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史
宾礼之外:文明史视域下的唐代客馆体系及意义
从观光到规划:近代日绘哈尔滨城市地图的演变
清末民国吴语区宝卷的城市化
译介、检视与擘画:欧美市制在近代中国的流播
英国兰开夏奥尔德姆的近代社会转型初探
——一种城市史视角
论希伯来圣经中“逃城”的渊源与意义
城市与社会
论英国文艺复兴的时间观念及其对莎剧创作之影响
身穿汉服的莎士比亚
——邵挺与许绍珊文言文《罗马大将该撒》考释
泰朱·科尔《开放的城市》中非洲世界公民的漫游
澳门文学奖与“文学澳门”的生产
名伶、洋场才子与晚清上海的梨园文化
重新审视大众抵制辱华电影运动
——以“金陵大学影片辱国案”为例
左翼都市体验、事件与“陶派诗”
——重审1940年代袁水拍的诗歌转型
论苏区法制建设中的劳动感化制度
“文学”如何讲述“进城”故事
——重审“许立志事件”
从记忆形态的转变看人工智能文学创作的时间性
——以人工智能“微软小冰”的诗歌创作为例
生存·情感·信仰:战后上海的市民自杀现象研究(1945—1949)
——以遗书为中心的考察
从移民聚居区到国际化社区:上海国际化社区的形成、演变及特点
魔怪城市:《彩图集》的城市想象与现实关怀
地域文化视野下的上海徐家汇赵巷革命往事研究
文学·文化·消费:当代青年废话文学的文化演绎与话语析理
政治与法治:走向共同体的社区治理
赛博格、空间与身体:三重赛博格身体的建构与逻辑
——基于虚拟社区“网络挂人”现象的分析
“超地方实践”:特色小镇建设中的行动者网络建构
——以上海市Z特色小镇为例
艺术中的都市文化
论上海电影期刊与电影明星的制造(1921—1949)
性别·身体·媒介:赵竹光与健身健美文化在近代上海的传播(1930—1949)
“文化间性”视阈下的张爱玲小说解读
电影与动员:以1950年代的上海支内建设为中心
公园空间与身体政治:谷崎润一郎《秘密》
视觉文化与游戏特征:视觉小说的故事建构与未来发展
从“披头士狂热”看60年代英国社会与音乐文化的互动关系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