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书写完整,内容全面:对三国鼎立、西晋统一、东晋偏安、十六国动乱、南北朝更替的历史演变有完整的书写,对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军事、社会、经济、文化、生活、学术、思想、科学、技术等皆有简明扼要的介绍。
2.语句通俗,图文并茂:本书以简单通俗的语句书写了370年间复杂的历史,并辅以200余幅相关插图,较好地做到了以文释图、以图佐文、图文并茂,为大众读者阅读本书提供了便利。
3.从混乱的年代发掘历史的积极因素:虽然书写了魏晋南北朝三四百年间的混乱,但更着重揭示其中所蕴含的积极因素。例如,本书揭示了战乱所导致的人口大迁徙,虽然其中充满了辛酸与苦难,但在客观上,北人南迁对当时经济文化较为落后的长江以南地区带来了积极的影响,促进了从“江南瘴疠地”到“江南好”的历史性转变。
4.强调和阐发民族大融合与文化大融合:“各族杂居”和“汉胡共政”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两大历史特征,把握这两点,能够更好地认识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的包容性和多元性;同时,魏晋南北朝时期在政治上的分裂和军事上的对抗并未影响各民族文化的融合与发展,尤其对外来文化的吸收和转化,比如佛教的中国化和儒、释、道相互影响的发展轨迹,更加凸显了中华文化的博大与包容。
刘备“三顾茅庐”
刘备,字玄德,涿郡涿县(今河北涿州)人。《三国志·蜀书·先主传》上说,“汉景帝子中山靖王胜之后也”,但没有多少切实的依据,只能说是“相传”。这一相传之说对刘备来说太重要了。因为他姓刘,又据说是汉王朝皇族之后,因此被一些人视为正统。
刘备早年丧父,家境十分贫寒,与母亲一起贩鞋织席为生。刘备“不甚乐读书,喜狗马、音乐、美衣服”,是个贪玩而不怎么喜好读书的孩子。同时,他有一个与众不同的特点,“好交结豪侠,年少争附之”。(《三国志·蜀书·先主传》)后来成为他生死之交的关羽、张飞就是他早年最要好的朋友。史书上说,“先主于乡里合徒众,而羽与张飞为之御侮。”又“羽年长数岁,飞兄事之。”(《三国志·蜀书·关张马黄赵传》)这十分简单的一点史料,后来小说家把它演绎成了《三国演义》第一回所谓的“桃园三结义”。
刘备有着自己的憧憬,很想干一番大事业。三十岁的时候,听说少年时一同拜在儒学大师卢植门下的同乡公孙瓒已经当上了中郎将——中郎将原是朝廷的高级侍卫官,东汉末成为介于将军与校尉之间的一种武官名号——刘备决心去投奔他。公孙瓒果然不忘旧情,让刘备出任平原县(今山东平原南)县令和平原国相,帮他一起抵抗袁绍。公孙瓒被袁绍打败后,刘备又依附了陶谦,陶谦死后,刘备当上了徐州牧。徐州是个兵家必争之地,而且“徐州殷富,户口百万”,袁术、吕布都想要,刘备站不住脚,建安三年(198)只身投奔了实力雄厚的曹操。
两位战乱时代的大英雄,难得相处在一起了,从而演绎出了许多既惺惺相惜,又明争暗斗的历史故事来。
刘备到了许昌后,曹操对他非常器重,生活上也十分关照。曹操的谋臣程昱说:“刘备是个特别出色的人才,而且很得人心,终究不会久居人下,还是趁早除了他吧!”曹操沉思良久,然后作答:“现在正是收揽英雄的时候,杀一人而失掉天下士人的心,那样的蠢事我是不会干的。”曹操一如既往地善待刘备,还与刘备一起攻打吕布,将吕布活捉并处死了。刘备攻灭吕布有功,曹操上表献帝提升他为左将军。
从此,曹操对刘备更客气。据说是常常出则同车、坐则同席。一次,曹操宴请刘备,“是时,曹公从容谓先主曰:‘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本初(袁绍)之徒,不足数也!’先主方食,失匕箸”(《三国志·蜀书·先主传》)。就是说,当听到曹操说天下英雄只有我曹操和你刘备两人时,刘备为之一惊,把正在夹菜的筷子都掉落在地上了。《华阳国志》加以发挥,说“于时正当雷震”,故有“失匕箸”之举。后来的《三国演义》添油加醋,演绎出了“煮酒论英雄”的精彩场景,流传到今天。
此时正是曹、袁交战的前夜。淮南的袁术自知势单力薄,想经徐州北上依附袁绍。曹操很清楚,“二袁”如联兵将很难对付,于是派刘备率军阻击。谋士程昱、郭嘉一起赶来告诫曹操:“刘备放不得!”可是,为时已晚,刘备早已领兵离去了。
曹操在官渡之战前,首先东征身在徐州的刘备,刘备哪里是他的对手,只得投奔袁绍。曹操在官渡之战中彻底击垮了袁绍以后,刘备只得投奔荆州的刘表。刘表见刘备到来,待之以上宾之礼,交给他一支部队,让他屯驻新野。
这是刘备事业的转折点。
