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 自嵩山坐望巴颜喀拉
古老的嵩山守望着年轻的黄河,极目北眺,天远地长,水波粼光的河水长流东去。这种伫立嵩山坐望大河一览平远的景象,过往尚可一遇,迄今纯属意念驰想,天域空蒙、河水依稀,纯仰仗目力断难状述依稀朦胧的河水。
中岳嵩山被喻为一座偌大的观景台,坐望遥观河水走过山谷,渐近郑州之西的桃花峪黄河中游、下游分野处,自此以后的黄河水道放宽、流速趋缓,然水性亦异质起来。每逢七八月雨季,水量陡增,纵有河堤护束,洪水偶尔亦会漫堤、破堤,汹涌狂飙,一如脱缰的野马左冲右撞、无束任流,决溢范围北起天津,南达江淮,纵横25万平方千米。自有史记录以降,黄河决溢1590次,改道26次,其中大改道5次。洪水摧毁了人类家园,于是“黄河百害无一益”的悲观记忆由此而生,同时亦触发了中原人应对自然的意志和智慧。大禹治水的传说对应了曾经洪水泛滥的真实,自郑州往西至洛阳一线,由洪水撕裂形成的黄土沟壑地貌,纯然乃水力的塑形,生存意志顽强的先民借助冲沟形成的地貌,开凿窑洞、扎村垦荒继续繁衍生息,于此黄土沟壁遗留下先民活动的
痕迹。
何以生成大禹治水的故事,绝非子虚乌有。也许大禹是假借虚设的治水英雄,不过数千年的传说“累积”,俨然已幻化为“信史”。嵩山西北麓新筑的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序厅部分,试图借用浮雕艺术的式样讲述大禹治水的种种情节,至于那场洪水来自何处、淹没何地历来都无明晰确指。司马迁书写《史记》前的“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备课式行走,显然是一次探索亦幻亦真的大禹治水行迹的学术复盘。笼统地说禹迹九州,便是大禹治水的地理范畴,一一对标具体地望似乎没有那么重要。何况,大禹所谓的治水并非以堵障行事,其重在因势利导地疏通江河水路,故而大禹另有一个身份即行神或路神。湖北云梦睡虎地出土的秦简《日书》证实了这一点,至少在汉代人们出行前会做一番祈祷仪式,仪式通常于出城之际,在城门的中央即门柱前举行,行类似大禹跛足时的神奇步法,即“禹步”。那“禹步三,勉一步”继而吼呼“某行毋咎,先为禹除道”,再尔“五画地,掓其画中央土而怀之”。其仪式细节现在难以复演,意思是当居于城邑的人出行之际,城神法力不逮,须更换行神大禹护佑。
大禹因治水功成名就,为儿子启奠定了王者的基业。由此滥觞了夏、商、周乃至北宋“择中建都”问鼎中原的“家天下”思维定式。至于大禹非大禹的历史实情究竟如何,已经无从复现所谓的真实,实际的精神真实业已植入中国人的集体历史观里,成为虚实历史无法剥离的内涵(图一)。
嵩山南麓告成镇不仅发现疑似大禹都邑的王城岗遗址,就连构成嵩山“框架组合”的太室、少室二山,后世分别意指大禹**位妻子涂山氏,第二位妻子涂山氏之妹。自秦于嵩山创建太室祠、启母祠、少室祠,即系“大禹家族故事”版本的崇信地标。迄今祠殿不存而三祠门观*然存留,只是改易东汉石作称“汉三阙”,复为中国地表建筑*悠久之遗存。太室祠、少室祠分别主祀涂山氏、涂山氏之妹,三阙中启母阙则是主祀“涂山氏生大禹儿子启”的神祠。启即夏启,夏王朝的**位王君,颠覆禅让制为世袭制的“革命者”。
嵩山*早的人文起源,似乎与夏禹、夏启、启母涂山氏有着似是而非的关联,而这种貌似并非信史的传说,居然在半个多世纪的考古挖掘中,意外在嵩山地域远古遗址群中,找寻到夏部落聚居地的存在。
偃师二里头遗址地望,处于古洛河台地之上,北依邙山、黄河,南向巍巍嵩山。
