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湖土府曾有一本旧志书,记载安家的事情多而庞杂,几乎就是他们家的家谱,所以没什么值得看的。嘉靖七年(1528年)的时候,朝廷的御史鄢懋卿发文函让各州府重新修订志书。当时的知府赵时吉通过王景象这层关系找到了我,委托修马湖府新志。不久,两位先生相继升官离任,修志这件事就搁置下来没人再提起。等到李行简上任后,询问府上以前的事情,于是把以前的初稿找出来,该增加的增加,该删减的删减。
马湖地区在古代属于祥柯的辖地,在以前的旧志中没有考证和叙述人文风俗、山川、物产等方面的资料,这些资料是缺失的。所以考证四川的事只有从晋代常璩所著的《华阳国志》和《三国志·蜀书》中去查找了,两书互相参照,自行判断讹误补充缺漏,大概可以知道三四成的事情。马湖地区是多民族杂居地带,地处南部边陲要道,乃是一大雄险重镇,用汉化的方式改变他们,从汉晋时期以来,已将这片疆域列入版图,设立郡县、编制尸口、选派官吏管理。
以前的祥柯太守中能够称得上贤能的,先有汉代的吴霸和陈立,后来有蜀汉时期的张亮则、费诗、马忠,这些都是功劳很大的人,巩固了国家的边疆。若是在贤达人士中有值得称赞的,则有尹珍倡导学习经籍的事迹,南边的谢恕有忠义不屈的品质,尹贡声望高、重品德,隗通的孝顺声名在外,这些人在当地都很出名。用文字记录并传播,那么人世间永恒不变的真理就能得以存续。所以贤良之人为一方长官,为地方上的榜样。用他们的楷模事迹作为教化百姓的素材,使偏僻的地方文教兴起,自古以来都是这样做的。到了唐宋年间,朝廷对西南地区的管理形式多用羁縻州县,所以他们的-k官是世袭的。有些大姓家族实力强大,开始僭越礼制称王称侯(如马湖部的首领自称三十七部落都王子),逐渐被世人所称道,但是能与尹珍那几位有高洁品格相提并论的人则很少。到了我大明洪武初年,马湖地区归附朝廷的大小部落有很多,朝廷仍让他们世袭原来的官职,视如朝廷的藩臣。
弘治年间改设有任期制的流官,还是沿革以前的管理区域,革除安氏留下的弊政,力图推行新的制度,在旧有基础上革故鼎新,最难的是第一个来任职的人。现在国家有能人继承大业,圣人的教化润泽马湖地区,士大夫们德泽优渥,有远大志向,能安抚保护百姓,精于治理,必定能长久维系。所以说精通诗书都是逐渐从教育中培养出来的,有才华的人得到征用;从小孩开始就教育他们分辨礼乐,典章制度就能得到规范。考察赋税收入,即使是出自管理川泽之类的小官手里,定下的数额都是要如数恭敬地缴纳的,筹划军旅之事,调集合族的士兵,精锐部队纪律严明、形象可嘉。
P4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