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周公营洛邑与周代文明/中华之源与嵩山文明研究系列丛书
0.00     定价 ¥ 208.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浙江新华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2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030767837
  • 作      者:
    作者:蔡运章|责编:郝莎莎
  • 出 版 社 :
    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3-11-01
收藏
内容介绍
西周和春秋战国是中华文明走向成熟的重要时期。本书采取历史文献与考古发现相结合的科学方法,不但对西周成周城和东周王城的地理位置、形制规模、结构布局、兴废年代以及东周王陵的分区和沿革进行深入探索,取得全新的研究成果,而且还对周穆王西征、禹铸九鼎、嫦娥奔月、圭表测景、王子乔升仙、王子朝奔楚和苏秦事迹等重要问题进行现代释。特别是对构成中华民族“文化根脉”性质的周公礼乐制度、《河图》、《洛书》、《周易》哲学、《老子》哲学和儒家思想等传统文化,所蕴含的“人文精神、道德规范”进行提炼解读,从而把周代历史文化研究提高到新的水平。 本书适合考古学、历史学、哲学、天文学、民俗学和古都学及其相关学科的研究者、爱好者参考、阅读。
展开
精彩书摘
**章 周公营洛邑与西周成周城
  西周时期的成周城是西周王朝的东都,在西周历史和中国古代都城发展史上,都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然而,关于西周成周城的具体位置、形制规模、结构布局和使用年代等问题,至今仍存在着许多模糊认识和不同看法。我们依据文献记载、甲骨金文和考古发现的新资料,试对西周成周城的相关问题,略作考述。
  一、西周成周城的营建及其重要地位
  周族本是居住在今陕西境内的西方小国。公元前1046年,武王克商,建立周朝。为了巩固周王朝在东方的统治,武王决定建都洛邑。武王死后,周公继承武王的遗志,继续营建洛邑。洛邑建成,名曰成周。
  (一)西周成周城的营建
  西周初年营建成周城,是西周王朝的重大事件。何尊铭文(图1-1)说:
  唯王初迁宅于成周,复禀武王礼福自天。 唯武王既克大邑商,则廷告于天,曰:“余其宅兹中国,自兹乂民”。 唯王五祀[1]。
  这则铭文的大意是说,周成王开始迁都成周时,还是用武王的典礼,从天室开始举行福祭。武王战胜了大国商,就向上天祈告说:“我要居住在国家的中央地区,由这里来治理民众。”这是成王即位第五年发生的事情。据《史记 周本纪》,武王克商后“营周居于雒邑而后去”。讲的就是周武王营建洛邑的事情。
  武王死后,成王继承武王的遗志,命周公、召公继续营建洛邑。据《尚书 召诰》载:“惟太保先周公相宅。越若来三月,惟丙午朏。越三日戊申,太保朝至于洛,卜宅。厥既得卜,则经营。越三日庚戌,太保乃以庶殷攻位于洛汭。越五日甲寅,位成。若翼日乙卯,周公朝至于洛,则达观于新邑营。”《左传 昭公三十二年》载:“昔成王合诸侯,城成周,以为东都,崇文德焉。”《左传 宣公三年》说:“成王定鼎于郏鄏。”《春秋繁露 三代改制质文》也说:“周公辅成王受命,作宫邑于洛阳。”这说明西周初年,洛邑建成,取名“成周”,成王定鼎,以为东都。从此,西周王朝就有了两座都城,西方的丰镐(在今陕西西安市西南)为西都,东方的成周为东都。
  (二)西周成周城的重要地位
  依据古代文献和西周金文资料,西周时期的东都成周城,具有极为重要的历史地位。
  一是从政治地位看:这里建有象征国都的“成周太庙”[2],安放有象征王权的“九鼎”[3],设有西周王朝的*高官署“卿事寮”[4]。西周诸王经常居住“在成周”,朝会群臣、处理政务[5]。二是从经济地位看:这里位于“天下之中,四方入贡道里均”[6],是四方朝纳贡赋的中心。三是从军事地位看:这里驻有“成周八师”[7],周公征东夷[8]、昭王征荆楚[9]、穆王征淮夷[10]和厉王伐南淮夷[11]等重大军事活动,都是以成周为大本营。四是从文化地位看:周公居成周“制礼作乐”,制定了一整套治理国家的典章制度,奠定了中华文明的政治基础。
