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原色三国志(汉末群英装容图鉴)
0.00     定价 ¥ 199.8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浙江新华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2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516834923
  • 作      者:
    作者:周渝|责编:魏敏
  • 出 版 社 :
    台海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3-02-01
收藏
作者简介

【周渝】

○青年文史作家,资深汉服研究者

○“人民文学·紫金之星”奖得主,第三届中国90后作家排行榜榜首

○人民日报社《国家人文历史》杂志主创,民革中央第六届《台湾研究》特邀撰稿人,CCTV-9纪录片《他们与天地永存》撰稿人

○吴中博物馆“夜读三国”阅读活动主讲嘉宾,山东省博物馆“衣冠大成——明代服饰文化展”开幕式观礼嘉宾

○多次在CCTV-1、CCTV-7、CCTV-9、CCTV-15、CGTN、北京卫视、江苏卫视等频道以主讲嘉宾、青年代表、汉服模特等身份出镜

○文章常见于《国家人文历史》《中华遗产》《博物》等文史类期刊

○著有《中国甲胄史图鉴》《卫国岁月:国民革命军抗战将士寻访录》《战殇:国民革命军抗战将士口述实录》等作品


展开
内容介绍
三国,一个群星闪耀、英雄辈出的时代,一个充满演绎、传说和浪漫遐想的舞台。“一吕二赵三典韦”“过五关斩六将”“白衣渡江”……时至今日,三国英雄的形象仍旧生动鲜活,三国英雄的事迹仍旧广为传颂。 然而,一千八百年过去了。经过野史、小说、戏曲、评书、连环画、影视剧、游戏等各种作品的塑造,三国英雄的形象往往和他们的本真面貌相去甚远,掺杂了各个时期的历史记忆和时代特征。 那么,刘备、关羽、诸葛亮,孙权、周瑜、太史慈,曹操、许褚、夏侯惇,这些主公臣下、文臣武将的真实形象是什么样的呢?他们的相貌是英俊还是丑陋?他们的身材是高是矮,是胖是瘦?他们穿什么样的衣服,披挂什么样的甲胄,使用什么样的武器?他们的才能、武力、功绩和传说中有什么不同? 这本书以丰富的史料为依据,结合现代考古成果,以人物彩绘、装备图解、真人复演等形式,还原三国人物的本真形象,再现汉末三国的社会风貌,为广大历史爱好者和汉服、甲胄爱好者提供直观的视觉参考。
展开
精彩书摘

赵云装容复原记

 

样貌

 

云身长八尺,姿颜雄伟,为本郡所举,将义从吏兵诣公孙瓒。

——《云别传》

 

看那少年,生得身长八尺,浓眉大眼,阔面重颐,威风凛凛。

——《三国演义》第七回

 

如今提及赵云,人们最先想到的形容必然是“帅”字。尤其是《三国演义》中长坂坡一战,赵子龙白袍银铠,跨坐白龙马,一手持青釭剑,一手提亮银枪,于百万曹军中七进七出,所向披靡,更是雄姿英发。他不仅拥有俊朗容貌与潇洒英姿,性格也成熟稳重,放在今日来看,也是非常受欢迎的高颜值男神。

要绘制赵云这样一位历史人物,除了推测甲胄、武器之外,表现他的相貌也相当关键。最好还是以正史资料为主要参考,以小说、戏剧的描述为补充。陈寿的《三国志》中并没有关于赵云容貌的描述,直到南朝裴松之为《三国志》作注,引用《云别传》才首次提及赵云“身长八尺,姿颜雄伟”。身长八尺好理解,若按照汉末三国时的一尺约合今天23厘米来算,赵云的身高在一米八五左右。总而言之,无论在当时还是在今天,他都是高个子。但对“姿颜雄伟”的理解就见仁见智了。考虑到每个时代审美不尽相同,仅凭文字描述去推断具体容貌难免会出现偏差。那不妨换一种思路,首先,正史中留下容貌记载的汉末三国人物是比较少的,绝大多数人都像张飞那样,长相只字未提。这说明赵云在当时是相貌出众的人物。其次,“姿颜雄伟”这四个字是褒义,完全可以理解为长得帅。

既然如此,综合各时代帅的标准,求一个“中位数”来绘制,逻辑上也算合理。但另一个问题随之而来,即审美本身是多元的,说得通俗一些,帅也分很多种,赵云究竟是哪种风格的帅哥呢?《三国演义》对他的面貌做了进一步描述,即“浓眉大眼,阔面重颐”。浓眉大眼好理解,但“阔面重颐”却很容易被今人想象成肥头大耳。这种理解有一些偏差,当时“阔面重颐”实际上更偏向于脸部饱满、面颊有棱角。随着《三国演义》的影响不断扩大,清代已有不少关于赵云的年画、木刻雕像,它们大致可以反映出时人心目中的“阔面重颐”形象。