经过半个多世纪的考古挖掘,其文明的要素城市、冶炼、文字三者,唯缺项文字未及发现。不过,二里头遗址中的陶器刻符是否具有“记事”功用,有待考证、辨识。涉关夏晚期都邑是否绝对可以框定为二里头遗址,纯系考古学术意义的回旋,全然不影响二里头遗址显要的价值。
依据司马迁《史记》夏域指向,无*有偶地在登封东南12千米的告成镇,发现了另一处可能和夏早期都邑有关的“王城岗遗址”,因为没有实地文字惊现夯实,它是否是大禹统御集团的中心城邑,尚有待进一步实证。
嵩山古称崇高、崇山或岳山,系秦岭东部延伸余脉,总面积450平方千米。初看嵩山并不特别惊艳,深入山林之后,那经历五个地质年代(太古代、远古代、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35亿年造山运动:自汪洋海水深处隆起、褶皱、裂断、风蚀的力量,形成了中国*古老的山岳并浑然天成地镶嵌耸立于中原腹地。倘若凌空俯瞰黄河南岸嵩山图景,或可将其类比为精致雅观的“大盆景”,它的耐看程度丝毫不逊于其他四岳(图二)。
嵩山在中国地理第三阶梯版图上,被西北第二阶梯和东南的第三阶梯夹在中央,左边翘起东岳泰山,右边扶起西岳华山,北有恒山前引,南有衡山护卫,嵩山居中央,故有“天地之中”尊位。自周公嵩山测地中,政治意图大于地理概念,周族集团沿黄河东迁分封诸侯,天下中心再度回移夏人故地,嵩山西端的洛阳富饶而狭小的盆地,再度成为中国早期文明的延续之地。
黄河文明更多的文化遗址生发在其支流,或地理上紧靠黄河的其他水系。就大嵩山地理而言,向西的洛河、伊河贯穿洛阳盆地,催生了洛阳千年的王者气象,然后汇入黄河东去入海;向东是溱水、洧水汇流成双洎河流经郑国故地滋养了“裴李岗文化”以及古老文学式样的《诗经》;向南颍水、汝河成就了“煤山类型文化”,随后水流进入淮河,继而连通长江,山北区域则是“王湾类型文化”,二者文化一山之隔自有异别,正是这些早期“嵩山聚落群”的涌动、交际,整合促成了二里头广域王权国家的雏形。
嵩山去黄河不远,在山之北,自南麓登上太室山嵩阴,即是巩义地界,而上山的路则需经过偃师、登封和巩义交界地段。嵩阴峰顶平坦宽阔,北向万亩松林覆盖,远处是北宋皇陵,再北邙山、黄河。
嵩山如卧龙守望黄河,看其湍急回旋而冲出黄土高原峡谷深壑,继而以舒缓的节奏,展流于广袤的华北大平原。
一、黄河如丝天际来
诗人李白正是于嵩山写下那篇脍炙人口的《将进酒》。
文句开端即气度不凡:“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诗人拢天地于形内以全景式的笔触,描绘了黄河西来入海的地理概念,亦间接注解了黄河无限的生命力,如此书写无疑给予黄河一个*为贴切的精神地理标签。
李白写作《将进酒》的时间大约是公元752年,是时诗人离开长安游历嵩山并投宿于友人丹丘生的颍阳别业。颍河河源出自少室山,是淮河*大的支流。颍阳所在地域在登封的西部山区,与洛阳地界挨近。颍河流经禅宗祖庭少林寺门前时尚属于清流溪水,之后流水逐渐扩宽河面,它没有就近选择北流注入黄河,而是一路南走至安徽颍上注入淮河,全长619千米。而去颍河西北不远的伊河、洛河顺地势选择了汇入黄河。
四条主要河流均在大嵩山区域,斯地*后成为中国早期的王域中心,它可能不是中国文明的唯一策源地,却是中国前世今生文明的终极归拢地,或可称为中国原生文明的模板塑形地。