  难怪乎后世学者对“周成隆平之制”的不断赞颂。《韩诗外传》卷二载:“当成周之时,阴阳调,寒暑平,群生遂,万物宁。”春秋时政治家范蠡说:“周雒威折万里,德致八极。”(“周雒”即洛邑成周城。《吴越春秋》卷八引)扬雄《羽猎赋》说:“崇哉乎德,虽有唐虞、大夏、成周之隆,何以侈兹。”[12]班固《两都赋》也说:东汉都洛阳“即土之中,有周成隆平之制焉”(《文选》卷一)。他们都以“成周”来喻示西周王朝的太平盛世。
  因此,杨宽先生指出:“东都成周大规模的营建,是西周初年政治上的一件大事。同时分设东西两个都城以加强对东西两部的统治,是我国古代政治史上的创举。”实际上由于地理位置的关系,“成周的重要性超过了宗周”[13]。西周之世的东西两都,并存并重,邦畿千里,紧密相连,成为全国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的中心[14]。由此可见西周成周城的重要历史地位。
  但是,以往有不少学者,却对西周成周的都城地位,存在着错误的认识。司马迁在《史记 周本纪赞》里说:“学者皆称‘周伐纣,居洛邑。’综其实不然。武王营之,成王使召公卜居,居九鼎焉,而周复都丰、镐。至犬戎败幽王,周乃东徙于洛邑。”郑玄《诗 王城谱》也说:“成王居洛邑,迁殷顽民于成周,复还归处西都。”产生这种看法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他们对西周王朝设置的两都制度,未能理解和领会的缘故。
  (三)西周成周城的历史纠葛
  据《尚书 洛诰》记载,周公在营建成周城时说:“我乃卜涧水东、瀍水西,惟洛食;我又卜瀍水东,亦惟洛食。”“涧水”今名涧河,发源于河南渑池县东北的白石山,至洛阳市区瞿家屯西南流入洛水。“瀍水”即今瀍河,发源于今河南孟津区西北的谷城山,至洛阳老城东流入洛水。因此,自汉代以来,学者多认为西周初年周公在洛邑营建了东、西两座城池。《公羊传》昭公二十二年说:“王城者何?西周也。”二十六年又说:“成周者何?东周也。”受其影响,班固在《汉书 地理志》河南郡下自注说:
  河南,故郏鄏地。周武王迁九鼎,周公致太平,营以为都,是为王城,至平王居之。
  雒阳,周公迁殷民,是为成周。《春秋》昭公二十一[三十二]年,晋合诸侯于狄泉,以其地大成周之城,居敬王。
  郑玄《诗 王城谱》也说:
  周公摄政五年,成王在丰,欲宅洛邑,使召公先相宅。既成,谓之王城,是为东都,今河南是也。
  召公既相宅,周公往营成周,今洛阳是也。
  这是说周平王居住的“王城”,战国秦汉时期名为“河南”(在今洛阳市王城公园一带),就是周公营建的“东都”城。春秋末年周敬王所居的“成周”城,战国秦汉时期名为“雒阳”(在今洛阳市白马寺东),是“殷顽民”居住的地方。这两位东汉大儒的说法,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当今学者多从之。
  必须指出的是,东周“王城”和周敬王所居的“成周”城,并非西周初年周公营建的成周城。从考古发掘资料得知,位于今洛阳市区涧河两岸的东周王城,是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后营建的[15]。因在王城遗址内没有发现西周时期的重要文化遗存,说明它不可能是西周初年营建的东都成周城。而洛阳汉魏故城中部的西周城遗址,则是西周中晚期才营建的[16]。它既不是周初营建的“成周”城,也不是当初“周公迁殷民”的地方。因此可以断定,西周初年周公营建的成周城,既不是东周时期的王城,也不是周敬王居住的“成周”城。周敬王所居的“成周”城,只是沿用西周成周城的名称罢了。
  (四)西周成周城的艰难探索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考古工作者按照传统都城考古的基本思路,在洛阳市区西自涧河、东到瀍河两岸的广袤地区内,苦苦寻找西周成周的城墙和宫殿基址,至今仍然没有明显的收获。
