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海外汉学概论
0.00     定价 ¥ 68.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浙江新华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2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558196201
  • 作      者:
    作者:王硕丰|责编:矫黎晗
  • 出 版 社 :
    吉林出版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出版日期:
    2021-07-01
收藏
作者简介
  王硕丰,汉族,1985年生于陕西省西安市,西安外国语大学中文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汉语国际教育、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
展开
内容介绍
  汉学研究是一门多学科的学问,涉及到各门学科的知识,也可能正因为如此,近年来出现了一个十分可喜的现象,国外汉学研究引起广泛的关注,不仅从事中外交通史的学者重视这方面的研究,一些从事中国古典文化、外语教学、对外汉语教学、比较文学的学者,甚至外事工作人员,对这一门学问都有不同程度的关注。这说明这一学科本身就跟许多学科有着密切的关系,是多种学科结合的产物。同时,由于现代理论和方法的介入,又给汉学研究带来了新的生机,开阔了汉学家的思路,出现了跨学科趋势。重视当代中国研究、加强国际间的合作,教学和研究人员的增多,图书资料的丰富,研究的现代化,这一切都为国外汉学的研究和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展开
精彩书摘
  《海外汉学概论》:
  文艺复兴以来,德意志民族处于政治动荡、民族分裂中,一直到1871年德国统一,政局稳定,中德官方正式交往,德国才正式确立汉学学科。
  19世纪中叶开始,德国外交部将一些受过学术和军事训练的德国年轻人送到亚洲各国的首都,以便于他们掌握这些国家的语言。1884年12月12日,汉学、满族学研究家格罗贝向教育部提出在柏林开设中文课程的请求,他建议成立东方语言学院。1886年,由帝国总理府、教育部、税务部与财政部共同组成的委员会递交了一份呈文,建议在柏林大学建立这样一个学院,当时是作为外交上的考虑,目的是加强和亚洲世界的联系。1887年,德国颁布了一项帝国法令,决定成立东方语言学院,同年10月开始运作,在1887-1888年第一个学期设立了6种语言:汉语、日语、印地语、阿拉伯语、波斯语、斯瓦西里语。除了语言方面的必要训练之外,东方语言学院更把如何理解亚洲国家的国情作为重点,特别是对相关国家的宗教、风俗、地理以及近代史的介绍。任课老师都是具有多年国外生活经验的专业人士,如有的人在北京德国使馆任过翻译,在中国生活了20多年。在前几批学生当中,有一些后来成了德国东方学的巨头,如福兰阁。东方语言学院创办了一份杂志,叫《东方语言学院通讯》,1898年开始发行,这是第一份在德国出版的有关东亚领域的汉学专业杂志。
  1909年,汉学第一次作为一门正式学科,在德国汉堡殖民学院(今天的汉堡大学)诞生,学院还专门设立了汉学讲座。随后,柏林大学于1912年开设汉学讲座,1922年莱比锡大学设立汉学讲座,1924年法兰克福大学建立中国研究所,相关的刊物也陆续创办,如《中国档案》《东亚杂志》《中国学报》等。
  20世纪最初的几年,德国大学依然没有建立真正意义上的从东方学系分离出来的汉学系,也没有能够独立从事汉学学术研究的教授,在东方语言学院或是在普通语言学专业教授汉语的人也非常少,而这个时期其他的欧美国家已经纷纷建立了汉学系。鉴于这种情况,许多德国汉学家也到这些国家的汉学系去任职。早期美国学院派汉学的创立也得益于德国汉学家的鼎力相助,可以说是欧美大陆汉学在北美的延伸,当时美国的汉学基本上是德国汉学的移植。二战导致德国各方面遭到惨重损失,德国汉学界也在劫难逃,法西斯驱逐了一大批很有成就的汉学家,他们不得不离开德国,移居美国、英国、法国和中国,但同时也促进了世界其他国家的汉学发展。
