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河南简史
0.00     定价 ¥ 49.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浙江新华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2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215125285
  • 作      者:
    作者:程有为|责编:张剑英
  • 出 版 社 :
    河南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3-09-01
收藏
编辑推荐

世代沧桑、万千人物,尽在其中。

以河南历史见证中华文化多元一体、家国一体的进程,见证中国社会赖以生存的价值观,见证中华民族日用不觉的文化基因

 

文化关乎国本、国运。2023年6月2日,习近平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不到河南,就不了解中国”。河南这片土地,经历过绚烂的辉煌、低迷的衰颓、无奈的沉沦和崭新的崛起。多姿多彩、风雨兼程的河南历史长卷,被誉为观察中国历史、瞭望中国走势的窗口。为贯彻落实讲话精神,河南人民出版推出《河南简史》一书,这是一部囊括河南数千年跌宕起伏历史风云与主要文明成果,勾勒远古至现代社会轨迹,揭示其内在发展规律的匠心之作,既有历史长度和厚度,又不失阅读温度。

一是作者权威、内容严谨。程有为先生在河南历史的研究领域造诣精深、贡献良多,是研究河南历史的专家,代表作有《河南通史》《中原文化通史》《河南史纲》等,此书是在《河南通史》《河南史纲》基础上的浓缩升华版。作者纵观古今,连接古今,以抽丝剥茧的方式,化繁为简、化博为精,撰成此书,可视作其几十年深耕河南专门史之精华,简洁明了、脉络清晰地再现了河南历史的特点和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
    二是赓续文脉,以文化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很多重要元素,共同塑造出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河南历史悠久,文脉绵长,是中华文明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五大突出特性的有力见证。此书记叙了河南厚重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将河南置于中国历史中考量,熔河南之中国华章、中国之河南元素于一炉,以波澜壮阔、跌宕起伏的河南历史彰显中华历史文化的亮点和高度,完整解读了中华文明的五大突出特性,为新时代背景下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提供一定的学术支撑;为广大读者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历史主动,汇聚团结奋斗的磅礴力量,提供具有“河南味道”的生动样本。
    三是与时俱进,守正创新。该书融合多学科多领域的前沿知识,将科学和历史编织在一起。作者在书中大量吸收国家重大科学技术攻关项目“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夏商周断代工程”的新成果、新观点。如对中国进入文明社会的时间,作者就采用了“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新观点,认为在仰韶文化中晚期,中原地区已开启了文明社会的进程,没有延续夏朝人类才进入文明时代的说法;尽量采用河南新发现的考古资料,例如巩义双槐树遗址、安阳大型铸铜遗址等最新的考古发现都写入书中,以期对河南历史有新的认识,有更为准确的阐述。科学对历史的印证和结合,打通了时间线,为读者在一个更大时间尺度里重新审视河南历史提供了科学佐证。

四是贯通古今,通俗易懂。河南历史多为卷帙浩繁的图书,大多面向专业人士。《河南简史》采用极简的写作形式,萃取河南数千年历史,是专为党政干部等普通读者撰写的通俗读物。该书内容简练、意蕴丰富,兼具思想性和易读性,是一部适合广大党员干部和青少年阅读的历史学习读物。可谓:一册在手,纵览河南风云。


展开
作者简介

程有为,字致远,河南省洛宁县人,河南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原历史研究所所长,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主要从事中国古代史、河南地方史与中原文化研究。主持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重大重点项目多项,发表论文 130 多篇。独著《中国古代人才思想史》《河洛文化概论》《中华姓氏谱·程姓卷》《河南史纲》《河南文化史》《中华大河文化史系列·中原文化史》及《程有为学术文集》,主持编写《河南通史》(四卷本)、《中原文化通史》(八卷本)、《黄河中下游地区水利史》、《中原文化大典·大事记》、《河南通鉴》、《中华通鉴·河南卷》。论著获首届全国人事科研成果评审二等奖、河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多项,《河南通史》入选国家新闻出版总署首届“三个一百”原创图书出版工程。


