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山工业百年发展简述——金雄波口述
采访者:王鸣 整理者:王鸣
采访时间:2020年7月8日 采访地点:萧山区行政中心综合楼701室
金雄波,曾用名金云波,1946年12月1日出生,浙江杭州萧山人,1965年9月参加工作,曾任教师、战士、医生,后调卫生局、环境保护监测站等单位工作。1988年5月调入萧山市经济体制改革办公室。2003年7月调任《萧山市志》副主编,至2013年12月《萧山市志》出版。至今仍在继续从事地方志书的编写工作。
采访者:请您谈谈萧山工业发展的历史?
金雄波:萧山工业从农村的家庭手工业和集镇的手工业作坊(工场)起步。历史上传统的农村家庭手工业产品主要有土纸、土布、土丝、砖瓦等;集镇手工业作坊(工场)主要有铁器、木器、竹器、铜锡、灯笼、香烛、锡箔、制衣、制鞋、印染、制伞、酿造等行业。萧山使用机器生产的工业起步较晚,到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时才出现使用机器生产的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发展至今已有一百余年,发展历史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1895—1951年):萧山工业发展起步,城乡个体手工业占主要地位。
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陈光颍、楼景晖等出资创办的合义和丝厂为萧山最早使用机器生产的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光绪二十五年(1899),陈、楼又合资创立通惠公纱厂,为萧山解放前规模最大的民族资本主义工业。这两家工厂当时为全省著名的大厂。但就全县而言,手工业占主要地位,清末土纸制造槽户有千家,年产值数百万元。
民国前期,萧山陆续创办机械、半机械工厂和作坊,手工业也有所发展。民国17年(1928)新建东乡蚕丝合作社(亦称东乡丝厂)。但不久军阀混战,外纱倾销,供大于求,纱价大落,丝厂渐趋衰落。民国25年(1936)年末,全县作坊(工场)424家,职工2290人。日本侵略萧山期间,工业、手工业受到严重摧残,庆云丝绸公司(前身为合义和丝厂)、通惠公纱厂和东乡丝厂的机器设备被日本侵略军掳掠一空。其间,全县手工业作坊(工场)倒闭近130家,失业1300余人。抗日战争胜利后,工业、手工业渐有复苏。萧山解放前夕,全县作坊881家,从业人员2141人:稍有规模(10-50人)的工业企业有轧花厂、碾米厂、印刷厂、酿酒厂、油厂、铸锅和发电厂共36家。
萧山解放初期,着手恢复和发展工业、手工业生产。至1951年,手工业仍占主要地位,全县工业企业单位364-2家,比1949年增加4.33%,年均增长2.14%。其中地方国营工业企业12家,占全县工业企业单位的0.33%;其他经济类型工业企业3630家,占99.67%。全县实现工业总产值(90不变价)4953万元,比1949年增加1倍,年均增长41.49%。其中地方国营工业1351万元,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27.28%;城乡个体工业3602万元,占72.72%。工业总产值(90不变价)100万元以上的工业部门有食品工业、纺织工业、造纸工业、文教艺术用品工业。
第二阶段(1952-1991年):萧山工业经济由私有制为主逐步向公有制为主发展。工业经济在全省崭露头角。
手工业、私营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分别组织合作社(组),公私合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为了从根本上改变中国落后的面貌,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建立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基础,必须在充分利用原有工业潜力和进行新的工业建设的同时,对个体经济和私营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为此,按照中央的统一部署,萧山由点到面,先后于1952年、1955年对手工业、私营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至1956年年末,基本完成手工业、私营工业社会主义改造。参加公私合营的私营企业48家、职工982人,分别归口手工业、工业、商业、粮食等部门;个体手工业组织合作社(组)229个,从业人员7492人。1957年,全县工业企业单位956家,其中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43家、集体所有制工业企业207家、城乡个体工业企业706家。实现工业总产值(90不变价)6755万元,比1951年增加36.38%,年均增长5.31%。
“大跃进”时期,大办工业,公社集体工业企业应运而生。1958年开始“大跃进”运动,响应国家号召,萧山“大办地方工业”“大炼钢铁”,公社集体工业企业应运而生。这一年,新增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10家、公社集体企业240家。但因盲目发展,后许多工厂不得不“下马”。至1965年,全县工业企业295家,其中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27家、城镇集体企业252家、镇集体企业14家、公社集体企业2家。1958年,实现工业总产值(90不变价)8601万元,比1957年增长27.33%,年均增长3.07%。
“文化大革命”时期。遏制、取缔私有工业,发展公社工业。1966-1976年“文化大革命”期间,受极左思想影响,工业受挫,部分工厂停产、半停产,私有工业被遏制、取缔,私有工业荡然无存。1970年后,贯彻国务院召开的北方地区农业会议提出的加速实现农业机械化,农机具“小修不出队,中修不出社,大修不出县”的精神,萧山各地新办一批农机厂或农具厂。至1976年,全县工业企业单位391家,比1965年增加32.54%,年均增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