  但是,我们却在瀍河两岸配合洛阳市基本建设的过程中,陆续发现大量西周时期的贵族墓葬、铸铜作坊、车马坑、祭祀遗址、大型建筑基址和“殷顽民”墓葬等文物遗迹。这些重要发现,逐渐引起学术界的高度关注。遂使我们逐步认识到,西周初年周公、召公营建的成周城只有一座,它就位于瀍河两岸的邙山与洛河之间。因此,杨宽先生指出:“整个成周的营建地区范围,从涧水东一直到瀍水东”,横跨“瀍水东西两岸”[17]。叶万松、余扶危等先生认为,西周成周城“大略西起今洛阳老城西北的史家沟以东,东至瀍河东岸的焦枝铁路两侧并延至塔湾村,北起陇海铁路以北的北窑村,南达洛水之畔的洛阳老城南关,东西长约3公里,南北宽约2公里”[18]。《洛阳北窑西周墓》也指出:“西周洛邑成周城址的位置,*大的可能性是在洛水北瀍河的两岸。”[19]这些重要发现和推测,对于深入研究西周成周城的具体位置、形制规模、结构布局及其使用年代等问题,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二、西周成周城的形制规模与结构布局
  从20世纪50年代以来,洛阳考古发现西周时期的文物遗迹得知,西周成周城大体坐落在今洛阳市瀍河两岸邙山与洛河之间(图1-2)。它如同陕西的周原遗址和丰、镐城一样,四周均未发现古代都城常见的城墙遗迹。因此,我们只能依据文献记载和考古发现的文物遗存,对西周成周城的形制规模、结构布局和里坊制度等问题,做出大致的推测。
  (一)西周成周城的形制规模
  西周成周城的形制规模,在《逸周书 作雒解》中有明确记载:
  周公敬念于后,曰:“予畏周室克追,俾中天下。”及将致政,乃作大邑成周于土中。城方千七百二十丈,郛方七十[二]里,南系于洛水,北因于郏山,以为天下之大凑。
  这里所说的“大邑成周”是指西周东都成周城,当是沿用商代“大邑商”的都城称谓。据《尚书 召诰》,“王来绍上帝,自服于土中”。《史记 周本纪》记载周公的话说:洛邑位于“天下之中,四方入贡道里均”。“土中”就是“天下之中”,也是洛邑的通称。“城”是指内城,也就是宫城;“郛”是指外城,也就是郭城。《吴越春秋》载:“鮌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守民,此城郭之始也。”[20]《管子 度地篇》说:“内谓之城,外谓之郭。”宫城是国王处理朝政和居住的场所,郭城是百姓居住和从事手工业生产的地方。“郏山”是邙山的别名。“大凑”,大会聚处。这说明西周成周的宫城,每边长三里(约合今1247.4米),面积为“方千七百二十”平方丈(约合今1.56平方千米)。郭城为东西长“九里”(约合今3742.2米),南北宽“八里”(合今3326.4米),总面积为“七十二”平方里(约合今12.45平方千米)。它的南边连着洛水,北边靠着邙山,使其成为天下的大都会。这则记载是研究西周成周城地理位置和形制规模极为珍贵的文献资料。
  西周成周城“郛方七十二里”的规划,符合中华先民“以阴行阳”的天地之道。《管子 五行》说:“天道以九制,地道以八制,人道以六制。以天为父,以地为母,以开乎万物,以总一统。”西汉严君平《老子指归 序》也说:“阴道八,阳道九,以阴行阳,故七十有二*。”因此,西周成周城东西长九里、南北宽八里的规模,完全符合我国古代“阴阳和合”的思想观念。也就是说,西周成周的“郭城”当为东西长九里、南北宽八里,总面积为“七十二”平方里[21]。
  (二)西周成周城的坐向和宫城位置
  周代王都的结构布局,据《周礼 考工记》记载:
  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
  孙诒让《正义》说:“‘匠人营国,方九里’者,谓营王都也。”虽然《周礼》中保存有许多西周时期的原始资料,它是战国晚期经儒家重新编定的理想化政典。故其所说周代王都“坐北朝南”、以“宫城为中心”的主体结构,与考古发现周秦西汉时期都城的结构布局,多不相合。因此,要澄清西周成周城的结构布局、里坊制度以及城内的重要建筑,只能从文献记载和考古发现的实际出发,才能做出较为合理的判断。
  西周成周城的坐向,史书未见明确记载。我国古代盛行“尊西”的思想观念。据《诗 大雅 公刘》记载,周族先祖公刘营建豳邑时“度其夕阳,豳居允荒”。“夕阳”是指落日照射的西部地区。这是说公刘丈量了“豳”地(在今陕西彬州市东北)宽广的西部地区,那里可以营建宽敞的宫室来居住[22]。《诗 大雅 緜》记载古公亶父从邠迁岐时:“自西徂东,周爰执事。”这是说古公从西到东巡行城郭内外的土地,勉励人们好好地生产。可见岐邑也是坐西向东的。因为我国地处北半球,大型建筑多南向朝阳,故帝王常“南面而听天下,向明而治”[23]。《论衡 四讳篇》说:“夫西方,长老之地,尊者之位也。尊长在西,卑幼在东。尊长,主也。”这就是“尊西”习俗形成的思想根源。可见西方是“尊长”居住的地方。据《周易 坤》
展开
目录
目录
前言i
**章周公营洛邑与西周成周城1
一、西周成周城的营建及其重要地位1
