契合点。二是“课前讲堂”落于小。“课前小讲堂”走进了学校的语文、英语课堂,学生课前轮流上台演讲2分钟,一个学生演讲,其他同学当场点评,让每个学生都有“上台”体验和表演的机会,讲堂虽小,舞台却大。三是“周末测试”落于实。学校推行“一课一练,一周一测,一月一考”制度。任课教师每周命制一套复习题,周五发给学生,学生利用星期六、星期日时间完成,教师做到“批改不过夜,评讲不隔天”,对周末测试不过关的学生,教师再开“小锅小灶”,保证人人过关,周周过关。四是“学校管理”落于精。号召全体师生发扬“只争朝夕,坚韧精进”精神,注重过程检查,几年来,我的教学过程检查记满了20多个笔记本,我认为教育应该关注学生、教师、家长的每一寸目光,实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为民育儿女”教育目标,办人民满意的教育。
访谈组:学校是如何搭建平台助推教师成长的?
杨举波:教师是一所学校高质量发展的基石,是学校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一直以来,学校对教师的关爱与支持,可谓倾尽全力。
学校重视教师培训,每年都会外派教师参加多种形式的培训,并引进专家学者到校为教师“上课”,带领教师自我反思,让教师的教育教学技能水平得到普遍提升。培训是引进,教研是创新,学校以教研为引领,通过培养教师的“问题意识”和“研究意识”,老师们从“案例”和“小课题”人手,形成“人人有课题,个个搞教研”的科研氛围。此外,建立名师工作室,引导教师参与渗透到教研管理层面,让教研不断涉及新的领域,形成独特的教研文化,拓宽中青年教师专业素养提升的高度和深度,得到最大化的发展。
访谈组:在繁杂的管理工作中,您是如何提高自身专业技能的?
杨举波:一是沉心阅读学习,全面提高教育教学理论水平。五年来,坚持阅读专业书籍、期刊和网站上的文章,认真钻研好的文章,消化并吸收,通过撰写论文提高自身的研究水平,近年来,有十余篇论文发表在国家、市级专业杂志上。
二是做活“三步三研究”教研,在学习中锻造师能。我的教研强调三步走,制定正确策略,夯实基础,锻炼技能,让学生对每章、每节课的教学重点、难点、高考考点做到心中有数。注重“三研究”,研究课标、教材与学情、核心素养。根据课标、核心素养精选例题、习题;研究教材,注重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的教学;研究学生,学生个体有差异,教学方法不同,给边缘生建立第二课堂,将知识面扩大,知识度加深,让学生学会把零散知识变成结构知识。
三是大胆创新,集思咀嚼。近年来,主研重庆市规划课题“用计算机教室服务于教育、教学、科研”,参研教育部规划课题“西部地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现状与对策研究课题”,主研“四维立体语文课程创新基地”等市级科研项目3项,主编《声韵气脉一一四维立体语文的教与思》《黔江民族文化荟萃》,通过课题促改革;强化专业写作,30余篇关于党建的新闻报道、散文在《重庆日报》《人民网》《散文家》《作家视野》《重庆散文》等市级及以上报刊上刊登。
访谈组:请问学校是如何关爱学生的?杨举波:学校响应国家教育扶贫的号召,做细“一对一、多帮一”辅导。2016年3月28日晚12时,高三(3)班的小娜突发疾病,送区中心医院诊断为突发性心肌炎,要求马上通知家长到医院,可家长住在偏远的黎水镇黄泥村。我与班主任刘老师乘坐出租车,一路颠簸,凌晨3点才赶到黎水镇上。然后,一手拿着电筒,一手拄着木棍,在泥泞四溅的山路上攀爬了近两个小时,于凌晨5点刚赶到了黄泥村小娜的家后,没有停留片刻,又带着家长马上往回赶。
这是学校关爱学生的一个缩影。爱是教学的根基,爱是教育的底色,爱是管理的密码,爱应时时在师生间流动。关爱每一位学生,相信学生的发展潜力和成长的力量,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关心与关爱学生,使学生能够在理智与情感交融的氛围中享受爱的滋养,实现快乐成长。
访谈组:作为党委书记,请你谈谈“如何抓党建引领学校发展”。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