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政治军事史研究
论宋代执政迁入官的变迁 黄光辉 (清华大学历史系,北京,100084)
摘要:宋代两府执政迁入官发生了几次大的变迁,从元丰改制前由太祖、太宗时期的内职主导,到真宗之后内职的退场以及边臣的崛起和四入头模式的正式确立。元丰改制后随着尚书省为政务运行中心的体制确立,六部尚书成为执政迁入官*主要入头。南渡之后因为权臣政治,台谏官入两府执政大臣成为一大亮点。宋代执政迁入官的变迁与政府职权的转移、政治形势的变化以及长时段政治体制的发展有关。
关键词:宋代;执政;迁入官;政治体制
宰执群体一直都是宋史学界关注的热点之一,学界关于宋代宰执群体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宰执的出身、任期、年龄、婚姻状况、素质、身份等方面,对执政的迁入官问题,即宋代的副宰相和枢密院长贰由何种官职升迁而来较少关注。而执政迁入官的变化,不但是解读执政群体的重要角度,还能折射出政府职权转移以及政治形势的变化,故实有必要从迁转的角度加以研究。本文主要以《宋史 宰辅表》以及《宋宰辅编年录》为基础,统计两宋执政迁入官的变迁信息,然后分析每个阶段两府执政迁入官的特点及原因,以期加深对宋代政治制度的了解。
一、两宋执政迁入官的统计
宋代执政迁转信息以《宋宰辅编年录》《宋史 宰辅表》所载*为详细,虽有学者据此制定过执政任免表,但他们所作之表或侧重于拜罢时间、或重于任免史料,均未完整地考察执政迁入官信息,故仍有必要以迁入官的视角再制定相关表格。本文所统计的两宋执政迁入官起止时间为宋太祖建隆元年(960年)至宋度宗咸淳十年(1274年),具体情况见表1。
表1 两宋执政迁入官表
备注:资料来源:《宋史 宰辅表》《宋宰辅编年录》《宋会要辑稿》《续资治通鉴长编》《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宋代京朝官通考》。另太祖朝范质、魏仁浦、吴廷祚并未收入此表,因三人均为后周执政继任;与枢密直学士职事相近之职的端明殿学士迁执政数,并入枢密直学士栏;同一人多次迁为执政情形,只取其第一次迁为执政前所任官职。空白处表示无数据,下同。
宋人洪迈(1123—1202年)认为宋代执政迁入官“多从三司使、翰林学士、知开封府、御史中丞进拜,俗呼为‘四入头’”。因三司使乃北宋前期的职官,故洪迈所言执政迁入官当为元丰改制(1080—1082年)前的制度。元丰改制后,卫泾(1159—1226年)认为执政多从六部尚书进拜,“尚书之职,其选甚高。自行官制以来,多自此官而除执政,朝廷所以待之可谓厚矣”。洪迈、卫泾所言有其洞见,但显然是不完整的,也未提及两宋的多次变化。据表1可知,两宋执政迁入官不仅包括了洪迈所言的“四入头”,也有卫泾所云的尚书,还有他们未提及的其他职官,如地方官、枢密直学士、六部侍郎、谏议大夫等。并且两府执政“入头”在不停变动,从表1可以清楚地看出执政迁入官以神宗为界可以分为两大阶段,两个大阶段又可以真宗、高宗、孝宗为界细分为五个小阶段,具体信息见表2。
表2 两宋执政迁入官阶段表
第一阶段为太祖、太宗朝,执政迁入官以枢密直学士(端明殿学士)为主,武臣所担任的诸司使为辅。学士、诸司使皆为五代、北宋时期的“内职”,故此期可称为“内职迁执政期”。
第二阶段为真宗、仁宗、英宗、神宗改制前,执政迁入官以翰林学士、地方官为主,三司使、御史中丞、权知开封府为辅。自此以后,枢密直学士、诸司使不再迁两府执政。此阶段部分符合洪迈所言的“四入头”说。
第三阶段为神宗新制后、哲宗、徽宗、钦宗朝,执政迁入官以六部尚书为主,翰林学士为辅,此阶段权知开封府、御史中丞迁执政数减少。自此以后直至南宋灭亡,六部长贰在执政迁入官中皆占有相当比重。
第四阶段为高宗朝,执政迁入官以御史中丞为主,六部尚书、翰林学士为辅,此阶段六部侍郎开始执政。整个南宋,御史中丞、谏议大夫作为言官而入执政都是突出现象。
第五阶段为孝宗至度宗朝,执政迁入官以六部尚书为主,翰林学士、御史中丞迁两府执政数字锐减,而谏议大夫迁两府执政官人数锐增。
两宋执政迁入官的变迁,不但涉及宋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变化,也与宋代不同阶段的政治焦点息息相关,现按次序分述于下。
二、元丰改制前两府执政迁入官的变化
元丰改制是宋代制度的一个关节点,其前后的官称名号与机构设置皆发生了重大变化。元丰改制前,在中书门下与枢密院两府体制下,执政名号为副宰相和枢密院长贰,包括参知政事、枢密使副、知枢密院事、同知枢密院事、签书枢密院事、同签书枢密院事。
如前所述,元丰改制前两府执政迁入官的变迁大抵分为两个阶段,一是以“内职”为主时期,二是与洪迈所谓“四入头”有所契合的真宗至元丰改制前。
(一)“内职”迁执政期
《宋史 职官志》云:“枢密、宣徽、三司使副、学士、诸司而下,谓之‘内职’。”太祖、太宗时期主要执政迁入官:枢密直学士、诸司使、翰林学士皆属内职。故此阶段可称为“内职”迁执政期。
枢密直学士由后唐崇政院直学士改置,在日常的政治生活中参掌庶务,而且还常与皇帝议论军国大事,某种程度上侵夺了枢密使的权力,并充当了首席内臣角色,如后唐枢密直学士薛文遇“居中用事,(枢密使房)嵩虽处密地,其听用之言,十不得三四”。如此重要之近职,五代诸帝多是任用其幕僚亲信担任,据樊文礼考证,五代29名枢密直学士,有76%来自皇帝的幕僚。到了宋朝,枢密直学士仍“备顾问应对 日会于枢密院”,依然为天子近臣,参议军国要政,在政治生活中展现其地位。宋太祖所任命的枢密直学士绝大部分也来自其潜邸旧臣。
太祖时有四名枢密直学士迁为执政,其中三名就是太祖的潜邸旧臣。赵普为宋太祖潜邸的掌书记,吕余庆为太祖任滑、许、宋三州节度的从事,刘熙古为太祖任宋州节度时的节度判官。司马光对此评价道:“国初草创,天步尚艰,故祖宗即位之始,必拔擢左右之人以为腹心羽翼。岂以为永世之法哉,乃遭时不得已而然也。”司马光所言甚是。太宗一朝共有枢密直学士13人,其中10人升为执政。升任执政的10名枢密直学士中只有石熙载、窦偁二人为太宗随龙旧臣,其余枢密直学士除吕端外,均是太平兴国年间的进士出身,枢密直学士来源的变化说明宋朝的右文国策正悄然改变着大宋王朝的用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