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我们读鸦片战争史述,即共和国前三十年的出版物,对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事迹是重点书写之一。对比这部史稿中里许多战役的叙述,如1841年4月侵略军在缯步登陆后于炮台地区的遭遇,乍浦城外的寺庙之役,清军吴淞保等卫战中仿制英舰英炮的使用和效率,海龄和旗营旗人在镇江保卫战中奋战到底的气概,特别是广州人民坚持不承认钦差大臣奕山的无耻叛卖,在所谓协议签字之后,聚集起来组成“义兵”.,给侵略军以随时随地的袭击,等等,多能弥补以往史料的疏简不足,甚至填补稀缺。当然史稿的资料和认识价值远不止这一个方面。中英鸦片战争爆发至今180余年,前事不忘后事之师,长期封藏在英国国防部图书馆和英国国家档案馆资料库的《史稿》中文译本能够得以出版,是这桩对中国历史发生重大影响的历史事件的反思和纪念。这份历史材料的出版,能使更多历史爱好者一睹其前所未发之历史记载,特具其历史价值和学术价值。
1955年姚薇元(1905-1985)的《鸦片战争史实考》,是以1842年的《道光洋舰征抚记考订》为基础改写而成,[ 姚薇元:《道光洋舰征抚记考订》(贵阳:文通书局,1942年);姚薇元:《鸦片战争史实考》(上海:新知识出版社,1955年)。]该书不是完整的鸦片战争史。1954年鲍正鹄(1917-2004)的《鸦片战争》是一本只有140页左右的小书,[ 鲍正鹄:《鸦片战争》(上海:新知识出版社,1954年)。]陈锡祺(1912-2008)《广东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则集中处理广东地区的战争。[ 陈锡祺:《广东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56年)。]论文集方面则有列岛编的《鸦片战争史论文专集》,[ 列岛(编):《鸦片战争史论文专集》(北京:三联书店,1958年)。1984年另有宁靖(编):《鸦片战争史论文专集.续编》(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都是在1950年代较代表性的作品。更实质的成果在1980年代以后出现:牟世安(1924-2006)的《鸦片战争》、[ 牟世安:《鸦片战争》(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中山大学陈胜粦的《林则徐与鸦片战争论稿》、[ 陈胜粦:《林则徐与鸦片战争论稿》(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90年)。]武汉大学萧致治写过和主编《鸦片战争与近代中国》、[ 萧致治:《鸦片战争与近代中国》(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鸦片战争史:中国历史发展中第三次社会大变革研究》[ 萧致治(主编):《鸦片战争史:中国历史发展中第三次社会大变革研究》(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6年)、萧致治(主编):《鸦片战争与林则徐研究备览》(武汉:湖南人民出版社,1995年)。]等。不过,最值得重视的是茅海建的两本力作:《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再研究》[ 本书英译本见Mao Haijian, The Qing Empire and the Opium War: The Collapse of the Heavenly Dynasty, Joseph Lawson, Craig Smith and Peter Lavelle (tran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6).]和《近代的尺度:两次鸦片战争军事与外交》。这些著作主要利用中文史料作深入分析,但碍于客观环境,在借用西方原始资料以至研究成果方面是不足的。当然,其后更陆续出现不少的鸦片战争史及研究,甚至有地区性鸦片战争史的出版,不一一胪列。
至于英语世界,一些曾经直接参与鸦片战争的英军将士在返国后出版了战争回忆录,在中文世界较多人熟悉的是宾汉(J. Elliot Bingham)的《英军在华作战记》(Narrative of the Expedition to China, From the Commencement of the War to Its Termination in 1842),[ J. Elliot Bingham, Narrative of the Expedition to China, From the Commencement of the War to Its Termination in 1842 (London: Henry Colburn, 1843 Second Edition).]这是因为它早在1950年代经由《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鸦片战争》翻译出来,[ 宾汉(著),寿纪瑜、齐思和(译):《英军在华作战记》,《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鸦片战争》,第5册,页5-334。]《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鸦片战争》同时节录翻译出来的英军回忆录还有利洛(Granville G. Loch)的《中国战争的结束时期》(The Closing Events of the Campaign in China: The Operations in the Yang-Tze-Kiang; and Treaty of Nanking)。[ Granville G. Loch, The Closing Events fo the Campaign in China: The Operations in the Yang-Tze-Kiang; and Treaty of Nanking (London: John Murray, 1843);节录中译见利洛(著),齐思和(译):《缔约日记(译自《中国战争的结束时期》第十章至十二章)》,《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鸦片战争》,第5册,页505-517。]不过,英国军人鸦片战争回忆录当然不只这两三种,今天在网络上(主要是谷歌图书)大概也轻易地找到好几种。[ 例如:Lord Jocelyn, Six Months with the Chinese Expedition; Or, Leaves from a Soldier’s Note-book (London: John Murray, 1841); D. McPherson, Two Years in China. Narrative of the Chinese Expedition From Its Formation in April, 1840, to the Treaty of Peace in August, 1842 (London: Saunders and Otley, 1842); John Ouchterlony, The Chinese War: An Account of All the Operations of the British Forces from the Commencement to the Treaty of Nanking (London: Saunders & Otley, 1844).]