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黄河文化通览(上下)(精)
0.00     定价 ¥ 168.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浙江新华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2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101158625
  • 作      者:
    编者:王志民|责编:任凯龙
  • 出 版 社 :
    中华书局
  • 出版日期:
    2022-11-01
收藏
编辑推荐

 

通览黄河文化的变迁历程,追溯五千年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发展。

从时间维度上说,本书从黄河流域文化的起源谈起,根据近几十年相关考古研究成果,对中华文明在黄河流域的萌芽与发展作了具体论述,展现了不同历史时期下中华文明在黄河流域的发展样态;从主题维度上说,本书对中华文明在黄河流域发展的论述,将落脚点聚焦在文化层面,通过政治、经济、思想、军事、治理、生态等多个角度的递进式讲说,汇总出一部黄河文化发展简史。

展开
作者简介

王志民,山东临淄人,山东师范大学原副校长,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山东师范大学齐鲁文化研究院首任院长。曾任第九、十届山东省政协副主席,第七、九、十、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现为山东师范大学特聘资深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齐鲁文化研究院名誉院长、首席专家。主持国家和省部级课题10项,出版《齐鲁文化概说》《齐文化与鲁文化》《齐鲁文化与中华文明》等多部学术专著,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主持完成《齐鲁文化通史》《山东区域文化通览》《中国名门家风丛书》《齐鲁历史文化丛书》《山东文化世家研究书系》《历代诗咏齐鲁总汇》等重大学术工程,主编及个人著述6000余万字。13次荣获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其中重大成果奖两次。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荣获山东省社会科学突出贡献奖,被评为山东社会科学名家。

展开
内容介绍
关于“黄河文化”,总书记曾作出重要论述,他指出:“要推进黄河文化遗产的系统保护,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讲好‘黄河故事’,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 本书立足中华文明的高度,着眼于黄河流域的不同地域文化,深入探索黄河文化的整体性、历史性、多样性、时代性。 全书分为上下两编,上编对黄河文化作历史性考察,下编对黄河文化分门别类作重点论述,以期深入细致地阐明黄河文化的整体面貌。上编共包含10章,主要对黄河文化的孕育、形成、发展进行历史回顾,并围绕黄河文化发展史中具有典型性的文化现象、历史事件展开论述。下编共包含12章,涉及黄河流域的区域文化、历史名人、文学艺术、科技教育、自然景观、人文景观、民间艺术、民族服饰等方面的情况。
展开
精彩书摘

 

黄河,古称“河”,发源于青海省巴颜喀拉山北麓,流经九省区,于山东省东营市注入渤海,干流全长 5464公里。根据现代科学推测,大约160万年以前晚第三纪的喜马拉雅山形成期为黄河的孕育期;大约100万年以前的中更新世,是黄河的成长期,经过地壳的变动形成了黄河最早的水源地;在距今10万年以前的晚更新世形成了现在从昆仑山脉贯通到海的黄河。从发源地到内蒙古托克托县的河口镇为上游;从河口镇到河南荥阳桃花峪为中游;桃花峪至入海口为下游。其上、中游河道,主要在高山、高原、峡谷中穿行,河道没有重大变迁的记载。但黄河进入下游华北平原后,流速骤降,大量泥沙沉积,所以下游河道以“善淤、善徙”著称。根据入海口的不同,历史上的黄河大致分为以下五个时期:一是春秋以前的黄河,为下游河道在华北平原漫溢期。这一时期黄河主河道主要在天津以南入海为主。由于当时生产力水平低下,不可能修筑堤坝以主导大河的流向,所以下游常常漫溢泛滥,河道反复无常、复杂多变。《尚书·禹贡》记载大禹治水“导河……北过降水,至于大陆,又北播为九河,同为逆河,入于海”,这大致反映了史前时期黄河在今河北、山东之间平原上来回游荡,以若干支流入海的情景。二是春秋到西汉的黄河,为主河道不稳定期。春秋战国时期,由于铁器的使用,开始了人工修筑黄河堤坝,已有较为稳定的主河道。据历史记载,春秋战国时期,黄河仅有周定王五年(前 602)一次改道,是相对安流的时期。后来秦汉时期国家统一,社会稳定,人口增殖,黄土高原垦荒扩耕,植被遭到破坏,水土流失严重。从汉文帝至西汉末,黄河数次泛滥、改道,属于河道不稳定的时期。其主要河道在河北平原注入渤海。三是东汉到北宋的黄河,为相对安流期。东汉明帝时,山东琅邪人王景受命治河,统领数十万人,修渠、筑堤、建水门,用一年时间,修成从荥阳到千乘(今山东利津)长一千余里的河堤。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治河工程。这一时期,按黄河下游水患及河道变迁,又分为两个时段:一是从东汉到唐代的八百余年间,河患较少,主河道保持从山东北部入海,被称为黄河相对安流期。二是五代至北宋末年的二百余年间,为河患多发期。河道在华北平原上多次改道,决溢频发。黄河灾害比较严重。四是金代至清末的黄河,为夺淮入海、黄泛严重期。公元 1128年冬,“杜充决黄河,自泗入淮以阻金兵”。这是黄河自古以来第一次人为决口的重大改道:由华北平原入海改为夺淮入海。此后七百余年间,黄河主要是夺淮河入海。这一时期的黄河下游河段:一是决溢高发、灾难深重。几乎到了“无岁不决,无药可治”的地步;二是多股分流,河道紊乱。黄河在现今河道以南、淮河以北的平原一带不断摆动,乱象丛生,常常分成几股入淮、入海,有时则南北分流入海;三是保运治河,成效不彰。元明清时期,定都北京,京杭大运河是南北交通大动脉,因而历代治河以保运为重点,致使河道沉沙越积越高;虽然不乏治河名臣,却成效有限,给沿黄两岸人民带来深重灾难。

