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卖点
1.著名学者龙宗智、周勇、龙大轩、徐昕、李彬、邓绍根、王敏、巢志雄、曾令健一致推荐。
2.一场以苏报案为中心讨论清末司法转型必然性的精彩之作。从苏报案的小叙事抽丝剥茧,以大视野审视清末司法转型,阐明苏报案的个案力量推动中国近代化法治前行的历史偶然性和必然性。
3.值此苏报案120周年之际,生动再现了苏报案全过程。1903年发生在上海的苏报案,既是文弱书生与清代朝廷的较量,也是中西法律的一场特殊较量。本书对苏报案案发过程的叙述,颇似历史小说,对案件“起承转合”的架构更是丝丝入扣,能给读者带来一种章回小说的阅读体验。
4.运用跨学科视野,探究历史“名案”的背后故事。本书从法制史、新闻史等多学科角度切入,运用跨学科视野,联通微观与宏观、事件与结构、个案与法理,将苏报案置于更加复杂的、充满变量的社会环境中进行考察,真正回到了案件本身。
5.新见迭出,见解独到。本书创造性地提出了“司法是一种变量之和”“司法过程中的偶然性”“个案推动说”等新概念、新观点。无论是对于苏报案研究还是对于近代中国法律史研究,均有拓展和深化之功。
6.封面设计精美,贴合本书主题。封面采用了会审公廨图,可见堂下跪着清朝百姓,而堂上却有戴着礼帽的“洋人”和戴着官帽的清朝官员,表现出“法庭”上中西力量对峙和碰撞的局面,与本书主题甚为契合。
编辑推荐
1903年是农历癸卯年。这一年,上海《苏报》在学界“民气之奋,进步之速”的崭新气象中,率先喊出了“癸卯年万岁”的口号。这一年,上海苏报案表征的这场煌煌天朝对两个文弱书生的“诉讼战争”,更是吹响了中国近代资产阶级革命狂飙突进的号角。
如果在清政府自己的衙门里,苏报案的审判至多是台前走个过场。不出意外的话,章太炎、邹容等人会悄无声息地死去。但是,在外国人把持的租界会审公廨中,外强中干的清政府结结实实地撞上了迥异于中国传统司法的法庭架构、出庭律师、诉讼程序、证据制度,再加上幕后中西方言论、政治、外交、文化等多重因素的影响,苏报案仿佛一场“变量之和”,充满着偶然性的意外和必然性的逻辑。这也注定了苏报案这个超越一般诉讼意义上的案件,在清末司法转型及中国近代历史上关键性个案的地位。
阴差阳错的转变
1903年5月27日是21岁的章士钊成为《苏报》主笔的第一天。选择章士钊作为主笔,可以说是《苏报》馆主陈范做出的一个重大决定。
当天,章士钊一挥而就写成了《论中国当道者皆革命党》,以大胆的言辞鼓吹中国要进行革命。出乎意料的是,第二天天还未亮,陈范就推醒了睡梦中的章士钊,以一种惊魂未定的口气对文章表示出万分担忧,“本报不得作如斯猖狂状”,否则就是“自取覆亡”。
陈范的惊骇让章士钊变得有点手足无措,以他的志向,这主笔的位置恰是实现自己革命抱负的平台,一篇小小的文章却可能危及馆主几年来辛苦办报创下的基业,“助人为理,覆人之产,不祥;自折其志,苟为和同,不义”。
言论倾向革命是顺应潮流的举动,可这才写就了一篇文章,拟“以耸动当世观听”,陈范就吓得胆战心惊,这该如何是好?按照章士钊的分析,尽管陈范“知非提倡新学,不足以救国,渐与当世志士相往还”,使自身不至于故步自封,而能日益前进,但其坚定程度恐怕大不如蔡、章、邹等人,能与学社结盟,参与学潮,或是“以适时言论张之,扩其销路,而未必有醉心革命,遒人木铎之坚决意志也”。
下午时分,正在暗暗思忖间,陈范突然推门而入,慷慨激昂评述了一通当前革命形势,认定只有革命才是中国的出路。“出语壮烈,较前顿若两人”,并且承诺,“本报恣君为之,无所顾藉”。
恣君为之?年轻的章士钊不是不相信陈范的决定,而是这个决定变化得太急速、太唐突。他不得不请教他的义兄章炳麟,在他眼里,义兄不仅学识渊博,而且经历过维新风波、“勤王运动”等一系列社会大事件,阅历要比自己丰富得多。更重要的是,章炳麟在日本期间与康、梁维新势力划清了界限,明确地站到主张反清革命的孙中山这边,意志弥坚,行动果敢。在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阵营里,与其说章炳麟是他的义兄,还不如说是他的指路人。可惜,章炳麟听了章士钊的讲述后,也估摸不透陈范的动因。不过,章炳麟指出,陈范“乃是潮流中长厚君子”,此言既出,应该是诚心托付,不得有假,那就索性放开一搏。
后来据考证,陈范的转变乃是由于当天发生的一桩阴错阳差的“假孙中山案”。当时,《苏报》馆有一个叫钱宝仁的人,也算得上当时上海滩一位有趣人物。他是镇江人,为一流氓,却冒充革命党。当时张园时常有集会演说,他也登台慷慨激昂一番。他在演说时认识了陈范,诡秘地自称孙中山,秘密返国,策动革命。陈范对他深信不疑,唯钱宝仁之马首是瞻,对他言听计从。钱宝仁便趁机在《苏报》馆谋了个办事员的位置,当天陈范的态度从早到晚发生一百八十度转变,就是因为听了钱宝仁的“指示”。
节选自蔡斐《1903:上海苏报案与清末司法转型》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23年11月
绪论
一、为什么是苏报案?
二、怎么做到小叙事?
三、如何成就大视野?
第一章1903年上海苏报案
一、因言惹祸
二、奇异之诉
三、引渡夭折
四、额外公堂
五、艰难结案
第二章苏报案的社会结构
一、两造:原告与被告之间
二、律师:人员及法庭内外的对抗
三、第三方:法官及其背后的权力角逐
四、小结:作为变量之和的司法
第三章苏报案的若干追问
一、审判机构:会审公廨与衙门之间
二、司法过程:如果沈荩案没有发生?
三、庭外因素:如果没有媒体的报道?
四、苏报案:政治的还是司法的产物?
第四章苏报案与清末司法转型
一、清末司法转型的动因分析
二、从苏报案看司法主权与治外法权
三、从苏报案看会审公廨的窗口作用
四、苏报案在清末司法转型中的意义
结语
一、历史的必然性
二、从苏报案看百年司法改革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