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匏安》是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组织编纂的《红色广东丛书》之一种,属于该丛书中的《广东工农运动领袖》系列。杨匏安(1896—1931),广东香山县南屏镇北山村(今属珠海市)人。是中国共产党早期优秀的理论家和杰出的革命家,是华南地区系统介绍马克思主义的第一人。他参加革命,加入共产党,宣传马克思主义,后来投身统一战线,为国共合作、推进国民党改组做工作,在国共两党中都有着重要的地位。杨匏安革命思想成熟,运动经验丰富,在党内担任要职,对领导和组织革命事业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杨匏安》是一部红色人物通俗小传,书中沿着杨匏安的人生发展脉络,讲述杨匏安一生的革命事业,反映其忠贞赤诚的革命精神,对于弘扬中国革命家的斗争精神很有意义。
杨匏安,原名麟焘,又名匏庵、匏厂、王纯一,1896年11月6日(农历十月初二日)出生于广东省香山县南屏乡北山村(今属珠海市)一个没落的商人家庭。
南屏乡背倚将军山麓,与澳门一水之隔。自1553年葡萄牙人盘踞澳门以来,澳门逐渐成为一个对外贸易、多元文化融合的城市。凭借地缘优势,南屏乡乃至香山地区的人民,在与澳门延绵不断地经贸往来和民间交往中,深受影响。人们耳濡目染西方文化,开化风气,越来越多人求新求变,通过贸易、务工、求学等途径开眼看世界。于是,香山县人文蔚起,涌现了一批爱国进步人士和工商业巨子,如中国民主革命先驱孙中山、近代史上首位留美学生容闳、近代启蒙思想家郑观应、中华民国首任内阁总理唐绍仪、中国近代医学家黄宽、夏威夷首位华人百万富翁陈芳等,他们或从事反清革命,或寻求实业救国,或向西方学习,都在试图改变落后的社会面貌。这批精英人物的崛起,并非偶然,而是这一地区的社会土壤在数百年间不断变化,力量不断积聚的结果。
在南屏乡,由于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纯粹的农民越来越少,而从事小本生意、佣工、水手、买办等生计的人越来越多,他们对土地的依赖程度低,更有机会走向世界各地。杨匏安祖辈从商,经营茶叶、瓷器、布匹等,销路近则港澳,远则日本和南洋群岛等地。到了杨匏安的父亲杨富祥,因其不善经商,生意规模日渐缩小,后来还关闭了自家茶庄,到福建的茶庄当雇员。杨富祥也因蹉跎商海,郁郁不得志,在杨匏安少年时就病逝了。
杨匏安的母亲陈智,1870年出生于香山县三乡古鹤村望族。她自小幼随兄长在家塾读书,受过中国传统旧式教育,写得一手好字,还精通女红。与杨富祥成婚后,曾生育九个子女,但只养大杨匏安一人。由于丈夫早殁,人丁单薄,经济衰败,孤儿寡母常受族人欺压。陈智始终不卑不亢,夜以继日地做女红,以维持生计。好在家中还有一位得力的帮手——关秀英,陈智才不至于不堪重负。关秀英出身于香山县一户贫苦家庭,原是陈智的陪嫁婢女,负责操持家里的粗活。农忙时,她还到外边打临工,贴补家用。她心性善良,勤劳纯朴,一直和杨家人在一起,是杨匏安的庶母。
19世纪末是中国饱受列强欺凌、内忧外患的年代。随着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帝国主义列强在中国获得了更多特权,仅在杨匏安出生的1896年,清政府就先后与列强签订了《中俄密约》、中日《通商行船条约》和中法《滇越界约》等条约。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人民忍受帝国主义和封建政权的双重剥削,苛捐杂税繁重,加之频繁的动乱和自然灾害的摧残,农村生活十分凄苦,杨匏安一家也日陷困顿。即使维持一家的生计困难重重,但对杨匏安的教育,陈智始终是尽心尽力、亲力亲为。作为杨匏安最早的启蒙老师,陈智不仅教他识文断字、背诵古诗词,还以身作则地教育他为人处世的原则,使得杨匏安自小就好学上进、爱憎分明。杨匏安的儿子后来回忆,祖母“经常教人不贪、不骗、不做损人利己的事;严格要求自己,犯了错误,要自请处分”。此后杨匏安一家人走上革命道路,与陈智的教导和熏陶有很大关系。在旧社会,两位无依无靠的妇人将杨匏安养大成人,并供他上学读书,其中的艰辛可想而知。
第一章 少年时代
小学毕业后,杨匏安考入广州的广东高等学堂附中(今广东广雅中学)读书。杨母陈智变卖了家中的几亩地,才勉强凑够了杨匏安赴省城读书的经费。全家生计尚有困难,陈智却宁愿变卖家产也要供孩子读书,足见她对杨匏安学业的重视。懂事的杨匏安也更加珍惜来之不易的读书机会。
第二章 初入社会
杨匏安第一次蒙冤入狱。三位血气方刚的年轻人被捕入狱后,他们的家人立即一同到县政府喊冤,揭发刘希明诬陷青年、贪赃枉法等事实。为了营救儿子,杨母陈智还自己写了诉状。迫于社会舆论的压力,香山县当局不得不将三人释放。事后,他们无法再回校教学,只好另寻出路。
第三章 在广州开启民智
1919年3月,杨匏安在《广东中华新报》发表《永久之平和果可期乎》一文。此文也是目前所知杨匏安在公开刊物上发表的第一篇政论性文章。他已开始用科学的辩证法来看待国际局势,分析战争与和平的问题,体现其远见卓识。
第四章 举起社会革命的旗帜
1919年11月11日到12月4日,杨匏安《马克斯主义(一称科学的社会主义)》一文,在《广东中华新报》连载19天(现存文稿内容有残缺)。这篇历来被研究者认为是杨匏安最重要的文章之一,奠定了杨匏安作为华南地区系统宣传马克思主义先驱的地位。
第五章 投身大革命的洪流中
在平定刘杨叛乱后的第二天,即1925年6月13日,中共广东区委派杨匏安和邓中夏、杨殷等人前往香港,与已在香港的共产党员黄平、苏兆征等人汇合,研究如何做好组织发动工人等问题,并视形势的发展情况再确定是否举行大罢工。
第六章 公忠不忘树风范
杨匏安被捕后,党组织曾通过宋庆龄、何香凝出面营救。但国民党反动派很快就下达了就地秘密枪决的命令。1931年8月,杨匏安在国民党淞沪警备司令部看守所牺牲,年仅35岁。杨匏安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战斗的一生,他的英雄事迹和不朽诗文,将永远存留在人民的心中,他坚定不移的革命信念和舍生取义的革命精神,将永远映照人们前进的路!
第七章 人民心中的丰碑
党和人民也没有忘记杨匏安。1986年,为纪念杨匏安烈士90周年诞辰,珠海市委、市政府为其竖立塑像。塑像由著名雕塑家潘鹤创作,耸立于海滨北路的香炉湾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