清代留下的赵云画像有个共性,基本都是面白无须形象,这可能与《三国演义》中赵云初登场时是一位年少小将有关。在京剧中,赵云从登场一直到截江救阿斗之时,都以小生形象出现,直到平阳关才挂须口,也就是说绝大部分高光时刻都发生在面白无须的小生身上。想必这对后世创作影响深远,是赵云形象越来越俊的重要原因。

由于赵云容貌在正史中已有记述,而后世赵云形象的演变又较为复杂,我们决定遵循表现帅气这一基本原则,充分考虑赵云武将的身份和成熟的性格,抛弃无须小生的形象,将他设定为阳刚成熟型的美男。

 

兜鍪

张飞一章已提到,这种头盔主要以吉林省榆树县老河村东汉墓出土的兜鍪为参考。但因为张飞的甲胄颜色较深,细节不太容易看清,故而没有详细讲解兜鍪的结构。赵云甲胄为浅色系,这就比较容易看清头盔的结构——上半部分为长甲片围成的半圆形盔顶,下半部分则沿边以另一种小型甲片编缀护颊。也就是说一顶盔采用不同形状的甲片编缀。装备之后不仅能保护全头,搭配盆领之后,连颈部、喉部及肩部也在防护范围之内。汉末三国到两晋战事频仍,武将对甲胄防护力的要求越来越高,这种盔型是此时的主流。

 

大铠·筒袖铠

赵云身甲色彩较为明亮(明光铠的一种解读即指这种明亮的甲片),甲胄结构也比较明显,故而本书中蜀汉阵营将领的大铠标配筒袖铠(又称“袖铠”)的细节也在此一并详解。

汉末三国时期,中国经历了士族地主的崩溃与庶族官僚的崛起,频繁的战事促进了武备的进步,铠甲领域出现了重要革新。

言三国武备革新,不得不提诸葛亮。历史上的诸葛亮,不仅是一位治国谨慎的政治家,在军事武备方面,也成就卓越。前文提到的筒袖铠,据传就是诸葛亮亲自督制而成的。《宋书·殷孝祖传》这样形容筒袖铠的威力——“二十五石弩射之不能入”。

问题来了,如果筒袖铠仅仅因为有筒状甲袖而得名,那么,西汉中山靖王刘胜墓就出土过类似款式的甲胄,为何说是诸葛亮督制的呢?

1984年,河南偃师杏园村西晋墓出土的一件武士俑,也许可以解开这个谜团。该俑身上所穿的铠甲胸背相连,由小块鱼鳞纹甲片或龟背纹甲片编缀而成。这种编缀方式,是将金属甲片钉在布或皮革上,借助底料,使之挤在一起。甲片更细、密度更大,而甲片之间则有直接的连接。与刘胜墓中的筒袖汉甲相比,西晋筒袖铠的特点在于不开襟,穿着时,就像穿T恤衫那样,直接从头部套入。这样一来,整个铠甲也就不存在“敞怀”的风险了。

筒袖铠之所以能做到“二十五石弩射之不能入”,除了形制可能被改造加强外,材质上也有很大进步——采用了东汉以来较为先进的百炼钢。这种将薄钢片反复折叠的技术,让甲胄的防御力迅速提升。诸葛亮写过一篇《作刚铠教》,明确规定:“敕作部皆作五折刚(钢)铠。”铠甲材料要“五折”,也就是折叠并反复锻打五次,才算合格。这种技术打造的甲胄坚硬无比,从三国到南北朝时期,皆以此法为制甲主流。

诸葛亮本人是否穿过他亲自督造的筒袖铠呢?或许穿过,但《三国志》的作者陈寿显然不关心孔明先生的着装问题。我们想做复原,所能依据的文献,最早是东晋人王隐的《蜀记》、裴启的《语林》。原书皆已佚失,相关文字主要收录于北宋《太平御览》。在王、裴二人笔下,诸葛亮乘坐素舆,头戴葛巾,手执一把扇子。这两则距离当事人时代最近的记载,都告诉后人,诸葛亮在战场上也习惯以文士装束示人。那么由他督造改良的筒袖铠,最有可能出现在哪位武将身上呢?赵云算是一个,魏延、姜维等名将,大概也曾身披丞相督造的筒袖铠,为蜀汉叱咤沙场。

盔甲与兵器是一对矛盾,相互竞争,相互促进。随着铁兵器的普及,以及如马槊这类带破甲属性的新兵器出现,甲胄的性能也越来越高,不仅覆盖面积越来越大,甲片密度也越来越高。即便如此还嫌不够,于是出现了《三国志》中记载的身穿两层铠甲的现象。与其他武将一样,绘图中的赵云除了身穿鱼鳞纹式的精良筒袖铠之外,还在胸腹要害部位装备了一件裲裆加强甲。

 

