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资治通鉴纲目提要研究
0.00     定价 ¥ 59.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浙江新华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2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511568724
  • 作      者:
    作者:郁辉|责编:刘悦
  • 出 版 社 :
    人民日报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1-05-01
收藏
编辑推荐

今人对《提要》或其成书的研究有严文儒先生《资治通鉴纲目丛考》关于《纲目提要》的部分,汤勤福《朱熹的史学思想》,束景南《朱熹年谱长编》等。文儒先生的研究是一篇论文,重在对大的方面的把握,具体未予展开;汤勤福先生对《提要》亦未做详论;束景南先生则是在《朱子大传》《朱意年谱长编》等大著作中提及其某个方面的问题,具体不做展开。因此,就有较为全面而具体的研究《提要》一书的必要。

展开
作者简介

郁辉,枣庄学院文学院教师,博士,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古籍研究所古典文献学专业,主要研究领域为朱子学、史学文献的整理。

展开
内容介绍

《资治通鉴纲目提要》为《资治通鉴纲目》之《纲》渊源所在,具有很大的研究价值和研究意义,有不少专家学者都对此书做了详尽研究。作者的这本书就是为了更好地深入研究《资治通鉴纲目提要》。本书从成书考略、版本流传经过及研究方法、朱熹思想的演进、后人对《纲目》之《纲》的修订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具有非常丰富的参考价值。

展开
精彩书摘

第一章

《资治通鉴纲目提要》成书考略


《提要》为《资治通鉴纲目提要》的简称,前人也称之为《通鉴提要》。宋濂是较早提到《提要》的,他认为朱熹亲撰《提要》并且《提要》的作用就是《纲目》的写作大纲,学生据《提要》以作目。他说:“新安子朱子……亲为《通鉴提要》以授弟子天台赵师渊几道,使著其目……师渊遂据《提要》为《纲目》五十九卷,朱子重为之审定,故其中亦颇有与《凡例》弗合。”由于成书后又经过朱熹审定,所以《提要》的原貌和审定后的“纲”两者就是同一事物发展的两个阶段,这一发展的意义将在第二章详细论述。

前代学者对于《提要》一书主要有以下三种看法:

第一,认为《提要》根本不存在,如清代周中孚《郑堂读书记》卷十六,史部编年类,有“《宋志》又别出《提要》五十九卷,盖即一书而误分为二也”;

第二,认为《提要》即《纲目》之《纲》,如清代钱谦益《绛云楼书目》卷一编年类,有“宋温陵刻《通鉴提要》,即此书之纲也”;

第三,认为《提要》并非出自朱熹之手、朱熹仅作《凡例》,如全祖望认为“观朱子与赵师渊书,则是书全出讷斋,其本之朱子者,不过《凡例》一通,余未尝有所笔削”;持这种观点的还有《四库全书总目》的纂修者,他们认为“朱子因司马光《资治通鉴》以作《纲目》,惟《凡例》一卷出于手定。其纲皆门人依《凡例》而修”。

笔者认为《提要》确有其书,且确为朱熹亲笔。其作用是朱熹纂修时的大纲,《提要》分发给学生,由学生分头写《纲目》,朱熹再汇总审定。《提要》几经修改而成为初刻本《纲目》之《纲》的形态。后世《纲目》通行而《提要》遂无单行之必要,故明代后此书渐佚。考其成书经过,可以更好地了解《纲目》的成书。

一、朱熹撰修《纲目提要》缘起

《提要》与《资治通鉴》关系紧密,故其撰修原因也与《通鉴》一书有关。

第一,正统观上的不同。

《通鉴》详于史料而略于义理,加上对具体朝代的正统问题等存在不同意见。

朱熹认为《通鉴》所述于理不安,所以起意另作一书。关于这点,《语录》有如下记载,朱熹曾对弟子余大雅说:“三国当以蜀汉为正,而温公乃云,某年某月‘诸葛亮入寇’,是冠履倒置,何以示训?缘此遂欲起意成书。”另外朱熹在奏章中也表明了这个意思,他说:“臣旧读《资治通鉴》,窃见其间周末诸侯称王号而不正其名,汉丞相亮出师讨贼而反书入寇,此类非一,殊不可晓。又凡事之首尾详略,一用平文书写,表岁以首年,而因年以著统,大书以提要,而小注以备言。至其是非得失之际,则又辄用古史书法,略示训诫,名曰《资治通鉴纲目》。”朱熹确定正统的依据以及贯穿于他的《纲目》的根本思想就如他概括的《春秋》的大旨“正谊不谋利,明道不计功;尊王,贱伯;内诸夏,外夷狄”三条。在《纲目·凡例》十九目中,他便根据这种正统观构造出烦琐细密的义例和书法,他制定的“万世史笔”的“准绳规矩”是要辨正闰,确定周秦汉晋隋唐六个朝代为正统,其他为非正统,或是僭国,或是篡贼,或是无统;要明顺逆,凡为正统,便是顺而正义的,凡为僭伪篡窃,便是逆而不义的;要严篡弑之诛,以史家直笔大书篡弑犯上之罪,不得隐讳,使乱臣贼子惧;要褒扬尊贤死节,大加特书,以表彰三纲五常的伦理道德。

