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九河下梢天津卫
0.00     定价 ¥ 98.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浙江新华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2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201181462
  • 作      者:
    作者:章用秀|责编:张凯//王宇英
  • 出 版 社 :
    天津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2-01-01
收藏
编辑推荐
天津地区历史悠久,文化绵长,有说不尽的迷人故事。到了近代,更是因开埠而形成了灿烂夺目的现代文明和开放包容的都市文化。天津的历史文化仍有待于我们探究,有更多的故事需要我们叙写。 本书作者带领读者领略九河下梢天津卫独特丰富的文化遗产和“开放、包容、进取”的城市文化精神。
展开
内容介绍
《九河下梢天津卫》是一部专讲天津故事的书,收入作者撰写的有关天津地域和天津历史文化的文章共计130篇。这些文章或记述津门故地、历史沿革、元明清漕运遗迹、文化遗存、园林古迹,或讲述津门文化底蕴、文化传承,从河海地缘看津沽人文历史、盐业的兴盛为明清时代的天津所带来的人文魅力,或叙说清代以来天津籍或多年工作在天津的历史人物的人生经历和生活片段、天津文人学者、美术家、收藏家多姿多彩的文化艺术成就,彰显津地文化积淀的深厚、精神风尚和民族气节。
展开
精彩书摘
天后官戏楼及匾额
天津天后宫是天津历史文化的代表性建筑群之一。旧时天后宫戏楼比今天的戏楼距天后宫山门要近得多,规模也比今天的戏楼小。戏楼本是酬神演出的场所。记得老戏楼为过街楼式建筑,坐东朝西,楼下为低矮的通道,西向宫前小广场,东连宫前大街,前行可通海河。戏楼前脸两侧是明柱,台口设护栏。天幕正中的位置镶六角形透窗,上悬“乐奏钧天”四字横匾。北侧有上场门,横额“扬风”,南侧有下场门,横额“挖雅”。“文革”中,老戏楼被拆毁,1985年才建成现在的样子。
东门外的天后宫建于元泰定年间已为人所共知,但戏楼始建于何时尚无定论。传说当年李自成军队攻入北京时,天津卫官民正在天后宫戏楼看戏。如果此说成立,那么至少在明末戏楼已经存在。文献记载,清乾隆十四年(1749)增建天后宫山门,改变了天后宫的总平面布局,整个建筑群的中轴线向东推移,拉近了与幡杆和戏楼的距离,这说明清前期扩建大修天后宫也包括戏楼在内。从乾隆五十三年(1788)江萱画的《潞河督运图》上,我们已清楚地看到彩绘华美的天后宫戏楼——戏台平整宽敞,周设护栏,这与文献记载相吻合。至于同治五年(1866)天后宫遭火灾重修后的天花板上“钦命三口通商大臣崇厚修补大殿,鸿兴义修补张仙阁,诚敬堂修补戏楼”等墨书题记,说的则已是后期修补的事了。
旧时戏楼的演出活动虽说是为“酬神”,但颇具几分普天同庆的民众娱乐共享性质。清道光年间北京“四大徽班”之一春台班的台柱子余三胜,道光至光绪初年“四大徽班”之一三庆班的老生台柱和班主程长庚,京剧第三代人物、曾为“内廷供奉”的谭鑫培,以及天津名票刘叔度、王庾生、卞励吾等,都曾在天后宫戏楼粉墨登场,其他京剧名角也以参加庆祝天后圣母诞辰的义务演出为荣耀。听老人们讲,当初的演出着实热闹,除了演京剧的,还有唱曲艺的,有时穿行头,有时不穿行头,也有清唱的,农历三月二十三日天后诞辰的正日子演出大都穿行头,听唱的人随意而至,无收费一说。据说有一次漕粮船户从北京请来京剧著名老旦龚云甫和丑角王长林在天后宫戏楼合演《钓金龟》,龚饰老母,王饰张义。龚开口唱道:“叫张义,我的儿呀!”当时得个满堂彩。王亦不甘人后,当场对口抓哏:“我都70岁了,你才60岁,我怎么是你的儿子呢?”逗得人们乐不可支。
