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一带一路视野下的中国学研究
0.00     定价 ¥ 88.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浙江新华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2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552042351
  • 作      者:
    作者:沈桂龙//张焮|责编:包纯睿
  • 出 版 社 :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3-12-01
收藏
编辑推荐

本书开辟了看待中国学学术史的另一种视角,以丝绸之路、“一带一路”为线,串联起汉学、中国学、世界中国学的范式变迁,涉及游记汉学、传教士汉学、专业汉学等诸多领域,从内亚研究、日本中国学一路谈至美国中国学,将各国各时期对中国的呈现和认知融会贯通,最后提纲挈领,以“一带一路”与世界中国学作为全书的升华和展望。这要求研究者有开阔的学术视野和对“一带一路”研究的深刻把握,并具备一定的咨询资政素养和意识,在中国学界较为少见,特色鲜明。


本书在理论上有所创新,具有较强的通识性、学术性和一定现实意义,有利于推进中国研究、国别研究,增强具有中国特色的学术理论及从“一带一路”相关的中国实践中生长出的发展理论的传播力、影响力。


展开
作者简介

沈桂龙

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现任上海社会科学院世界中国学研究所所长,兼任上海国资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上海国资企业文化促进会)副会长、黄浦区科协副主席。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重点项目、青年项目,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上海市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等。获得上海市第十五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党的创新理论研究优秀成果奖著作类一等奖、第十四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决策咨询和社会服务奖一等奖,上海市第十二届决策咨询研究成果奖二等奖等。


张  焮

博士,上海社会科学院世界中国学研究所副研究员。主要研究美国中国学,长期跟踪美国精英阶层的对华认知、中国道路的国际反响。主持并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关心亚洲学者委员会与美国左翼中国研究的兴衰”,以及多项国家高端智库课题、上海市重点智库课题。相关学术论文、专业文章散见于《当代中国史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国际关系研究》《解放日报》《上海书评》等。


展开
内容介绍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迄今已有十年。十年间,世界格局发生深刻变革,各国关于中国的研究也出现了一系列新的变化。本书致力于在“一带一路”视野下,重新阐释中国学的历史、现在与未来,探索构建新时代的“世界中国学”理论框架。基本思路是以古丝绸之路到“一带一路”的发展变迁为线索,将中国学的发展历程划分为古丝绸之路与传统汉学、近代丝绸之路与现代中国学、“一带一路”与世界中国学三个阶段,以此来重新叙述中国学的历史进程,把握中国学的当代发展,研判中国学的未来趋势,最终探索形成一种不同于传统汉学和现代中国学的、面向未来的世界中国学,以期实现中国学立足中国道路、胸怀世界发展和关照人类未来之愿景。
展开
精彩书摘

第一章 中西相遇:古丝绸之路与游记汉学

世界上的文明形态多种多样,然就影响之广度和深度而言,当以以中国为核心的东亚文明与以西欧为核心的西方文明对人类历史发展所起之作用最巨。中国位于欧亚大陆的东端,西欧则居于欧亚大陆的西部,横亘其间的高耸巍峨的崇山峻岭与广袤无垠的沙漠戈壁,为东西两种文明的接触和交流设置了难以逾越的天然障碍。人类发展和进步的历史,就是直面困难、挑战困难、战胜困难的历程。尽管中西之间的交通受到严苛地理环境的制约,但是经由不同的中介力量,产自中国的丝绸、瓷器等物产依然能够远销欧洲,引起西欧社会各阶层对于那个神秘的遥远东方国度的极大兴趣,并将其所了解的与中国相关的知识形诸文字。可是,由于早期中西之间缺少直接的接触,西方文献对于中国的认识和表述,不仅记载疏略,而且内容多属传闻之辞,想象多于事实,夸张扭曲之处所在多有。例如,产自中国的丝绸曾经在古希腊、罗马社会的上层引起了很大的轰动,但是最终运达欧洲的丝绸经过了数次转手贸易,时人缺少获取中国丝绸知识的可靠渠道,故而这一时期的相关文献对于中国丝绸的描述,与实际情况存在着很大的偏差。古罗马时期的著名作家老普林尼(盖乌斯·普林尼·塞孔都斯,Gaius Plinius Secundus, 23—79)在其所著《自然史》中,告诉读者其所了解到的这种来自中国的神奇织物的生产工艺:


 

人们在那里所遇到的第一批人是赛里斯人,这一民族以他们森林里所产的羊毛而名震遐迩。他们向树木喷水而冲刷下树叶上的白色绒毛,然后再由他们的妻室来完成纺线和织布这两道工序。由于在遥远的地区有人完成了如此复杂的劳动,罗马的贵妇人们才能够穿上透明的衣衫而出现于大庭广众之中。赛里斯人本来是文质彬彬的,但在这件事情上却显得野蛮。他们不与别人交往,坐等贸易找上门来成交。

