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刘大钧传(中国工程院院士传记)
0.00     定价 ¥ 78.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浙江新华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2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109284111
  • 作      者:
    作者:刘琨//李群|责编:徐晖//张雯婷
  • 出 版 社 :
    中国农业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1-06-01
收藏
编辑推荐
刘大钧院士将整个生命奉献给祖国的小麦育种事业,在国内率先开辟外源优异基因发掘、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分子遗传学鉴定等多个遗传育种研究领域。他为人低调、平易近人,对工作充满激情,率领科研团队不断创新,提高我国小麦遗传育种科技水平,成就斐然。全书收录了十章完整反映了刘先生一生的斐然成就。
展开
内容介绍
本书以刘大钧院士的学术成长经历为主线,分别介绍他的家庭情况、出生背景,大学毕业前的坎坷求学经历,大学毕业留校任教和苏联留学经历,20世纪60年代培育成功小麦新品种“宁麦3号”的过程,文革期间坚持不懈开展教学科研情况,改革开放后全身心投入教学科研情况,作为南京农业大学第一任校长所做出的卓越贡献,率领科研团队从事小麦抗白粉病、鉴定和转移外源抗病新材料和西部特种小麦的研究工作,全方位开展国际领域的科研合作情况,入选中国工程院院士后继续坚持国际前沿领域的小麦育种研究等。
展开
精彩书摘
延陵文蕴有渊源
南京与上海的中间,有座城市叫常州,说起这个城市,历史上亦是非常有名。
公元前547年(周灵王二十五年),是一个多事之秋的年月。当时卫国有一个叫宁喜的人杀了卫殇公迎纳卫献公,卫孙林父以亲戚的名义投奔了晋国,揭开又一轮春秋诸侯国之间的混战。而隅居东南的吴国正遇上吴国国君寿梦驾崩,理应接位的是他的第四子季札,但季札再次避让王位而躲到了茅山脚下的九里。当他被强拉出来继位时,季札又提出要为父亲守陵。大家商量后,同意了这个要求,给他一个封地——延陵。这个封地非常奇怪,是个长长的狭条地形,谭其骧主编的《中国历史地图集》对此说得很清楚。原来,吴国的国都在今常州的淹城,而季札避让王位躲在今句容茅山脚下的丹阳九里。于是,新国君馀祭就划了个长长的狭条封地给了季札。如何称呼呢?因为季札是以为父亲守陵的名义避位,且长期生活在茅山脚下的九里,从吴国国都到九里那么长的地段,就称作“延陵”吧,季札于是有了“延陵君”之称。他死后,孔子给他墓碑题了字:“呜呼有吴延陵君子之墓”。
到隋开皇九年(公元589年),隋在常熟县设立常州,后常熟县并入苏州,常州划归晋陵,常州之名也就由此开始。
让常州最值得称道的是,唐宋八大家的旗帜由常州才子唐荆川擎出;王安石在常州上变法万言书,“免役法厘革数千年之苛政,为中国历史上一新纪元”;苏东坡爱常州甚于眉州,两次乞求朝廷准予他在常州居住,并终老此邑。陈济以布衣召为《永乐大典》的都总裁,从乡间直登庙堂,成就“世界有史以来最大的百科全书”——《永乐大典》。钱一本系东林党魁,“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龚自珍慨叹“天下名士有部落,东南无与常匹俦”;赵翼登高一唱“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近现代更是名人辈出,书画家恽南田、刘海粟,戏剧家吴祖光、吴青霞,乱针绣杨守玉,语言学家赵元任、周有光,还有实业家盛宣怀、刘国钧、查济民,大律师史良,更有杰出的革命家恽代英、瞿秋白、张太雷等。在这些人中,最著名的要数瞿秋白,他是中国共产党早期主要领导人之一,也是新语文、新文字运动的倡导者;他在语音、词汇、语法、文字、语言的发展以及方言和普通话、口语和书面语等方面都有自己独特的主张,是我国文字改革的先驱和积极实践者。
这些先人的业绩和伟大实践深深影响着传主刘大钧,“位卑未敢忘忧国”的思想使他从小立志,要以科技实业来报效自己的祖国。
家学深厚世代传
刘大钧出生于常州市武进县庙西巷20号。祖父刘子房自幼博览群书,年轻时曾经中举,但他没有选择仕途之路。据说是目睹当时社会腐败之风盛行,清末官场仕途之路的权钱交易相当普遍,有骨气的中国人对此深恶痛绝,他便自愿做了教书先生。当时的刘家尚有祖传2~3亩耕地对外租佃,虽非殷实之家,但温饱尚可。祖父刘子房持重深厚的家学渊源,授学传播知识,期待时代变化,后辈有造化。
清末民初,西方列强加大了对华殖民侵略力度,造成中华民族与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中国社会经济日益凋敝,加之统治者的横征暴敛和连年自然灾害,1851年爆发了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农民起义。1860年,太平军攻陷常州,战争使这座城市遭到毁灭性破坏,北运河淤塞迫使漕运改道,常州开始失去转运中心和商业中心地位,经济逐渐走向衰落。虽然社会动荡不安,但祖父刘子房仍然坚信自己的两个儿子能够承袭家风,荣宗耀祖。
长子刘介堂,即刘大钧父亲(1881-1962年),又名刘同、刘伯和,少年时期深受刘氏家风影响,勤奋苦读,学有所成,20岁毕业于河北保定高等学堂,后至天津北洋大学堂采矿专业深造。次子刘叔诚,又名刘诚,少年时期留学日本,毕业于日本秋田矿冶专科学校,曾在东北本溪铁矿和汉冶萍铁矿担任过冶金工程师。
P3-5
展开
目录
总序
序言
第一章 书香世家出英才
延陵文蕴有渊源
家学深厚世代传
少年求学路坎坷
第二章 留校任教新征程
光荣加入共产党
举案齐眉比翼飞
苏联深造读学位
第三章 辐射育种结硕果
归前急学原子能
主持小麦遗传组
“宁麦3号”新品种
第四章 “文革”岁月不蹉跎
迁校扬州两地忙
潜心科研成效显
第五章 亲缘植物寻突破
赴法考察受启发
专注近缘属物种
簇毛麦远缘杂交
创制育种新种质
第六章 甲子之年任校长
艰难复校新征程
谋篇布局新南农
未雨绸缪新专业
拓展师生新视野
国际合作绽新篇
卓尔不群展风范
第七章 攻坚小麦赤霉病
勇于挑战大难题
赴美学习新技术
科技攻关显担当
麦氏基金亮身手
第八章 生物技术领跑人
分子标记助育种
研制细胞融合仪
获得首批“863”资助
启动基因克隆研究
第九章 著名农业教育家
创建遗传实验室
开设遗传新课程
毕生心血注杏坛
严师慈父双角色
优秀弟子遍天下
第十章 学识渊博誉世界
实至名归当院士
扶掖后学不遗力
治学为人皆楷模
附录一 刘大钧大事年表
附录二 刘大钧主要论著目录
附录三 刘大钧主持的重要科研项目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