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人类学视角下清代中前期国家与族群意识研究》:
形象的多重表述
近些年,西方研究者热衷于描述清,使我们看到了很多不同于中国学者的立场和表述,同在不同的人笔下也出现了不同的理解
比如,“在柯娇燕的笔下,我们看到了这样一个乾隆皇帝:不仅仅是满洲人的大汗,更是全天下的共主,拥有征服者、家族首领、神、道德典范、律令制定者、军事统帅、文化艺术费助者等多重身份,他会多种语言,可以和治下各区自由交谈,被不同人群视作转轮、紫微星、哲人””。甚当要求旗人要学的语言、练、保有自己的特时,乾隆都与一般旗人不同:“他,乾隆皇帝,是一个精通多种文化的典范,一个能欣赏所有文化的美学家,是全天下的皇帝,而他们不是。”““她认为在17世纪30年代,清建国的同时并没有同时建立起一个传统的‘满洲’文化或认同,满族成为一个民族的历史是与清帝国的历史纠缠共生的,其形成过程受的意识形态所影响。在她看来,清帝国统治者所构建的天下秩序观中,皇权的表达具有‘共主’,地将几种不同的统治方式糅入皇权之中,并在不同的地域空间和价值体系中发挥不同的作用。因此,在这样的天下秩序观之下,满洲人也只不过是作统治之下的一部分而已,清朝的皇帝绝大多数时间里,把满洲人仅仅看作是多民族帝国的一分子,和他们并置的还有其他成员:汉人、蒙古人……清国的皇权则是文化的一种存在,清朝的皇帝是天下所有臣民和文化的共主。”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