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中之龙严光
严光字子陵,严州人都亲切地称他为严子陵,他是对严州影响最大的历史人物之一。他不仅给严州带来了“姓氏”,也极大地改变了严州的人文风气。
在历史上,人们对于严子陵的争议颇大。他是归隐还是入仕,他的作用和影响,几千年来,聚讼纷纭,迄无定论,甚至严重对立。尊之者将他捧上天,认为其贡献在云台二十八将之上,甚至超过汉光武刘秀的帝业:“世祖升遐夫子死,原陵不及钓台高。”①贬之者则说他违抗君命,不服从领导安排,没有为国家做出丝毫贡献,朱元璋就持这样的观点:“朕观当时之罪人,罪人大者莫过严光、周党之徒。不正忘恩,终无补报,可不恨欤!”②将之视为天下之罪人,简直该杀!要是当年的刘秀换成他,早就用一根铁索把严子陵捆来了!
推崇严子陵的多为有思想而命运又比较坎坷的读书人,或者是仕途不顺之人,他们从严子陵的事迹中汲取傲视王侯的精神力量,为坚守道义寻求思想上的支撑。严子陵之所以受到历代知识分子的尊敬,是因为他和他的祖上同时也是他的精神偶像庄子一样,坚持“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保持了一个知识分子的尊严。
宋人罗大经就认为严子陵归隐比出仕的作用大得多,对刘秀也有利得多。他在严子陵钓台布满灰尘的墙壁上看到过这样一首诗:“生涯千顷水云宽,舒卷乾坤一钓竿。梦里偶然伸只脚,渠知天子是何官。”遂引为知音,十分赞赏。
罗大经认为,刘秀本来是个谨慎而忠厚的人,缺乏开拓的胆略和胸襟,是在严子陵的启发和影响下,才走上了称雄的道路。严子陵意气豪迈,人称“狂奴”,是“人中之龙”,可见其豪放之态。两人相识于求学之时,对当时混乱的社会现象十分不满,严子陵竭力鼓动刘秀以王室宗亲的名义高举义旗,号召天下,恢复汉室,成就大业。历史证明了他非凡的战略眼光。没有严子陵的指点,当年胆小的刘秀是不可能成为雄姿英发的一代英主的。
龙可以上天落地,人海腾云,变化多端;神龙见首不见尾,可以根据需要时隐时现。在世人眼中,严子陵从开头就是一个不食人间烟火的隐士形象,其实不然。他和他的老丈人梅福一样,也是一个关心政治的人,年轻时颇有图王之志。
严子陵的岳父梅福(前57—33),是历史上著名的人物,生平收入《汉书》。梅福少年时求学长安,专攻《尚书》和《毂粱传》。曾任郡文学和南昌尉,因为上书揭露外戚王氏擅权,得罪了大将军王凤,不得不隐姓埋名,离家避祸。曾经在吴地做看守城门的兵卒,后来流落到浙东四明山,在今梁弄东明山隐居。
据余姚《姚江下河严氏支谱》记载,严子陵生于汉元帝永光五年(前39)八月十二日,光武帝建武十七年(41)逝世,符合《后汉书》中“年八十,终于家”的记载。父亲严士恂担任河南新野县令,严子陵跟随父亲在新野生活过很长一段时间,在这里认识了比他小30多岁的刘秀,两人结为忘年交,成为无话不谈的好朋友。两人结伴前往汝南(郡治在今河南上蔡),拜大学者郑敬为师,学习儒家经典《尚书》,这一年,严子陵已经47岁,刘秀14岁。孺子婴初始元年(8),王莽篡位,建立新朝,严士恂不愿在新朝为官,就打道回府,回老家隐居去了。
严子陵认准刘秀“帝胄之英”身份的重要价值,认定他是发展前景很大的“潜力股”,他极力鼓动并且协助刘秀夺回刘家的江山,“吹火德于既灰”。严子陵不仅为刘秀出谋划策,鼓励他兴兵讨伐王莽,以皇室后裔的名义号召天下,并且向他推荐了邓禹、马援这样的将才,协助刘秀扫平群雄,兴复汉室,为刘秀登基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可以说,严子陵的前半生是入世有为的。
等到天下大定,新王朝建立,严子陵以老朋友的身份去见已经做了皇帝的刘秀,他并没有因为自己是个平头百姓而自卑,刘秀也没有以万乘之尊的身份而看不起他,这样与皇帝平起平坐的待遇早已经超过三公的地位了。他谢绝了皇帝朋友的几次邀请,披上羊皮袄到富春江钓鱼去了。他这是在效仿西汉初年首席谋士张良的做法,天下大定,辞去官职,跟随赤松子学“辟谷之术”,追求长生。其实辟谷和钓鱼都是托词,只是找一个大家都能接受的借口而已。张良和严子陵都深知,人性是恶的,人是会变的,只能共患难,不能同安乐,与其到头来搞得大家都不愉快,还不如尽早见好就收,好聚好散的好。
P5-8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