二、西周成周城的形制规模与结构布局4
三、西周成周郭城的重要设施及其布局11
四、西周成周城具体位置和规模范围23
五、“淮夷侵洛”与西周成周城的衰落24
第二章平王东迁与东周王城36
一、东周王城与西周成周城的纠结36
二、东周王城的形制规模和城门39
三、东周王城宫城的位置及其演变45
四、东周王城的结构布局50
五、东周王城的营建与使用年代63
六、谷水入洛与王城的关系70
七、结语71
第三章东周王陵与三大陵区76
一、东周都城与周王陵区76
二、东周成周城与成周陵区78
三、周山王陵的性质和年代82
四、周山王陵的历史背景和重要价值86
第四章周公制礼作乐与政治文明91
一、引言91
二、周公“制礼作乐”的事迹92
三、周公礼乐制度的政治基础94
四、周公礼乐制度的基本内容95
五、周公礼乐制度的核心思想96
六、周公礼乐制度的重要特征99
七、周公礼乐制度的深远影响100
第五章周穆王西征与草原“丝绸之路”103
一、周穆王“西征”的历史故事103
二、周穆王“西征”应为信史110
三、穆王西征与草原“玉石之路”115
四、穆王“西征”与草原“丝绸之路”118
五、结语123
第六章《河图》《洛书》与哲学图典127
一、《河图》《洛书》传说与文物遗迹考察127
二、《河图》《洛书》是华夏文明的两部杰作135
三、《河图》《洛书》的构图原理与思想内涵139
四、《河图》《洛书》的思想渊源145
五、结语147
第七章《周易》哲学的当代价值149
一、引言149
二、宇宙生成的“大极”学说151
三、“阴阳和合”的辩证法则154
四、“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念157
五、“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民族精神162
六、“保合太和”“天下和平”的崇高境界164
七、结语170
第八章禹铸九鼎与三代王权173
一、黄帝“铸鼎”与铜鼎起源173
二、禹“画九州”与“铸鼎象物”176
三、“王朝”更替与“九鼎”迁徙179
四、“九鼎”形制与考古发现185
五、结语189
第九章老子与道家哲学192
一、《老子》哲学的基本精神192
二、《老子》哲学的思想渊源198
三、《老子》的创作地点及其*早版本201
四、《老子》哲学的历史地位204
第十章孔子问礼与儒家思想206
一、孔子入周“问礼”的故事206
二、孔子编定“六经”与创立儒家学派211
三、儒家思想的基本内涵213
四、儒家思想的深远影响215
第十一章秦简《归妹》卦辞与嫦娥奔月神话217
一、引言217
二、秦简《归妹》卦残辞的缀合、补订218
三、秦简《归妹》卦辞的释读219
四、神话“嫦娥奔月”产生的思想基础223
五、“嫦娥奔月”的真正原因225
六、嫦娥奔月与“玉兔捣药”神话228
七、嫦娥奔月与“吴刚伐桂”神话231
八、结语232
第十二章土圭测景与二十四节气235
一、从“阴阳历”到“二十四节气”235
二、“土圭测景”与二十四节气237
三、从“太庙”测影到“阳城”测影241
四、“二十四节气”与罗马《儒略历》244
附:洛阳电视台“土圭测景”观测实验报告247
第十三章王子乔升仙与王姓始祖250
一、王子乔事迹述略250
二、王子乔升仙的传说251
三、王子乔升仙的文物遗迹252
四、齐侯宝盂与王子乔母后254
五、王子乔升仙的深远影响256
六、王子乔与王姓始祖256
第十四章王子朝奔楚与中原文化南迁258
一、“王子朝奔楚”事件的原委始末258
二、“王子朝奔楚”事件的历史争讼260
三、“王子朝奔楚”与晋、楚争霸264
四、“王子朝奔楚”地域的考古发现265
五、“王子朝奔楚”事件的重大影响268
六、结语271
附:王子朝奔楚纪念碑273
第十五章苏秦与战国纵横家275
一、世居东周师事鬼谷275
二、初游受挫发奋读书280
三、北投燕昭功存危燕282
四、合纵伐秦三覆宋国286
五、分化齐赵五国伐齐293
六、丰功伟业彪炳史册300
附录周代洛阳大事记305
一、西周大事记305
二、春秋大事记306
三、战国大事记307
主要参考书目309
一、典籍309
二、考古学专刊、发掘报告与简报310
三、研究专著314
四、研究论文316
后记319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