胫甲

胫甲即保护小腿部位的甲。已出土的春秋战国时期文物中就有青铜制成的胫甲,说明这种装备早已存在。不过后来不知是何原因,在秦兵马俑、汉杨家湾军俑等较为具体的展现军士时代风貌的文物中,都没有发现装备胫甲者,也就是说它可能在历史长河中消失了很长一段时间。直到魏晋时期,砖画上才再次出现了类似的装备,但因为形象过于模糊,具体为何物还不好论定。经过南北朝至隋唐的发展,胫甲的确又重新被武士们装备。从汉末三国时期甲胄覆盖面积越来越大的基本逻辑来看,砖画上的武士细节模糊的腿部装备很可能就是胫甲。故而在绘图中也为经常上战场的赵云置办了一套。

 

 

长矛

绘图中赵云的主武器为长矛,副武器为汉剑。正史中没有提及赵云使用的兵器,但无论是作为“主骑”,还是长坂坡一役的表现,都足以证明赵云骑术精湛,所用的武器自然应该是骑兵使用的穿刺型长杆兵器,矛、戟、槊都有可能。

既然于史无载,那么再来看看《三国演义》,从赵云第一次登场,小说就明确交代他使用的武器为枪。界桥之战,袁绍大将麴义与赵云遭遇,只见赵云“挺枪跃马,直取麴义”“战不数合,一枪刺麴义于马下”。可怜历史上的河北名将麴义,在罗贯中笔下就这么轻而易举地成了赵子龙的枪下之鬼。当然,小说中并没有提及赵云这杆枪的名字,后来盛传的什么狼牙枪、亮银枪、龙胆枪之类的名称,都是各种戏剧或游戏创造出来的。倒是比《三国演义》更早一些的《三国志平话》,明确提到“赵云使一条枪名曰涯角枪,海角天涯无对”。所以要追根溯源,这杆枪的第一个名字应该叫“涯角枪”。

汉末时期赵云本就是骑兵部队,使用长杆武器,既不违背历史逻辑,也符合后世对赵云兵器的认知,故而做此设定。当然,当时骑兵用长柄刺击武器,还是称作矛为宜。

 

【摘自正文152—156页】


展开
目录
序章 黄巾起义:帝国梦魇,群星起点
上篇 苍天已死,黄天当立:东汉的不散阴霾
下篇 最熟悉的陌生人:汉末三国文武众生相
壹 刘备:英雄何须叹华年
上篇 赤壁前后的荆州攻略
下篇 刘备装容复原记
贰 诸葛亮:从《隆中对》到《出师表》
上篇 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
中篇 诸葛亮装容复原记
下篇 诸葛亮装容实拍图志
叁 关羽:“一人之下”的荣耀与危机
上篇 “武圣”神话背后的历史之惑
中篇 关羽装容复原记
下篇 关羽形象的流变与定格
肆 张飞:被演义匡正的“神话”
上篇 “第一猛将”的多重反转
下篇 张飞装容复原记
伍 赵云:戎马半生,仍是少年
上篇 黑暗时代里的可爱之人
下篇 赵云装容复原记
陆 马超:独当一面,何以位高权轻
上篇 失意英雄的最佳结局
下篇 马超装容复原记
柒 黄忠:一战功成,勇冠三军
上篇 正史资料匮乏,演义形象丰满
下篇 黄忠装容复原记
捌 孙策:霸王的大陆
上篇 他为东吴留下了多少宝藏
下篇 孙策装容复原记
玖 太史慈:江东流星闪耀时
上篇 信义笃烈,有古人之风
下篇 太史慈装容复原记
拾 孙权:坐断东南战未休
上篇 生子当如孙仲谋
下篇 孙权装容复原记
拾壹 周瑜:吞食天地的帝业擘画者
上篇 周公瑾的江东帝业蓝图
中篇 周瑜装容复原记
下篇 周瑜装容实拍图志
附篇 长江的燃烧:赤壁之战配角志
拾贰 曹操:建安十三年南征疑云
上篇 赤壁纵横:曹操视角的建安十三年
下篇 曹操装容复原记
拾叁 夏侯惇:宗亲掌军权之代表
上篇 与曹操同生共死的独眼大将军
中篇 夏侯惇装容复原记
下篇 夏侯惇装容实拍图志
拾肆 李典:一个家族的精忠史
上篇 曹操集团中的“带资入股”者
中篇 李典装容复原记
下篇 李典装容实拍图志
拾伍 许褚:豪帅的另一种选择
上篇 生前无悔,身后有憾
下篇 许褚装容复原记
拾陆 五子良将:武将乱世悲喜剧
上篇 决胜官渡:五子良将归曹记
中篇 张辽装容复原记
下篇 于禁装容实拍图志
拾柒 乱世红颜:汉末三国女子装容
上篇 红颜不让须眉
中篇 两汉时期女子服饰变化
下篇 三国女子装束图志
拾捌 两汉魏晋女子时尚妆发指南
上篇 当窗理云鬓
下篇 对镜贴花黄
附录壹 骐骥有良种,宝马待英雄——那些真真假假的三国名驹
附录贰 猛虎不怯敌,烈士无虚言——以虎为尊的三国乱世
附录叁 谁是普及三国文化的主力军——《三国演义》连环画发展史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