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三国两晋时期
魏晋南北朝时期,武汉地区和全国局势基本无异,割据与动荡、战火与硝烟是这个时期鲜明的特色。
220年,曹不建魏称帝,武昌从此进入新的历史时期,孙吴、东晋和南朝的宋、齐、梁、陈相继统治武昌。这一时期,在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大势下,孙权因军事战略需要,在武昌蛇山筑夏口城,为武昌城邑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此一时期,国家分裂,社会动荡,战乱频仍,朝代更迭,夏口城成为战略要地。夏口城当时是州、郡、县的政治中心和大区域的军事中心,既遭受战火破坏,又处于不同政权的争夺中,社会经济屡遭破坏。
一、吴主了却君王梦
(一)孙权始筑夏口城
东汉建安十三年(208年),赤壁大战后,三国鼎立之势已成,曹操据北方,刘备据荆州,孙权领江东和鄂东南。曹丕、刘备先后称帝,吴主孙权为遏制魏、蜀的势力,采取了一系列政治、军事上的重大措施。221年,孙权把统治中心迁到鄂县(今湖北省鄂州市),将鄂县改名为武昌,定为国都,“以武而昌”,意思是说东吴要用武力来争雄天下。吴黄武二年(223年),为拱卫都城,孙权又在今武昌蛇山东北筑夏口城。该城背靠黄鹄山(今蛇山,别名江夏山),面向长江和沙湖,为版筑土石城。顾炎武谓其“依山负险,周回仅二三里”。石城面对江北夏水(今汉江)入江之口,故名夏口城。这就是武汉市武昌区历史上出现的第一座城池——夏口城。虽然夏口城是一座立于蛇山、面临长江、与汉阳相望的军事城堡,城周1500米左右,但与汉阳的卻月城(建于汉末,城周不过264.6米)相比,却大了几倍。从此,夏口城与卻月城夹江对峙,成为挡北引南、承东接西的交通枢纽,是东吴拱卫京都的军事要地。夏口城的修筑,为今后武汉三镇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二)黄鹤名楼仙鹤吟
地有名楼,必近城市。现在的武昌,孙吴时称夏口。《三国志·吴书·吴主传》有“(吴黄武二年正月)是月,城江夏山(今蛇山)”的记载,《元和郡县图志》也说“吴黄武二年,城江夏,以安屯成地也。城西临大江,西南角因矶为楼,名黄鹤楼”,上述记载说明孙权筑夏口城的同时,在夏口城头的黄鹄矶上,修建了一处登高凭眺的瞭望岗楼。这座岗楼不过是“因矶为楼”,最主要的是军事功能,城为战守,楼为瞭望,都是因适应当时军事斗争需要而修建。其后黄鹤楼才逐渐演变为登临游憩、吟诗作画的胜地,成为山川人文相互倚重的文化名楼。
二、夏口朝会纳良策
(一)百官会船坞
为确保夏口城的安全,孙权曾几次派大军北征魏将文聘,使其退守石阳(今黄陂区)一线,并牢牢控制汉阳卻月城。又于吴黄武五年(226年)亲率大军围攻石阳,文聘坚守城池不战,孙权只好退兵夏口。吴黄武八年(229年),孙权又在夏口城上游的涂口(今江夏区金口)筑沙羡城,从而使夏口、卻月、沙羡三城构成互为掎角的军事防御体系,对保障东吴安全、拱卫京都起着重要的作用,标志着以江汉交汇为中心的城市开始形成。
P1-3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