第二,为方便阅读,编纂一部通俗简略的历史书。

《通鉴》卷数过多,阅读不便,司马光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所以作《目录》《举要历》等,但又失之太略,这就需要一个适中的普及型读物。朱熹的做法是:将司马光的《资治通鉴》《目录》《举要历》和胡安国的《资治通鉴举要补遗》四书增损檃括,大致“踵编年之成文”,而成《纲目》(《纲目》成书前先有《提要》)。《纲目》五十九卷,以《纲》统《目》,取纲举目张之意,解决了《通鉴》卷帙过大的问题;而朱熹提倡的大经大法又体现在了《纲》的文字上。所以历来人们研究的重点也在他的《纲》上。而《纲》的雏形就是本书的研究对象——《提要》。因此,在《提要》纂修伊始,便定下了它的义理先行、以义理纲纪史事、以是否符合义理为取舍、褒贬史事、评价历史的价值标准,即所谓“明天道、定人道”。后人推崇《纲目》,也是由于这种正统论符合宗法社会的道德标准。所以后代明宪宗《〈通鉴纲目〉序》、清圣祖《御批通鉴纲目》、清高宗《御批通鉴辑览》即以官方身份倡导此义。

二、具体步骤及时间

朱熹在起意之后,便着手进入了发凡起例等实质的编写阶段。《提要》成书主要有以下三个步骤:

第一,订立《凡例》(乾道八年,1172年);第二,《提要》草创阶段,即根据《凡例》概括《通鉴》记载的史事写出《提要》;第三,《提要》完善阶段,即对《提要》反复修改,最后成为《纲目》之《纲》的形态。

(一)订立《凡例》阶段

关于《凡例》订立的时间,有资料如下:

《资治通鉴纲目提要》研究

《纲目·凡例》修立略定,极有条理意义矣。俟到此,更商榷之。但修书功绪尚广,若得数月全似此两月无事,则可以小成矣。(《朱文公文集续集》卷二《答蔡季通》书五十)

此书束景南《朱熹年谱长编》(第451页)定在乾道七年(1171年,辛卯,四十二岁)。所谓略定,既其成型。据《资治通鉴纲目序例》写成年知《凡例》成于乾道八年。有观点(如王懋竑《朱子年谱》)认为序成之年即《纲目》成书之年,非是。因朱熹有全书未成而《序》已先成的先例。且由之后的信件、语类等可知,此时全书未成。又如束景南先生认为“乾道八年四月他(朱熹)完成了《资治通鉴纲目》的初稿”。

(二)《提要》草创阶段

关于《提要》纂修和修改,《朱熹文集》《朱子语类》等未有明确记载,然考其《纲》之雏形这一性质,则《纲目》的纂修和修改实质上也包含了《提要》的纂修与修改。考王懋竑《朱子年谱》(以下简称王谱)、束景南《朱熹年谱长编》(以下简称束谱)有如下资料:

某此无他,但为《通鉴》课程所迫,无复优游潜玩之功,甚思讲论耳。已看到后汉章帝处,只三四日当毕,向后功夫却不多矣。不免且挪功夫了却《易说》。(《朱文公文集·续集》卷二《答蔡季通》书九十二)

此书束谱定在乾道五年十月。对于《凡例》之前的《提要》写作,不妨作如是观,即《凡例》需要建立在一定量的积累上,而这些具体的例子可以说就是得出《凡例》这—规律性认识前的某此必要的积累,其后才是在《凡例》指导下的大量《提要》写作。这很好地说明了为什么有的《提要》内容与《凡例》不符,除了传统学者认为的成于他人之手这一观点外,笔者认为这是一个写作阶段的问题。即写作《凡例》前的初步认识阶段和《凡例》写成后据此概括的内容,两者不但在时间上存在差距,在对史料处理上亦不尽同。笔者为叙述方便,仍将《凡例》写作前的准备性工作与之后的《提要》写作放在一起。

又如:

《通鉴》节只名《纲目》,取举一纲众目张之义,《条例》亦已定矣。三国竞须以蜀汉为正统,方得心安耳。(《朱文公文集·续集卷二》之《答蔡季通书》一百零四)

此书王谱定在壬辰(乾道八年,公元1172年)。

又如:

《通鉴》方此修改未定,旧本太略,不成文字也。

大概乾道八年之前,《提要》已着手。等积累到一定量之后,才有《凡例》,(参见《朱子新学案》)之后《提要》进入大量的撰修阶段,朱熹与同志(蔡元定、李宗思等)又做了进一步努力,如:

《通鉴纲目》三国以后草稿之属,临行忘记说及。今想随行有的便(方便)旋付及,幸甚。唐事已了。但欲东汉之末接三国,修之庶几有绪,易为力耳。……近游诚之相过,开爽可喜,渠南北(朝)事甚孰,或取过伯起者托渠料理也。(《朱文公文集续集》卷八《答李伯谏》书一)

又如:

《通鉴纲目》文字,近方得暇修得数卷,南北朝者,伯起不承当,已托元善(詹体仁)矣。度渠必能成之。但见修者已殊费功夫,盖旧看正史不熟,仓卒无讨头处。计今秋可了见到者,余者望早付及。(《朱文公文集续集》卷八《答李伯谏》书二)

又如:

《通鉴》诸书,全不得下功。前次却修得晋事,粗定条例,因事参考,亦颇详密。但晋事最末两三卷未到,故前书奉速。今承喻已寄少舆处……宋以后事,分属张元善(即詹体仁),已修得大字数卷来,尚未得点勘。若得年岁间无出入,有人抄写,此其不难了。(《朱文公文集续集》卷八《答李伯谏》书三)

此三书前后相及,束谱认为第一书作于乾道八年九月(游诚之九月来见朱熹,见下),第二书作于九年(1173年)七月(其中言及作《蕲州教授厅记》),第三书作于九年冬(其中言及作《六先生像赞》)。可知是次重修《纲目》。李宗思分写东汉至三国以后,詹体仁分写宋以后南北史,其余由蔡元定分写,朱熹乃总其事。其结果如朱熹《答吕伯恭》书(《朱文公文集》卷三十四)所言:

《纲目》草稿略具,俟写校净本毕,即且休歇数月,向后但小作工程,即亦不至劳心也。向来之病,非书累人,乃贪骤内发而然。今当就此作节度,庶几小瘳耳。

此书王《谱》定在乙未(1175年)后。此后提及修改的资料,如:

《纲目》近亦重修及三之一。条例整顿,视前加密矣。异时须求一为隐括,但恐不欲入此千古是非林中担当一分。然其大义例,熹已执其咎矣。但恐微细事情有所漏落、却失眼目,所以须明者一为过目耳。(《朱文公文集》卷三十四《答吕伯恭》)

又如:

《纲目》亦修得二十许卷,此一卷是正本五卷,义例益精密。上下千有余年,乱臣贼子,真无所匿其形矣。恨相去远,不得少借余力,一加订正。异时脱稿,终当以奉累耳。(《朱文公文集》卷三十五《答刘子澄》)

又如:

《通鉴纲目》近再修至汉晋间,条例稍举。今亦设录数项,上呈。但近年衰悴目昏,灯下全看小字,不得甚,欲及早修纂成书而多事分夺,无力誊写,未知何时可得脱稿,求教耳。(《朱文公文集》卷三十二《答张敬夫》)

以上三书皆同时略相先后之语,据王谱分别在丙申(1176年)、丁酉(1177年)、戊戌(1178年)三年。束谱稍有差异,而大致亦定在丙申年(1176年)左右。可知这几年朱熹为《纲目》用力颇深而成果也是较为显著的。即如下所言:

此间数日来整顿《纲目》,事却甚简。乃知日前觉得繁,只是局生。要之天下事,一一身亲历过,更就其中屡省而深察之,方是真实穷理,自然不费心力也。(《朱文公文集续集》卷一《答黄直卿》)

初稿草成之际,朱喜亲为审定,却觉其事甚简,不甚繁重。由《凡例》到《纲目》草稿成型的过程,这也是朱喜亲操《提要》之确证。由于未睹单列《提要》成书经过的文献,故笔者仅将与之关系较密的《纲目》成书经过列上。


展开
目录



第一章《资治通鉴纲目提要》成书考略003

一、朱熹撰修《纲目提要》缘起006

二、具体步骤及时间007

三、《提要》的取材013

第二章《提要》版本流传经过及研究方法017

—、著录019

三、后世对《提要》的引用、研究020

三、本书研究方法022

第三章 从《提要》到《纲目》看朱熹思想的演进023

一、文字上的增删和句式的修改026

二、补充史实030

三、微言大义,继承以一字寓褒贬的《春秋》笔法033

四、评价034

第四章 从《提要》、初期刻本看后人对《纲目》之《纲》的修订035

一、应加肯定的修订038

二、后人修订可商榷处042

三、修改不当或脱漏045

结语051

附录《资治通鉴纲目提要》辑录053

主要参考文献195

古籍195

今人著作198

参考论文198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