  19-20世纪的德国诞生了一批有世界影响的汉学家,他们在高校任职,培养了一批新一代德国汉学家,引领着世界汉学的发展。
  克拉普洛特(Klaproth,Julius Heinrich,1783-1835)被看作是德国最早的专业汉学家。1822年,他和雷慕沙在巴黎创办了亚细亚协会。1825年,他创办了以亚洲语言文化为研究对象的专业刊物《亚细亚学报》,他的中文和满文是通过自学掌握的,主要研究方向是道教和汉语。1822年,他在巴黎出版了柏林皇家图书馆所藏的汉语和满语图书目录《汉满手稿目录》;1828年,他用法文翻译了《太上感应篇》;1833年,他以法文发表论文《关于中国道士的宗教》,成为德国研究道教第一人;1832年,他写了《亚洲的各种语言》-书,提出了汉语、藏语和缅甸语同属藏缅语系的观点,这个提法在当时为学界耻笑,直到一个半世纪之后才被语言学界所重视,至今已成为语言学界的定论。
  由于克拉普洛特一直在法国从事汉学工作,他的研究成果对德国的汉学发展没有直接的推动作用,但是对欧洲汉学的建立和发展有巨大贡献。
  帕拉特(Plath,1802-1874)在19世纪德国的汉学和满族学研究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他的中文和满文都是自学的。1830年,他完成了汉学巨著《满族地区的各民族》第一卷,这是一部有关中国北部各民族的著作,20世纪为满族学在德国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之后为了研究中国古代宗教,他从中国采购儒家经典原典,注重分析中文文献资料,1862年出版《古代中国人的崇拜和宗教》,1868年出版《古代中国人的衣、食、住》,1869年出版《古代中国人所从事的活动》。当时主流历史学认为中国是停滞不前的帝国,帕拉特对这种成见予以了抨击,他说要把中国历史纳入到世界历史的叙述中去,涵盖中国的所有区域,体现中国发展的丰厚成果。
  夏德(Friedrich Hirth,1845-1927)曾经在柏林大学学习西方古典语言学,1870年考入中国海关,在重庆、宜昌等口岸任税务司等职,一直致力于中国的绘画、陶器、中西交通方面的研究。1881年,他代表皇家亚洲文会北中国支会在柏林参加东方学大会,介绍中国的汉学,之后担任亚洲文会的主席。1902年,夏德担任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第一任中国语言文学讲座教授,他曾经为胡适在哥大的博士论文进行指导,还参加了胡适的论文口试。夏德的学术贡献主要有1885年出版的《大秦全录》及以1896年出版的《论中国艺术的外来影响》。
  ……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什么是“汉学”
1.1 “汉学”与“汉学家”
1.2 “汉学”与“汉学家”
1.3 “汉学”与“国学”
1.4 “汉学”与“海外汉学研究”
第二节 汉学发展概况
2.1 汉学的萌芽(16世纪前)
2.2 汉学的积累(16-18世纪)
2.3 汉学的确立(19世纪)
2.4 汉学的发展(20世纪以来)
第三节 汉学重镇
3.1 朝鲜半岛
3.2 日本
3.3 意大利
3.4 法国
3.5 英国
3.6 德国
3.7 瑞典
3.8 荷兰
3.9 葡萄牙
3.10 西班牙
3.11 俄罗斯
3.12 美国
第四节 “海外汉学研究”的发展历程和意义
4.1 “海外汉学研究”的发展历程
4.2 “海外汉学研究”的意义

第二章 朝鲜半岛的汉学
第一节 箕子时期(公元前1066-公元前58)
第二节 三国时期(公元前57-公元668)
第三节 统一新罗时期(669-917)
第四节 高丽时期(918-1391)
第五节 朝鲜王朝时期(1392-1910)
5.1 哲学
5.2 文学
5.3 文字
5.4 燕行录
第六节 韩国中国学
……
第三章 日本汉学
第四章 意大利汉学
第五章 法国汉学
第六章 德国汉学
第七章 葡萄牙、西班牙汉学
第八章 英国汉学
第九章 瑞典、荷兰汉学
第十章 俄罗斯汉学
第十一章 美国汉学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