 

文中的“赛里斯人”,是古希腊、罗马时期西方对于中国人的称呼。从中不难看出,当时西方世界认知的中国人生产丝织品的工艺流程和丝绸交易的方式,与真实情况的落差不可以道里计。最为其所熟稔的丝织品尚且如此,西方知识谱系中其他涉及中国之处的可靠程度就可想而知了。


从13世纪初期开始,随着东西方各种政治势力渐次臣服于崛起于草原的蒙元帝国,欧亚大陆的绝大部分区域在历史上第一次统合于一个单独的政治实体之中,西欧与中国之间实现了直接的接触与交流,西欧知识界对于中国的认识和表述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具体来说,就是在这一时期,来自西欧的使节、商人、旅行者怀着不同的目的,不仅来到蒙古统治下的中国边缘地带,还深入中华文明的核心区域,亲身感触到了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风俗等方方面面。其中一些人在返回欧洲之后,将其旅居中国期间之见闻撰为游记,成为相当长一段时期内西方了解中国最为主要的来源,深刻地影响到了中国或者中国人的形象在西方社会的传播。这批西人游历中国的游记,是作者本人依据亲身经历撰写而成,不仅内容的可靠性有了很大的提高,而且涉及的范畴也有了很大的开拓。因其主要是以游记的形式出现,有些学者在梳理西方汉学发展历程时,将13世纪初以降直至晚明耶稣会士来华间西方知识界对于中国的描述与研究,归纳为“游记汉学”,是为西方汉学研究的第一个历史阶段。这一时期,西方基督教世界凭借某些到过东方之人所写的游记,对中国开始有所了解。因为个人际遇与时代背景的差异,这些游记中与中国有关的内容,经历了从边缘表述和想象中国到呈现整体性中国的转变。


展开
目录

导论 从古丝绸之路到“一带一路”:全球连通与中国研究的范式变迁1

一、 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与变革中的中国研究2

二、 古丝绸之路与欧洲汉学5

三、 近代丝绸之路与美国中国学8

四、 “一带一路”与世界中国学11

 

上编 古丝绸之路与传统汉学

第一章 中西相遇:古丝绸之路与游记汉学23

一、 丝绸之路的畅通与跨区域贸易的空前繁荣25

二、 从边缘观察与表述中国:《柏朗嘉宾蒙古行纪》与《鲁布鲁克东行纪》28

三、 整体性中国的呈现:《马可·波罗行纪》41

第二章 东风西渐:海上丝绸之路与传教士汉学47

一、 16世纪中西海上交往的发展47

二、 传教士与西学东渐52

三、 传教士的汉学成就61

第三章 东西碰撞:现代世界的兴起与专业汉学79

一、 现代世界变革和汉学的确立79

二、 各国专业汉学的兴起与发展87

 

中编 近代丝绸之路与现代中国学

第四章 空间转向:丝路考察与内亚研究111

一、 中西方“伟大相遇”的终结111

二、 李希霍芬与中国的地理学研究113

三、 拉铁摩尔与中国的边疆研究118

四、 结语124

第五章 情报转向:满铁调查部与日本中国学126

一、 近代日本中国学的转向126

二、 满铁调查部与情报导向的中国学128

三、 满铁调查部与日本智库的中国研究143

第六章 政策转向:贸易、战争与美国中国学148

一、 20世纪20年代后:“政策导向”研究模式的发轫149

二、 太平洋战争时期:“政策导向”研究模式的初兴159

三、 冷战对峙时期:“政策导向”研究模式的兴盛167

四、 余论180

 

下编 “一带一路”与世界中国学

第七章 中国方案:“一带一路”与经济全球化新阶段187

一、 从“全球化”到“逆全球化”187

二、 “一带一路”倡议:应对“逆全球化”的“中国方案”191

三、 “一带一路”倡议引领“新型全球化”199

四、 结语202

第八章 中国经验:“一带一路”与后发国家现代化204

一、 后发国家现代化:后发优势和后发劣势205

二、 “一带一路”与后发国家现代化209

三、 “一带一路”的海外认知213

四、 结语222

第九章 中国贡献:“一带一路”与国际秩序的演进223

一、 “一带一路”与变革中的国际秩序:中国实践223

二、 “一带一路”与变革中的国际秩序:海外视角227

三、 “一带一路”与变革中的国际秩序:中国视角232

四、 “一带一路”助力国际秩序改革的理论与实践创新238

五、 结语245

 

后记247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