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陈云的青少年时代
0.00     定价 ¥ 28.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浙江新华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2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213096402
  • 作      者:
    编者:刘贵军|责编:汪芳
  • 出 版 社 :
    浙江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1-01-01
收藏
作者简介

刘贵军,男,1976年9月生,山东曹县人,中共党员,毕业于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研究生学历,历史学硕士。现任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第一研究部副处长、二级调研员,副研究员。邓小平思想生平研究会理事,陈云思想生平研究会理事。从事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思想生平研究多年,参加多个编辑研究项目和电视文献片、影视剧的创作。曾参加多部图书的编写,任《陈云风采》主编、《精神的力量:改革开放中的邓小平》副主编、《永远的风采:邓小平遗物的故事》《陈云的故事》执行总撰稿等。发表有关研究宣传文章数十篇。


展开
内容介绍

老一辈革命家陈云是世人公认的既懂理论又善操国民经济大盘的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领导人。而他从小家贫,仅有小学文化基础,学徒出身,走的是一条自学成才之路。从“小学生”成为党和国家的卓越领导人,绝非易事。陈云青少年时代的生活经历、学习方法、处事原则、行为习惯为他日后的成功奠定了基础。本书选取二十个不同的侧面,以传记的形式,图文并茂,较为丰富而生动地叙述了陈云青少年时代的成长经历、革命事迹与品格风范。陈云的成长足迹对今天的人们,尤其是处于人生之始的青少年们,依然有着重要的教育和启迪意义。


展开
精彩书摘

“一个深晚”

——与鲁迅难忘的一面之缘

 

 

陈云语:鲁迅虽然死了,但是鲁迅的思想却深印在中国百万青年的脑子里。鲁迅的“坚决,不妥协的反抗”的精神,永远遗留在我们中国青年的思想里,将领着他们走上解放中华民族与解放劳动大众的光明大道。鲁迅虽死,鲁迅的精神不死。

 

 

国民党利用顾顺章、向忠发等人叛变后提供的线索,不断地破坏中共地下组织。1932年5月,国民党中统特务总部派马绍武到上海,筹备建立上海行动区。11月,马绍武在职华路东侧的石库门建立了国民党中统局上海行动区总部。该总部的行动目标就是侦破中共中央在上海的秘密机关。他们利用叛徒,安插内奸,疯狂地破坏上海的中共地下组织。

 

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下,中共临时中央在上海的行动变得举步维艰,不得不把一些党的重要领导人转移出上海。12月下旬,陈云受党组织的委派,秘密前往上海北四川路鲁迅先生的寓所,转移在鲁迅家中避难的瞿秋白夫妇。

 

 

鲁迅                 瞿秋白

 

自党内接连出现叛徒后,瞿秋白一直受到国民党特务的追踪。当时瞿秋白病重,行动不便,不能出远门,也就不能离开上海。因此,党组织就把他暂时安置在鲁迅家中隐蔽。可是,还没住上几天,中央特科得到情报,国民党特务获得了瞿秋白夫妇隐秘在鲁迅家的消息。千钧一发之刻,瞿秋白夫妇必须迅速转移。中央决定将此项艰巨的任务交给陈云。

 

这是1932年农历十一月的一个夜晚。陈云坐在一辆黄包车上,头上戴的铜盆帽压得很低,盖住了前额,身上的旧西装大衣的领子全部翻起,掩住了两颊。黄包车夫拉着车子经过市区纵横交错的小路后,在北四川路口1路电车掉头处停了下来。陈云付了钱,看看四周没有人盯梢,便迅速走进沿街的一座三层楼住宅的大门。

 

 

上海市北四川路拉摩斯公寓,当年鲁迅住在这里的三楼四室

 

这是一座分间出租的住宅,走进大门就是楼梯。陈云上了三楼,按照同志事先告诉他的门上记号,找到了鲁迅先生的家。陈云轻轻地叩了两下房门,里面出来一位妇女。“周先生在家吗?我是×先生要我来,与×先生会面的。”陈云问。女主人听罢,很客气地把陈云请了进去。这时,瞿秋白的东西已经全部准备好了。瞿秋白的几篇稿子和几本书放在杨之华的包袱里,另有一个小包袱装着他们夫妇的几件换洗衣服。“还有别的东西吗?”陈云问。“没有了。”“为什么提箱也没有一只?”瞿秋白安然地说:“我的一生财产尽在于此了。”他又问陈云:“远不远?”“很远,我去叫一辆黄包车。”说罢,陈云就要下楼去叫车。站在一旁、神态庄重的鲁迅先生见此情景,急忙上前十分关切地对陈云说:“不用你去,我叫别人去叫黄包车。”说完,他就叫女主人去叫黄包车。趁这段间隙,瞿秋白把鲁迅和陈云相互做了介绍。这是陈云第一次见到鲁迅先生,听罢瞿秋白的介绍,他上前尊敬地说了一声:“久仰得很!”鲁迅身着一件旧的灰布棉袍子,庄重而略带忧愁的面容流露出为瞿秋白夫妇和陈云的安全而忧虑的神情。他担忧地问陈云:“深晚路上方便吗?”“正好天已下雨,我们把黄包车的篷子撑起,路上不碍事的。”陈云用安慰的口气回答他。一会儿,女主人回来说:“车子已经停在门口。”“走吧。”陈云边说边去帮助杨之华提包袱。瞿秋白走到门口对鲁迅先生说:“我要的那两本书,请你以后就交给××带给我。”他又指着陈云说:“或者再请这位同志到你这里来拿一下。”陈云随即说:“隔几天我来拿。”说完,他欲开门下楼,但回头见杨之华仍在与女主人话别,便又稍候了一下。趁此机会鲁迅又叮嘱瞿秋白:“今晚上你平安到达那里后,明天叫××来告诉我一声,免得我担心。”随后,陈云一行三人走出了房门,往楼下走去。鲁迅和女主人在门口连声说:“好走,不送了。”走到楼梯拐弯处,陈云回头望去,见鲁迅和女主人还在门口目送着他们,鲁迅仍是那副庄严而略带忧愁的面容,令陈云久久难忘。瞿秋白也回过头来,深情地对鲁迅先生说:“你们进去吧。”鲁迅先生没有作声,只是默默地点了点头。陈云他们走完第三层楼梯,到了第二层楼梯的时候,才听到三楼上“啪”的一声关上了房门。

