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之滨的“线条大师”
——书法家褚遂良
一、武后遗诏
公元705年。初冬的洛阳有些阴冷,树叶已透出枯黄的意味,北风吹得路上的行人不由地裹紧了身上的衣物,枯叶飘飘荡荡地落下,又倔强地在空中打了几个旋,似要飘进那戒备森严的城墙,企图一窥盛唐的繁华。
此时,一代女皇武则天已经病入膏盲,一阵一阵的悲鸣声在皇宫内响起,惊起了觅食的鸟儿,振翅起飞。它的眼里映入的是跪满一屋正在低头悲泣的入。风吹动黄色的帷幔,那皇家才可以用的颜色真是光艳夺目,只是在它掩映下的那位白发苍苍的老者为何一动不动?突然屋内传出一声哀嚎,吓得鸟儿不敢在此逗留半刻,它不知道的是一随着它离去的是一个时代的结束。
“去帝号,归本宫,叶落归根也。”这一年冬天,一代女皇武则天弥留之际为儿子唐中宗李显留下这十一个字的遗言,走完了自己辉煌的一生。丈夫是皇帝,儿子是皇帝,自己也是皇帝,在一个男权当道的封建社会里,她的存在可谓是独一无二。争强好胜了一辈子,回顾自己的一生,从才人做到皇帝,可谓是无人能出其右。只是年老病死前被孤立,又被逼退位,导致其结局又有些悲凉的意味。这样的女强人,最终还是在时间面前低下了头,被迫“退休”之后,强势了近乎一生的她,还是做出了让人钦佩的决定。老话说“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已病入膏盲的武则天,除了留下遗言,竟然在奄奄一息之时还留下一道遗诏,其中有这样一句话:“要给曾经含冤受累的褚遂良、韩瑗等人平反!”这就相当于在说自己以前做错了,敢于承认错误的人本身就值得敬佩,何况是皇帝呢。
褚遂良、韩瑗何许人也?他们遭受了怎样的经历,又为何要平反?一大串的疑惑,只能让历史为我们揭开答案。纵观整个唐朝,它占据中国历史二百八十九年,共有二十一位帝王在史书上留下名字,而这位在中国历史上都绝无仅有的女皇帝,更是为这段历史添加了传奇色彩。二十一位皇帝中其实为后人熟知的也就那么几位,也是影视剧和小说里的常客,更演绎出了许多版本,让人难辨真伪。如今我们能相信的也只有史官手中那支笔了,所谓万变不离其宗嘛。打开历史的卷轴,掸落浮于表面的尘埃,历史变得清晰可见。
如今人们提及褚遂良,首先想到的便是他的书法成就,但其实历史上的褚遂良不是作为书法家而是作为政治家被载入史册的——无论《旧唐书》还是《新唐书》,在其传记中主要记载的都是其从政的事迹,其中最著名的就是他和韩瑗等人一起反对武则天被封后一事。
永徽六年(655),彼时的韩瑗还不是宰相,只是进拜侍中,兼任太子宾客。唐高宗李治废黜原配王皇后,改立武则天为后,他的舅舅兼宰相长孙无忌,以及辅政大臣褚遂良等均极力反对此事,大臣韩瑗在选择站队时坚决站在了长孙无忌这一边。
P4-6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