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门峡历史文化研究》:
就连2012年陕西神木石峁城发掘的最新资料,他也欣喜地纳入他最新的著作中,进行研究。一方面细心地关注着国内外关于中华文明起源的最新研究成果,拿来比较、采用。与此同时,他对自己的研究方法、观点不断进行深化、细化、完善和创新,以便使自己的研究结果尽可能站在学科的最前沿。
方向决定目标,方法决定成果。因为成果不仅存在于资料中,同样也存在于方法中。考古事实证明,豫、晋、陕三省交界的黄河中游金三角地区,不仅是仰韶文化发现和命名地,也是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为代表的仰韶中期新石器文化发育最强盛,同一时期聚落遗址分布最多、最密集、影响范围最大的地区。而这个地区,庙底沟文化的考古年代和传说的黄帝文化年代正好相对应。许先生在《豫晋陕史前聚落遗址研究》一书中,以豫、晋、陕大中原地区史前聚落遗址为材料,依据这三个省已经出版的文物地图集,从旧石器时期聚落遗址开始,经仰韶文化时期,到龙山文化时期。粗略统计一下,共列出了9000多处遗址,大到几百万平方米,小到几千平方米。他以现在的行政区划为主,参照地理、地貌,按聚落群分布的地域、多少、大小、环境和考古文化内涵,以聚落群为单位,用聚落考古的方法,将遗址分为四个等级:50万平方米以上的聚落群称为特级聚落,49-30万平方米的聚落群称为一级聚落,29-10万平方米的聚落群称为二级聚落,9万平方米以下的聚落群称为三级聚落。同时,对已经发掘过的重要遗址所包含的文化信息进行解剖分析,分类分区,片缀块连,条分缕析,再对照大量的有关五帝文化的历史记载进行梳理,谨慎地确认它们的文化内涵和类型,最后再验证自己提出的一些假设。
在这部著作中,许先生运用自己独创的方法,不仅再次论证了他过去得出的一些结论,而且大胆地列出了关于五帝的年代框架:黄帝(十世),约1500年,约公元前4420年一公元前2900年,对应仰韶文化中、晚期;颛顼(九世),约350年,约公元前2900年一公元前2550年,对应龙山文化早期;帝喾(十世,包括尧),约400年,约公元前2550年-公元前2150年,对应龙山文化中、晚期;帝舜(一世),约50年,约公元前2150年一公元前2100年,下接夏代始年。此外,他又对应这些年代,检索了大量的考古资料,总结出各个时期的文明发展成果,对自己提出的问题,一一进行论证说明。这些观点,有的已经被学术界认可,比如:关于五帝是一个历史时代而不是传说时代的观点,苏秉琦先生主编的《中国远古时代》一书已经得到确认,并被称为“可信的远古通史”。有的观点,许先生只是阐明自己的观点,比如:关于史前文明发展阶段问题,有苏秉琦先生的古文化、古城、古国说,石兴邦先生的史前、原史、文明说,严文明先生的准备时期、走向文明,初期文明、成熟文明说,魏京武先生的孕育期、形成期、发展期说,等等。这些说法,尽管用辞的语境和体例不同,但都是为了给中国的史前文明模式一个明确的定义概念。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