 

此后,陈云本想再到鲁迅家中替瞿秋白取书,再同鲁迅谈谈,但随着陈云身份的暴露,他的处境也越来越危险了,而未能成行。陈云很快就离开了上海,前往中央苏区。此后,陈云再未去过鲁宅,这是他第一次见鲁迅,也是他最后一次见鲁迅。这次会面使陈云成为党内高层领导人中为数不多见过鲁迅先生的人,因而他对鲁迅的感情格外深切。

 

1936年,正在苏联列宁学院学习的陈云得知鲁迅病逝的噩耗后,鲁迅先生身穿灰布棉袍、庄严而略带忧虑的形象立刻在他脑海中浮现。于是,陈云提起笔来,记叙了那个与鲁迅先生唯一一次会面的不寻常的夜晚。文章以《一个深晚》为题,以史平为笔名,发表在中国共产党在巴黎办的《救国时报》上,文中写道:鲁迅虽然死了,但鲁迅的思想却深印在中国百万青年的脑子里。鲁迅的“坚决、不妥协的反抗”的精神,永远遗留在我们中国青年的思想里,将领着他们走上解放中华民族与解放劳动大众的光明大道。鲁迅虽死,鲁迅的精神不死。1984年2月,《陈云文选(一九二六——一九四九年)》出版发行,陈云特意将这篇文章收入其中。

 

 

1936年10月26日,陈云在《救国时报》第六十四期上发表署名“史平”的文章《一个深晚》。1980年5月3日,《人民日报》再次刊登了《一个深晚》这篇文章

 

由此可见,陈云对鲁迅的感情格外深切,他尤其钦佩鲁迅“坚决、不妥协的反抗”精神。他特别喜欢鲁迅的杂文,读起来就茶饭不思,不忍释手。鲁迅的著作伴随陈云一生。他也多次教育他的孩子们:“要多读鲁迅先生的文章,这些文章是千古不朽之作,一定要熟读才行。”晚年陈云经常书写“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赠送给领导干部。

 

   

陈云题字             陈云读过的《鲁迅全集》

 

在位于上海青浦的陈云纪念馆的藏品中,还保存着一套陈云阅读过的《鲁迅全集》,似乎还在讲述着1932年冬那个深晚发生的故事。


展开
目录

写在前面的话

 

001“每晚的生意几角到三四元”

——舅父酒馆里的小伙计

 

010“听书让我修身养性”

——与评弹的不了情

 

020“我的学历是小学”

——老老实实做个小学生

 

028“字是人的脸面”

——源自童年的书法情结

 

036“我是算账派”

——少习珠算,与算盘结缘

 

045“这个小镇也罢了市”

——爱国情怀的萌发

 

050“到商务印书馆才有这一生”

——迈好走向社会的第一步

 

059“我从没有停止过学习”

——自学成才的楷模

 

067“青年人应当奋发有为”

——确立正确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

 

074“必须要改造社会,才能解放人类”

——踏上革命征程

 

083“要把眼光放远些”

——年轻的罢工领导者

 

091“杀头枪毙,告老还乡”

——成为一名坚定的共产党员

 

098“革命靠自觉”

——发动小蒸枫泾暴动

 

104“穷人真心支持我们”

——不忘掩护过共产党员的人民群众

 

112“他们两人牺牲时都很英勇”

——深厚的战友情谊

 

121“革命不能轻举妄动”

——失败是成功之母

 

128“做一个地下党员就有杀头的危险”

——始终保持高度警惕

 

135“开铺子做买卖”

——出任特科负责人

 

143“一个深晚”

——与鲁迅难忘的一面之缘

 

150“要抓住一个中心”

——年轻的中华全国总工会党团书记

 

159主要参考文献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