展开
目录

 

目 录
上 编
第一章 史前时期黄河文明的孕育与形成
第一节 古人类与旧石器时代文化…………………………… 003
第二节 农业经济起源与定居社会出现……………………… 013
第三节 多元文化兴起与黄河文明初曙……………………… 022
第四节 区域文化交融与黄河文明社会形成………………… 038
第五节 古史传说与古代部族………………………………… 055
第二章 夏商西周黄河文明的早期发展
第一节 夏王朝与二里头文化………………………………… 062
第二节 商王朝与殷墟文化…………………………………… 069
第三节 西周王朝与中华文化传统的奠基…………………… 079
第三章 春秋战国黄河流域的文明演进
第一节 铁器的使用与社会发展……………………………… 093
第二节 春秋时期的大国争霸………………………………… 103
第三节 战国时期的变法图强与兼并统一…………………… 112
第四节 民族融合与文化认同………………………………… 120
第五节 从学术下移到百家争鸣……………………………… 126
第四章 秦汉魏晋南北朝黄河文化的定型与多元融合
第一节 秦汉大一统政权的形成与发展……………………… 131
第二节 秦汉黄河流域的农耕文化…………………………… 142
第三节 秦汉文化的多元性…………………………………… 150
第四节 魏晋南北朝民族文化的融合………………………… 159
第五节 十六国北朝南北文化交融…………………………… 171
第六节 魏晋南北朝文化的繁荣……………………………… 178
第五章 隋唐宋金时期黄河文化的繁盛与演进
第一节 隋唐帝国的盛衰……………………………………… 186
第二节 隋唐时期黄河流域的经济发展与互动……………… 199
第三节 隋唐时期黄河文化的灿烂辉煌……………………… 205
第四节 北宋和辽夏金的文化碰撞与交流…………………… 213
第五节 宋金时期黄河文化的发展…………………………… 223
第六章 元明清时期黄河文化的发展
第一节 统一王朝与行省制度的确立………………………… 234
第二节 元明清时期黄河流域经济状况……………………… 242
第三节 黄河夺淮入海与治黄保运…………………………… 248
第四节 黄河流域的民族融合………………………………… 253
第五节 黄河流域文化的延续………………………………… 266
第七章 近代黄河文化的转型与发展
第一节 黄河改道与治理……………………………………… 279
第二节 西学东渐与黄河文化的转型………………………… 287
第三节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在黄河流域的传播……… 298
第四节 抗日战争与根据地文化建设………………………… 304
第五节 解放战争与解放区文化发展………………………… 312
第八章 新中国黄河治理与黄河流域的新貌
第一节 黄河治理的重大决策与全面实施…………………… 326
第二节 黄河儿女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 344
第三节 社会主义建设的精神丰碑…………………………… 358
第四节 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新发展………………………… 366
第九章 改革开放新时期黄河文化的发展与繁荣
第一节 改革开放与黄河流域经济社会进步………………… 374
第二节 改革开放新时期黄河流域的生态文明建设………… 391
第三节 改革开放新时期黄河流域文化建设………………… 401
第十章 新时代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文化建设
第一节 新时代黄河生态保护战略与举措…………………… 416
第二节 新时代黄河流域的高质量发展……………………… 427
第三节 新时代黄河流域社会与文化建设…………………… 434

