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烟火门西
0.00     定价 ¥ 78.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浙江新华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2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553333861
  • 作      者:
    编者:陶起鸣|责编:严行健
  • 出 版 社 :
    南京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1-10-01
收藏
编辑推荐
本书主要是由一群老南京的门西人以其亲历亲闻亲见,回顾有关门西的往事,再现门西平民生活、民俗文化、街巷变迁,折射社会风云和历史变迁。在此基础上,竭力理性阐述门西文化的内涵及特点。《烟火门西》可以说是一扇叩开门西的大门,在里面可以看见古今门西的翔实风貌。门西文化,呼之欲出矣!
展开
内容介绍
本书以门西的杰出人物、普通百姓、民居建筑、街巷风貌、民风习俗为主要关注点,记录老门西的过往,以非虚构的记叙、配以珍惜图片,展现门西市井或个人,或集体,或城市的记忆,有较强的资料性、可读性,可弥补史、志、谱等所不能顾及的方方面面。
展开
精彩书摘
家住门西
孙观懋
听母亲说,我4岁时,她带着我乘马车从火车站来到门西钓鱼台,住进我们的家,一座临河的房子里。房屋很简陋,前后两间,中间夹一披子,西边的一扇墙是隔壁王家的,东边和陶家相邻的院子均很窄,用竹篱笆隔开。母亲对这房子很不满意,她看中的是背街的青墙门的房子,因为是外公选的,她怀疑外公的眼光。外公则说,这是河房,河房比一般房子贵。秦淮河边的河房比一般河房贵,《儒林外史》上有记载。
我家的最后一间房,就是架在河床上的,地板缝里可以看见水的流动。长大后读唐人杜荀鹤写的诗句:“人家尽枕河”,虽然写的苏州,却感到很亲切,这“枕”字用得确实好。
当有人问我,你家住南京什么地方?我喜欢回答:家住门西。
我前前后后在门西住了41年,在钓鱼台住了35年,在双乐园住了6年。而我28年的教书生涯,也基本上在门西。
所谓门西,就是中华门的西边。南京城门之多,号称里十三,外十八,不是每个城门的西边都叫门西。钓鱼台是门西的进口,过去进口的那一段叫沙湾,后并到钓鱼台里,沙湾便不复存在了,只有上了年岁的人还称靠近中华门的钓鱼台口叫沙湾口。
南京的钓鱼台和北京的钓鱼台不能比,北京的钓鱼台是在皇家宫苑旁,有皇帝时,黎民百姓不能靠近,现在没有皇帝,一般人怕也是到不了里面的。南京的钓鱼台则是平民大众杂处的地方,10米宽,里把路长的一条小街,住着的人家几乎什么行当都有。虽不都是引车卖浆者流,也多是自食其力的人,中华门旁的街口有多家丝行,专收南乡(指湖熟、秫陵、陶吴、禄口一带——编辑注)送来的丝,收来的丝送到花露岗一带的机坊,织成绸缎、云锦。围绕丝行衍生出一些茶馆、饭店、客栈。我家周围则聚集着一群皮匠,他们不做新鞋,专门修旧翻新,在堂子街(南京人称作黑市)收旧皮鞋,经过他们的手,变成至少八成新的鞋子。他们很谦虚,称自己为皮老二,做新皮鞋的为皮老大。
钓鱼台最大的房子要数湖南会馆,明代时是孔阁部的宅第,里面有一座很大的花园,叫环碧园。我小时候还进去玩过,有楼台亭阁、水池假山,据说,太平天国时,英王陈玉成在里面住过。太平天国失败后,曾国荃把它改成湖南会馆,给钓鱼台带来不少湖南籍的居民。湖南会馆里有南京最早的剧场,叫大新舞台,新中国成立初期,里面还演过话剧。湖南会馆后被改成政法干校,不久又成了化工厂、塑料厂。钓鱼台里还有不少大户,如云锦织造业的首户于启泰,现在的钓鱼台小学就是他的房子。改成学校后已面目全非,原先可以算作结构非常精美的花园住宅,由数个各成单元,功能齐全的庭院组成的一个大宅。还有上新河的开明士绅,南京的大慈善家王翰洲,也在钓鱼台盖了房子,可能是因为社会变迁的缘故,五进的地盘上盖了三进,均没有油漆就终止了,最近在新河口发现并受到保护的王翰洲故居那又是一种气象,雕梁画栋依稀可见。
P2-3
展开
目录
序一:门西人说
序二:也说老门西
曲巷斜街
家住门西
老门西的门户——钓鱼台
钓鱼台:过去工厂的那些事儿
饮马巷17号孙氏世家
说说饮马巷90号
秦淮河边那条街
柳叶街99号
消失的渡船口
施府桥31号张家大院
老门西的通衢大道——集庆路
早早晚晚、风风雨雨的新桥
斑斓多彩的颜料坊
殷高巷53号
曾经的大仙鹤街,这一处、那一家
大仙鹤街40号:六代人在此繁衍生息
花露岗1号:人气旺盛,但一年到头都关着大门
糖坊廊河房里的记忆
朱栏绮疏话河房
曲巷幽深的老王府巷
碎影旧踪
杂忆祠堂里的荷花塘小学
我望着老街巷的地名牌发呆
妈妈卖衣橱
母亲那双裹着胶布的手
我的城南旧事
我出生在曾经开满杏花的地方
在点水滴冻的日子里
糊骨子
淘铜
一个泛黄的衬衣口袋布
有那么一片民房叫“机房”
我的母校是南京市永向阳中学
胡家花园——我的幼时乐园
我家和胡家花园斜对门
我妈是愚园胡家的养女
八十年前我出生在胡家花园
愚园:儿时玩大的地方
我的太婆
故纸堆里的故事
灶台忆往
古俗今风
家有腌菜一缸,一冬心中不慌
南京人吃腌菜,声动十余里
吃在门西
唇齿留香的几道美味
鲜得掉颚的臭面筋
民国年间老门西的过年习俗
仓顶有个正春茶馆
李嫂的茶炉子
酱园店
粮站和煤店
外婆头上的红绒花
太婆婆的三寸金莲
绞脸和梳粑粑头
老南京过生日的习俗
从我的外曾祖母“喜服换孝衣”说起
上井去
深巷里的古井
名流凡夫
建筑大师吴良镛与老门西的前缘往事
女剑客栾菊杰的故乡情
他,离我们很远又很近——记世界顶级科学家张翔
谱写四分钱创业传奇故事的马诚仪
不断在跨界中超越自我的速泰熙
药有君臣千变化,医无贫富一般心——我的父亲戴洛卿
我所认识的梅曰强
门西画牛人,躬耕一龙夫
清末缎业翘楚,金陵回商俊杰——石聚兴缎号兴衰史
忆何公尔超先生
忆父亲孙观懋
我母“七疯子”
民国范儿的大姨
黄埔抗战女兵,五好家庭户主
传奇蛇医魏文龙
爷爷奶奶的峥嵘岁月
我的母亲邵桂珍——双乐园变迁的亲历者和贡献者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