亲身参与战争者的回忆录以外,英文著作中较早和较多人引用的是马士(Horsea Ballou Morse, 1855-1934)三卷本的《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The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of the Chinese Empire),其中第一卷第8至11章都直接和鸦片战争有关。不过,整体而言,《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在资料运用上不及他的另一巨著《东印度公司对华贸易编年史》(The Chronicles of the East India Company Trading to China, 1635-1834)丰富,因为后者直接参考了当时极难看到的东印度公司档案,而《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并没有一些特别难得的档案资料,大量利用的是《中国丛报》(The Chinese Repository),然后就是英国外交部蓝皮书(Blue Books),虽然也是第一手史料,但却是经过整理、筛选和印制发行的,不一定全面和客观;另外,尽管两者都没有怎样使用中文材料,但对《东印度公司对华贸易编年史》来说,这影响较少,毕竟对象是英国东印度公司,而专门研究“中华帝国”的一部专著,没有中文资料是说不过去的。
马士以外,科利斯(Maurice Collis)在1946年出版的《洋泥》(Foreign Mud: Being an Account of the Opium Imbroglio at Canton in the 1830’s and the Anglo-Chinese War that Followed),[ Maurice Collis, Foreign Mud: Being an Account of the Opium Imbroglio at Canton in the 1830’s and the Anglo-Chinese War that Followed (London: Faber & Faber Ltd., 1946).]算是英语世界较早一本专门研究鸦片战争的著作,但更多人征引的是张馨保(Hsin-pao Chang)的《林钦差与鸦片战争》(Commissioner Lin and the Opium War),[ Hsin-pao Chang, Commissioner Lin and the Opium War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64).]这原来是他在哈佛大学的博士学位论文,它的优点是参考和引用了英国外交部档案的原始资料,也同时利用大量中文材料。同样使用了不少英国外交部及其他西方档案的还有费伊(Peter W. Fay, 1924-2004)在1975年出版的《鸦片战争:1840-1842》(The Opium War, 1840-1842)。[ Peter W. Fay, The Opium War, 1840-1842: Barbarians in the celestial Empire in the Early Part of the Nineteenth Century and the War by which they Forced Her Gats Ajar (Chapel Hill: 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e Press, 1975).]1960-70年代还有最少两种以鸦片战争为名的著作,[ Edgar Holt, The Opium Wars in China (Chester Spring, PA.: Dufour Editions, 1964); Jack Beeching, The Chinese Opium Wars (New York: Harcourt Brace Jovanovich, 1975). ]而进入21世纪,更有三本以英文写成的鸦片战争史,都颇为惹人注意,且全有中文译本;[ W. Travis Hanes III & Frank Sanello, Opium Wars: The Addiction of One Empire and the Corruption of Another (Napervill, Ill.: Sourcebooks, 2002);中译本见特拉维斯•黑尼斯三世,弗兰克•萨奈罗(著),周辉荣(译):《鸦片战争:一个帝国的沉迷和另一个帝国的堕落》(北京:三联书店,2005年);Julia Lovell, The Opium War: Drugs, Dreams and the Making of China (London: Picador, 2011);中译本见蓝诗玲(著),刘悦斌(译):《鸦片战争:毒品、梦想与中国的涅盘》(北京:新星出版社,2015年);蓝诗玲(著),潘勋(译):《鸦片战争:毒品、梦想与中国建构》(台北:八旗文化,2016年);Stephen Platt, Imperial Twilight: The Opium War and the End of China’s Last Golden Age (New York: Alfred A. Knopf, 2018);中译本见裴士锋(著),黄中宪(译):《鸦片战争与清朝盛世终结》(台北:卫城出版社,2018年);裴士锋(著),黄中宪(译):《鸦片战争与清朝盛世终结》(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0年)。 ]而梅兰森(Glenn MeLancon)一本专门研究鸦片战争爆发前英国对华政策的专著则十分值得细读。[ Glen MeLancon, Britain’s China Policy and the Opium Crisis: Balancing Drugs, Violence and National Honour, 1833-1840 (Aldershot: Ashgate, 2003).]不过,除了个别懂中文的学者如张馨保外,这些西方著作最大的问题在于对中文史料的完全忽略,即使懂中文的如蓝诗玲(Julia Lovell),在《鸦片战争》书目中虽然也开列了一些中文史料,但仔细查看书内脚注,主要引录的中文材料是茅海建《天朝的崩溃》,其余的都只是零星的引用一下,连《筹办夷务始末》也没有怎样出现,更不要说英国国家档案馆所藏外交部档案中的中文文书了。
也可以顺带一提的是在撰写鸦片战争史方面,似乎日本比中、英两国更早。明治27年(1894年),新闻记者松井广吉(1866-1937)在他所参与创办的博文馆出版《英清鸦片战史》,[ 松井广吉:《英清鸦片战史》(东京:博文馆,明治27年[1894年]),276页。电子版由成城大学陈力卫教授提供,谨此致谢。]并在翌年出版《英佛联合征清战争》,[ 松井广吉:《英佛联合征清战争》(东京:博文馆,明治28年[1895年]),305页。电子版由浙江财经大学胡梦颖博士提供,谨此致谢。]二者都属于博文馆所策划出版的“万国战史”丛书,前者属第二编(第二种),后者是第四编(第四种),是笔者所知最早以鸦片战争史为书名的著作。
不过,就现在所见,无论中、英语的著作中,都没有见到任何人提及或引用这部一直藏于英国国家档案馆的《英国官方鸦片战争史稿》(Draft Official History of the China War, 1840-1842)。这是我们觉得有必要把《史稿》翻译及出版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