下 编
第十一章 黄河流域的精神信仰
第一节 黄河流域的祖先崇拜及祀典………………………… 448
第二节 古人对自然神的崇拜及祀典………………………… 454
第三节 黄河流域的农神崇拜………………………………… 459
第四节 中华民族的儒学信仰………………………………… 468
第五节 本土宗教—道教的形成及影响…………………… 475
第六节 佛教的传入及对中国的影响………………………… 479
第十二章 黄河流域的儒学与古代思想文化传承
第一节 先秦儒学的发生与发展……………………………… 486
第二节 汉魏六朝经学与玄学………………………………… 501
第三节 唐宋儒学转型………………………………………… 517
第四节 元明清儒学的多元发展……………………………… 530
第十三章 丝绸之路与黄河流域的对外文化交流
第一节 早期中西交流与丝绸之路的曙光…………………… 543
第二节 丝绸之路与汉魏六朝时期的中外文化交流………… 547
第三节 唐宋时期黄河流域的对外交流……………………… 557
第四节 元明清时期黄河流域的对外交流…………………… 569
第五节 丝绸之路的影响……………………………………… 577
第十四章 斑斓多彩的地域文化
第一节 河湟文化……………………………………………… 582
第二节 河套文化……………………………………………… 586
第三节 三秦文化……………………………………………… 591
第四节 三晋文化……………………………………………… 596
第五节 中原文化……………………………………………… 603
第六节 齐鲁文化……………………………………………… 610
第七节 黄河故道与燕赵文化………………………………… 618
第十五章 黄河流域的历史名人
第一节 有为帝王……………………………………………… 626
第二节 政治家………………………………………………… 636
第三节 思想家………………………………………………… 643
第四节 经史学家……………………………………………… 652
第五节 军事家………………………………………………… 657
第六节 文学艺术家…………………………………………… 662
第十六章 黄河流域的文学艺术
第一节 黄河流域的文学创作(上)………………………… 673
第二节 黄河流域的文学创作(下)………………………… 686
第三节 历代诗文中的黄河…………………………………… 698
第四节 黄河流域的书画艺术………………………………… 711
第十七章 黄河流域的世界文化遗产与古都名城
第一节 世界文化遗产………………………………………… 726
第二节 文化古都……………………………………………… 741
第三节 历史文化名城………………………………………… 754
第十八章 古迹遗址与人文景观
第一节 早期人类文化遗址…………………………………… 779
第二节 历史时期文化遗址…………………………………… 790
第三节 著名人文景观………………………………………… 801
第四节 石窟寺与石刻………………………………………… 819
第五节 古代帝王陵寝………………………………………… 829
第六节 近现代革命遗址……………………………………… 834
第十九章 名山大川与自然景观
第一节 黄河流域的名山……………………………………… 842
第二节 黄河流域的大川……………………………………… 853
第三节 黄河流域的津渡……………………………………… 866
第四节 黄河流域的自然景观………………………………… 872
第二十章 民间文学与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
第一节 民间文学……………………………………………… 883
第二节 民间小戏……………………………………………… 904
第三节 民间曲艺、音乐和舞蹈……………………………… 909
第四节 民间美术……………………………………………… 919
第五节 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 925
第二十一章 黄河民俗
第一节 岁时节日民俗………………………………………… 933
第二节 人生礼俗……………………………………………… 943
第三节 饮食民俗……………………………………………… 955
第四节 服饰、居住、出行民俗……………………………… 971
第二十二章 黄河流域的科技与教育
第一节 天文历算……………………………………………… 990
第二节 农学与水利工程……………………………………… 997
第三节 医学…………………………………………………… 1004
第四节 制盐、冶铁与制瓷…………………………………… 1009
第五节 手工技艺与发明创造………………………………… 1013
第六节 教育成就……………………………………………… 1020
主要参考文献…………………………………………………1032
后 记 …………………………………………………………1046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