李白所处的时代,嵩山地区业已呈现出人类文明的成果,此地不仅是夏商周三朝中心区域,亦是汉魏、北魏、唐宋的都邑所在。嵩山作为唐代东都洛阳的后花园,彼时业已被儒释道三家竞相布址山林水系间,从史前至李唐,历史文化所堆积沉淀出来的场景,已经蔚然成为神域之地。李白两度游历嵩山,均系仕途不得意后的求仙问道排遣,他仰慕道家的隐逸与放达,而嵩山前有许由、王子晋,后有卢鸿一、寇谦之、焦炼师、丹丘生等隐士,故而李白钟情于嵩山神域,遍游嵩山三十六峰,求道谈禅,多与道士、僧者交际甚密。其前后两度嵩山游历投宿之地,正是《将进酒》提及的道士丹丘生的颍阳山居。有意思的是李白在另*《题元丹丘颍阳山居》序中,清晰地表述了山居的生态环境:“丹丘家于颍阳,新卜别业,其地北倚马岭,连峰嵩丘,南瞻鹿台,极目汝海,云岩映郁,有佳致焉。”而具体位置李白则在《题嵩山逸人元丹丘山居》诗*句点明“家本紫云山”。紫云山形似马鞍又称鞍坡山,海拔高度1318米,有条山道可以直抵山峰,伫立北眺是依稀若现的黄河,西望则为洛阳城,迄今南坡山脚下冯堂村犹存紫云观,庙观建筑系清代三进院落,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图三)。丹丘生别业精确位置以及李白《将进酒》书写处,已经难以考据具体,但大致区域于此无疑。
想象中的1500年前的紫云山,是处林幽水湍、旷远凭栏的绝佳地。此际的李白遍游少室山诸峰,游历斯地日久,诗人自我业已调节到可以“自矜林湍好,不羡朝市乐”的程度,有种“拙妻好乘鸾,娇女爱飞鹤”举家安顿于此的意念,从此可以“下瓢酌颍水,舞鹤来伊川”或者“举迹倚松石,谈笑迷朝曛”,过着无拘无束“提携访神仙,从此炼金药”的舒缓悠长的日子。
李白自长安短暂仕途之后,被唐玄宗客气地“赐金放还”。“抱用世之才而不遇合”的诗人由此漫游洛阳、开封、嵩山,并生发归隐嵩山之意。
李白居嵩山自然知道黄河离此不远,诗人倒是避开地理所限,于嵩山坐望大河上下两极,文字遐迩触及了神秘的河源以及旷阔的入海端口,尽管当年李白未必知道黄河流长5446千米,却笔意驰骋了两极。
今天搜索高德地图,从周公测影“天地之中”的神域出发,驱车走连霍高速、西丽高速1856千米,大约26小时32分可至扎陵湖,32小时37分钟不间歇地奔驰即可抵达河源麻多乡。李白曾经浮游黄河、长江、洛河、渭水、汉水等,却没有溯江河之源、极大川之尾的经历,诗人居然能够于嵩山之巅,愣是大写意“点及”了黄河水源的出处,实在出乎人们的所料。
不过,李白毕竟是诗人,他未能想象诸朝迭代的文明,多出处于大河上下两岸。
在所有去过青藏高原黄河源头者,多少身临其境了李白所咏叹的“黄河之水天上来”之真实旷域,不尽远方的蜿蜒山脉与天宇构成了朦胧*线,真实、想象、幻觉等,人们的感受可能迥异,自存印记可能别样。
当异乡客初次抵临河源时,“天上水”似乎已经触目可及了,或许那一刻的感受被更改、被颠覆了,*贴切的场域语汇,换成了李白另句“黄河如丝天际来”。此句出自公元745年李白所作的《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那状如绢丝的清流,自巴颜喀拉山北麓深远处,蜿蜒、平静、温顺地择路款款而来。
诗人“如丝”语境来自西岳华山观感,却十分契合河源流域状态。如若登临相隔扎陵湖和鄂陵湖的巴彦朗马山,视线越过星宿海之西,如丝如缕的3支*流竞相有序地并入扎陵湖,复从扎陵湖南端绕道注入鄂陵湖。两湖地处海拔4300米高寒湿地草甸盆地,一个面积540平方千米,另一个610平方千米,若俯瞰这西东比邻的姊妹湖,倒像两颗镶嵌在青海西部高寒湿地白、蓝两枚宝石,扎陵湖水浅处呈乳白色,鄂陵湖水深青蓝,故分别称谓“白色的湖”和“蓝色的湖”(图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