展开
内容介绍
“不到河南,就不了解中国。”河南是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在5000多年的中华文明史中,作为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长达3000多年。“向下一挖就是商鼎周簋,双脚一踩就是秦砖汉瓦。”河南历史是中国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缩影,被称作观察中国历史文化的窗口。 《河南简史》起笔于原始社会,落笔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将河南置于中国历史长河中考量,以关键人物、重要事件、经典论述为要素,记述政治的方方面面、经济的林林总总、社会的形形色色、文化的枝枝叶叶,揭示河南风雨兼程、多姿多彩的历史轨迹,描摹中原儿女自强不息、奋发向上的精神面貌,熔河南之中国华章、中国之河南元素于一炉,以波澜壮阔、跌宕起伏的河南历史彰显中华历史文化的亮点和高度。既凸显历史的骨骼与肌理,又贯通其血脉与神韵;既包含历史经验与智慧,又融汇知识与启迪。
展开
目录
绪言
一、优越的自然环境与居中的地理位置
二、政治中心与民族熔炉
三、发达的社会经济
四、辉煌灿烂的文化
五、历史发展的轨迹
第一章 原始社会
第一节 原始人类的进化与旧石器时代
一、古人类的出现与进化
二、旧石器时代的原始群体生活
第二节 新石器时代社会的发展
一、裴李岗文化时期
二、仰韶文化时期
三、龙山文化时期
第三节 史前传说与远古社会
一、“三皇”的传说
二、“五帝”的传说
三、河图洛书的传说
第四节 精神文化的起源
一、文字的起源
二、原始宗教信仰的起源
三、艺术的起源
四、科学技术的萌芽
第二章 夏商西周时期
第一节 夏朝的中原
一、夏王朝的兴衰
二、新砦期遗存与二里头文化
第二节 商朝的中原
一、商王朝的兴衰
二、二里岗文化与殷墟文化
第三节 西周王朝的中原
一、周公东征与洛邑的营建
二、西周中原诸国
第四节 社会经济的发展
一、农业的发展
二、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第五节 精神文化的发展
一、宗教观念与哲学思想
二、成熟文字的出现
三、礼制与乐舞
四、学校教育与科学技术
第三章 春秋战国时期
第一节 大国争霸中的中原政局
一、春秋时期中原诸国
二、大国争霸战争与盟会
三、华夏族与四裔的杂居融合
第二节 七雄角逐中的中原诸国
一、魏国的盛衰
二、韩国的兴颓
三、秦灭中原诸国
第三节 社会经济的发展与转型
一、农业生产方式的变革
二、手工业的发展
三、商业的繁盛
第四节 文化的繁荣
一、百家争鸣中的思想学术
二、史地学著作的出现
三、文学的勃兴与艺术的发展
四、私学的出现与科技的进步
第四章 秦汉时期
第一节 秦西汉时期的中原郡国
一、秦朝在中原的统治与阶级矛盾的尖锐
二、陈胜吴广起义与楚汉荥阳相争
三、西汉中原政区与社会矛盾
四、王莽改制和绿林起义
第二节 东汉时期的司豫地区
一、洛阳城的营建与中原州郡设置
二、社会矛盾的尖锐化
三、黄巾起义与董卓之乱
第三节 迅速发展的社会经济
一、社会经济的发展
二、水利与农业
三、手工业的快速发展
四、交通与商业
第四节 文化的拓展与定型
一、思想的发展与宗教的初传
二、经学、史学与文字学的发展
三、文学艺术的发展
四、科技的进步与教育的发展
第五章 魏晋南北朝时期
第一节 曹魏西晋时期的司豫地区
一、官渡之战与曹魏的统治
二、西晋的统治与后期的战乱
第二节 社会经济的复苏与发展
一、屯田与农业生产的恢复
二、手工业与商业的恢复
第三节 十六国北朝的政局
一、十六国时期的政权更迭
二、魏孝文帝迁都洛阳与太和改制
三、河阴之变与北魏分裂
第四节 社会经济的恢复与残破
一、农业的复苏
二、手工业、商业的恢复
第五节 多元融合的文化
一、玄学思想的兴盛
二、佛教的传布与道教的改革
三、学术的延续与发展
四、文学的自觉与创作的繁荣
五、艺术的长足进步
六、科学技术的发展与学校教育
第六章 隋唐时期
第一节 隋朝与唐前期的河南道
一、隋朝中原政局
二、唐朝前期中原政局
第二节 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一、均田、租庸调制与农业的发展
二、手工业的繁荣
三、交通与商业的发达
第三节 唐后期的藩镇割据与农民战争
一、安史之乱中的中原形势
二、藩镇割据与唐末农民起义
第四节 社会经济的停滞
一、农业、手工业的恢复与发展
二、全国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第五节 文化的繁荣
一、哲学思想与学术
二、宗教的兴盛
三、文学艺术的繁荣
四、科技的进步与教育的发达
第七章 五代宋金时期
第一节 五代的更迭
一、后梁
二、后唐
三、后晋
四、后汉
五、后周
第二节 北宋的京西北路与东京
一、北宋建立与中原政区
二、庆历、熙宁新政与北宋灭亡
第三节 金代的南京路
一、岳飞抗金与金朝在中原的统治
二、金都南迁及其灭亡
第四节 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一、农业的恢复与发展
二、发达的手工业和商业
第五节 文化的鼎盛
一、学术的昌盛
二、宗教的发展
三、文学的新成就
四、多彩的艺术
五、科学技术的进步
六、教育与科举的完善
第八章 元明清(前期)时期
第一节 元代的河南江北行省
一、河南江北行省的设立
二、元朝河南社会与红巾军起义
第二节 社会经济的恢复
一、农业的恢复与贾鲁治河
二、手工业的延续与商业的恢复
第三节 明代的河南政治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