“乐奏钧天”大匾当是旧戏楼的“点睛之笔”。此匾为桃木所制,长187厘米,宽54厘米。“乐”在这里当读yue。“钧天乐”是道教语言,通俗地讲就是“上天的音乐”。宋代从禁军中选拔组成的仪仗乐队叫“钧容班”,他们以骑吹形式在“御驾”出行时演奏教坊乐,在仪仗中贴近御驾前后,稍外才是鼓吹。“乐奏钧天”的意思是:在这里演唱的全部都是天上的乐曲。匾上的四个大字为楷书,书体古朴道劲而又不失典雅流丽,没有落款。有人推断此匾乃康熙皇帝玄烨所书。玄烨在位61年,曾来天津十余次。康熙二十年(1681)十月十二日,他乘御舟游北京南苑,北运河两岸的秋景使他乐而忘返,他竟乘舟顺流而下,一直驶到三岔河口。面对三岔河口那热闹繁华的景象,他欣喜不已,随即写下《天津》诗一首:“转粟排千舰,分流纳九河。潮声连海壮,树色入京多。鼓楫鱼龙伏,停帆鹳鹤过。津门秋望远,明月涌金波。”这次来津,玄烨为天后宫戏楼题写“乐奏钧天”匾,也不是没有可能。而且从书风和笔体上看,这四个字与康熙皇帝的书法的确很接近。
“乐奏钧天”老匾在人们的意识中似乎早已不存(现今戏楼上的匾是仿制的),不想笔者在津门收藏家刘铁梁先生处一睹此物。据刘先生讲,“文革”中随着戏楼被毁,“乐奏钧天”大匾眼看就要被付之一炬,自己跟随父亲碰巧经过,悄悄塞给那些人一点儿钱,说是自己用来当木柴,便将那匾“赎”了出来,几十年来一直精心收藏。此匾在浩劫中得以保存,为天津留下一宝,是不幸中之万幸。
P3-5
展开
目录
第一辑
天后宫戏楼及匾额
陈家沟娘娘庙与妈祖文化
“七台环向”及三岔河口炮台
“津湾”曾建有皇船坞
孟公桥和凤楼书社
近代海河的水路交通
七里海及塌河淀的启示
运河之畔桃花堤
北运河的人文美
河北区的“运河文化长廊”
乾隆驻跸海光寺
海光寺之游
京津冀文化圈与古镇胜芳
海河楼址今何处
引滦线上的历史掌故
北宁公园里的金代石狮
大悲禅院的佛门瑰宝
第二辑
毛贾伙巷的来历
天津有两个佟楼
尖山不见山
黑牛城与“牛”的故事
纪庄子与纪庄子大战
丁家桥与丁家花园
黄家花园地区与旧墙子河
万国桥——金融街的起点
大清邮政津局与大龙邮票
紫竹林边佛照楼
天津最早最大的体育场
百年沧桑话北站
《陈诵洛集》里的津门旧事
路灯费见证电业史
天津的冰窖业及“窖冰”
华光炜创办保赤堂
“大营客”做善事
一百年前的书画慈善会
民国时期天津的书画义卖
八善堂与杜氏兄弟
日租界里办“花会”
撂地摊打把式
想起了张姨
第三辑
大悲禅院谈往
大悲院因何得以保留
供奉玄奘法师顶骨舍利
天津也有白马寺
津门古刹望海寺
际然法师与莲宗寺
曾国藩与曾公祠
毛恺·报功祠·鲍公祠
小站的由来与周公祠
锦衣卫桥焦家大院
乾隆与天津
盐商与慈善事业
海光寺——“小桃源”
醇亲王在海光寺
水西庄与青龙潭
第四辑
问津园的前世今生
城垣里的花园
荣园
人民公园赏菊花
海河岸边老夫村
“诗歌沙龙”香林苑
环青园即岭南轩
萧闲园里有石刻
演武厅后有宜亭
李子明建李园
从种植园到宁园
关于慈禧太后行宫之说
新农园里轶事多
罗园花好且频来
倪家花园气象舒
世外桃源水香洲
潋碧园与陈祝龄绑架案
第五辑
延国学脉绪衍华夏文明
严复与卢靖
无端遇合范夫子
“书剑丹心”郑炳勋
如何不想他
严智怡与天津博物馆
办实事的华学涑
姚彤章对博物院的贡献
李金藻与天津诗词创作
雄河居士李晋章
载沣“幸如塞翁”
周汝昌与爽秋园
张寿办学
傅斯年与英敛之
平安影院冯紫墀
中山路上的名人名宅
刘春霖与状元楼
袁家大院里的袁寒云
近代司法改革的先驱
借尸图诈法不容
溥仪哭怀祖海藏喜望尘
陈宝琛在天津
第六辑
我所熟识的穆子荆
以实物和实践求证历史文化
摇旗鼓呼乐观其成
“荒原狭径”踏勘人
张叔诚“为国宝找主”
慧眼识宝的韩慎先
刘光启“望气”辨书画
“老战士”著书鉴宝
王慰曾苦寻大师后人
忆书业前辈
梁思礼在天津的成长
张伯驹津门赏海棠
梦碧词社与人民公园
拜会周绍良先生
抒情感怀言志自勉
弘扬优秀文化传播大师精神
第七辑
必过天津这一“关”
先贤玉容现奇珍供世眼
京津冀书画艺术的互通与融合
陆文郁美术教育“三套车”
张牧石治印撷趣
天津有一个美术设计世家
清末新政下的天津工艺美术
民国时天津工艺美术
沈寿在天津传艺
《雪景寒林图》重返津门
叶恭绰赎宝鼎
桥亭卜卦砚传奇
师生两代藏甲骨
徐世章藏宝献宝
“文治总统”爱收藏
饮冰室的碑帖拓本
春素堂丝绣珍品
刘大同“独于古玉尤甚”
京津藏墨名家
齐治源花钱买“眼”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