在新野,刘备反思了自己前半生的曲折经历,深深感到单有张飞、关羽这样的猛将还不行,还得有谋士。由此,他开始广交荆州英雄豪杰、贤能之士。有一次,刘备去拜访荆州名士司马德操,向他请教天下大事。司马德操对刘备说,自己只是一介俗士,不能认清天下大势。他向刘备推荐了两个人,一个是伏龙先生诸葛亮,另一个是凤雏先生庞统。后来,名士徐庶到新野见到了刘备,也向他推荐了诸葛亮。当时刘备很随意地说:“君与俱来。”徐庶告诉他:“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这话是什么意思?即是说:像诸葛亮这样的奇才,你要用他,就得礼遇他。所谓“就见”,就是以礼求见。只能是你去求见他,不能随便地召他来见你。
于是,就有了“三顾茅庐”的历史典故。
诸葛亮,字孔明,琅邪阳都(今山东沂南)人。父亲诸葛珪做过太山郡丞。诸葛亮父母早亡,投靠了叔父豫章太守诸葛玄。后来叔父为了避乱,来到了荆州落户。叔父去世后,诸葛亮隐居于襄阳西北二十里的隆中,一边读书,一边种地,过着十分清贫的生活。“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长八尺,每自比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可见他是个志趣极为高尚的人。他熟知天文地理,精通战术兵法,以天下为己任。这样的旷世奇才,刘备当然欲求一见。
要见这样的奇才,也不是件容易的事。就其过程,史书用了寥寥数笔:“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刘备带着他的“结义”兄弟关羽和张飞,前往隆中拜访。第一次和第二次都吃了闭门羹,第三次才见着。后来《三国演义》大加演绎,成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故事之一。
这样,诸葛亮找到了足以寄托事业的明主,而刘备找到了“霸业可成”的军师,他由衷地说:“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诸葛亮此时也将自己对时局的看法和盘托出,那就是名传千古的《隆中对》。在这篇名文中,“三分天下”的格局被描述得清清楚楚,天下一统的大趋势亦依稀可见。
目 录
导言 / 001
第一章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东汉末年的群雄割据 / 009
曹操的异军突起和官渡之战 / 013
刘备“三顾茅庐” / 020
孙氏初据江东 / 025
赤壁之战 / 030
第二章 曹操经营北方
“奉天子以令不臣” / 037
求贤“三令” / 041
开荒屯田 / 045
九品中正制 / 048
第三章 诸葛亮治蜀
刘备入蜀 / 055
刘备东征的失败 / 058
七擒七纵孟获 / 063
六出祁山 / 066
诸葛一生唯谨慎 / 070
第四章 孙权经营东吴
灵活的外交方略 / 077
开发江南经济 / 081
对岭南的开拓 / 088
驶向宝岛台湾的万人船队 / 093
第五章 西晋的短暂统一
司马氏代魏为晋 / 099
西晋建国初的繁荣 / 104
“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 / 111
贾后干政和八王之乱 / 116
流民南下的狂潮 / 123
第六章 偏安东南的东晋王朝
司马睿南下建东晋政权 / 129
“王与马,共天下” / 133
东晋的北伐 / 139
淝水之战 / 143
东晋的衰亡 / 148
第七章 十六国时代的纷争与融合
西、北边陲少数民族的内迁 / 155
“十六国”的建立 / 158
动乱中的民族融合 / 164
北魏统一中国北方 / 173
第八章 南朝的更迭
南北朝时期的开始 / 179
宋、齐两朝的更迭 / 182
梁武帝及“侯景之乱” / 188
南朝时期皇权的加强 / 196
南朝经济开始赶上北方 / 201
第九章 北方王朝的更替及统一大势
北魏的百年兴衰 / 211
魏孝文帝的改革 / 216
由强而弱的东魏、北齐 / 223
转弱为强的西魏、北周 / 230
统一大势:杨坚建隋代周 / 235
第十章 道教的形成与改革
道教的形成及广泛流传 / 241
寇谦之、陆修静对道教的改革 / 245
第十一章 佛教传入与佛教中国化
佛教传入及传布 / 253
译经与佛教中国化 / 256
佛教石窟寺院兴盛 / 261
第十二章 文学艺术的兴盛
文学创作的兴盛 / 271
乐舞纷呈 / 276
高峰突起的书法 / 281
举世瞩目的绘画 / 285
第十三章 经学史学的成果丰硕
经学研究的继续 / 293
正史修撰的丰硕 / 296
第十四章 科学技术的显著发展
数学的领先地位 / 303
农业技术的革新 / 304
地理学以及其他科技发展 / 308
结束语 / 311
主要参考书目 / 313
附录一:魏晋南北朝大事记 / 315
附录二:魏晋南北朝帝王世系表 / 322
重版后记 / 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