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竺僧,风尘仆仆来钱唐
秦王政二十五年(前222),秦灭楚,于今杭州地置钱唐县,隶属于会稽郡。它的管辖范围很小,刘道真①《钱唐记》载“县在灵隐山下”,这是一个典型的山中小县。
作为一个山中小县,“烟波浩渺,山路崎岖”八个字非常生动地描述了当时钱唐县的地理环境。西湖形成的时间比较迟,它曾是与钱塘江(时称浙江)连成一片的。大家可以想象一下这样的情景:钱唐县的东南面是水面辽阔、烟波浩渺的汪洋,钱塘江水可以一直涌到宝石山下,其他三面环山。也就是说,当时钱唐县的对外交流主要依赖几条崎岖的山路,往来非常不易。
直到六朝(东吴、东晋、宋、齐、梁、陈)时期,一群天竺僧人,带着满怀的信仰和满脸的风尘,步履蹒跚、历尽艰难来到钱唐。杭州的对外交往之门,就在这一阵阵梵音中缓缓打开;杭州的对外交往序章,也在这一声声佛号中悄然谱就。
一、慧理,慧眼辟古刹
慧理,西印度人,史称“天竺僧”,生卒年不详。于东晋咸和年间(326—334)来中国,初住杭州时,见其地山岩秀丽,遂建灵鹫、灵隐等五刹①。师常晏坐于岩中,故世人称其处为理公岩。
偏僻的山中小县钱唐突然热闹起来,人们被一个高瘦、黑瘠、光头,带着浓重外地口音的男子所吸引。只见他身着一件宽大的、打着很多补丁的衣服,脚上穿着一双麻鞋,背着一个包袱,包袱上插着一把油伞,风尘仆仆,汗流浃背。人们一看就知道他经过长途跋涉,但从他的脸上却看不到一丝疲惫和慵懒。稍加留意,人们还能发现他的脸上带有坚毅的神情,眼神中透着挑剔。
他从宝石山下走来,沿着老和山一直朝武林山方向走去。一些好客的当地人实在忍不住,开始与他交谈起来。他虽然只能生涩地讲几句当地话,但加上一些手势,人们大致能够听懂他的意思。
路上,有些感兴趣的人问他:“你从哪里来?”他回答说:“我来自天竺。”“天竺在哪里?离我们这里远吗?”“天竺啊,是佛的家乡。离这里远着呢!我都走了好几年了。”
人们进一步追问:“你来这里千什么?”他意味深长地笑笑,没有回答。人们更加被他吸引了,许多人跟着他走,跟着他看。
当走到武林山下的时候,人们发现他的眼睛突然亮了。他指着对面的一座小山峰,高兴地说:“这不是我家乡中天竺灵鹫峰上的小岭吗?怎么飞到这里来了?”旁边的人更加感到惊奇了:不会吧,山也能从很远的地方飞来?
一个中年人脱口而出:“不可能!山怎么可能会飞过来?”那个外乡男子胸有成竹地说:“你们别不信。这座山峰上有黑白二猿,它们一直在这里修行。山峰既然飞过来,这两只猿一定也在。”
于是他用手一拍,黑白二猿果然在众人惊奇的眼光中从山上跑下来。围观的众人目瞪口呆,大家看着他带着两只猿走向山中,隐入丛林。
P4-6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