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红色泾县/安徽红色历史记忆丛书
0.00     定价 ¥ 75.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浙江新华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2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533690120
  • 作      者:
    编者:张伟国|责编:李福军//朱矾//邹孔标|总主编:陆发春
  • 出 版 社 :
    安徽教育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1-04-01
收藏
编辑推荐
该书的出版,是宣城地方党史研究取得的又一项成果。作者力求通过历史这个最好的“教科书”“营养剂”,大力宣传伟大建党精神和新四军铁军精神,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助力党史学习教育,激励广大党员干部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勇担使命,敢于作为,奋力书写新的篇章。
展开
内容介绍

本书在宣城历年党史研究成果基础上,充分吸收近现代历史文献和档案资料,通过专题叙事的方式,全面回顾了中国共产党带领泾县人民牢记初心使命,劈波斩浪探索革命道路,最终取得民主革命胜利的光辉历程,生动描述了中国共产党在创立前后到新中国成立这段红色征程中泾县的特色亮点和先驱人物,既有史实性,又有艺术性,既有学术性,又具可读性。是一部中国共产党人在泾县撒播红色火种、点亮燎原星火的革命史,也是一部中国共产党领导新四军和泾县人民同仇敌忾、共御外敌,艰苦卓绝的抗战史,更是一部中国共产党团结泾县人民风雨兼程、披荆斩棘,最终实现解放的奋斗史。

展开
精彩书摘
第一章革命风云起
一、悠久的历史,深厚的文化传统
泾县位于安徽省东南部,隶属宣城市,东与宣州区、宁国市接壤,南与黄山市、旌德县毗连,西与青阳县交界,北与南陵县为邻,地处长江南岸平原与皖南山区交接地带。“枕徽襟池,缘江带河。”青弋江为泾县境内主要河流,古称泾水,亦名泾溪、泾川,由西南向东北出芜湖人长江。《汉书·地理志》注:泾水出芜湖,县因水立名。泾县建置迄今已有2100余年,古有“汉家旧县,江左名区”之称,“山川清淑,秀甲江南”,吸引着历代文人墨客游踵不绝。唐代诗人李白曾“浩荡游泾川”,赋诗赞叹“泾川三百里,若耶羞见之……佳境千万曲,客行无歇时”,并留下了“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的千古绝唱。文风昌盛、人文荟萃的泾县,有着“风物繁茂之地,衣冠文物之域”的美誉,历史文化底蕴深厚。
作为山多田少的山区小县,泾县的地貌特征是典型的“七山一水一分田,一分道路和庄园”。除耕作种粮之外,造纸、桑蚕成为主要的经济产业。泾县纸由于制作工艺独特,品质上乘,早在唐代就被列为贡品,因泾县属宣州,故名宣纸。宣纸质地纯白细密,纹理清晰,绵韧而坚,光而不滑,吸水润墨,不蠹不腐,为纸中极品。宣纸有“纸寿千年”“纸中之王”之称,为历代书画者所推崇。泾县的桑蚕业生产历史悠久,至唐代开始兴盛,唐大中年间李频所做的《送许棠归泾县作尉》一诗中就有“绕郭看秧插,寻街听茧缫”之句,描写了当时泾县桑蚕兴盛的景象。随着宣纸的生产与蚕丝业的兴起与发展,泾县商业逐渐发展,唐张乔咏的《送友人进士许棠》诗中有云:“夜火山头市,春江树杪船。”市井繁华可见一斑。及至清乾(隆)嘉(庆)年间,泾县宣纸、丝、茶、麻远销到日本、东南亚地区。清末与民国初,泾县外出经商者遍及18个行省,在长江沿岸商埠形成颇具影响的“泾帮”,有“无徽不成商,无泾不成镇”之说。
泾县自古就有崇文重教之风,有许多由商致富、富而重学、学以致仕者。明清问,在外经商的泾县同乡争相给家乡捐资助学,创建书院书屋30余所,兴办义学社学数十处,私塾馆更是遍布全县城乡。其中,水西书院更是名盛江南,成为当时宁国府治属6县(宣城县、宁国县、泾县、太平县、旌德县、南陵县)学人兴会之所。明清两代,全县中进士者达106人,居全省第三。
历史上泾县学者名流众多,可谓代不乏人。唐代有位列“咸通十哲”的诗人许棠,宋代有被誉为“江南两脚书橱”的吴份,明代有著书授学名闻江南的查铎,清代则有集文学家、书法家、书学理论家、政治理论家于一身的包世臣,等等,不胜枚举。而泾县历代的学者名流中,无论是学以致仕者还是著书授学者,都不失文人气节,有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使命感,刚正不阿,忧国忧民。如:清著名学者包世臣,一生淡于仕途,却常怀忧国爱民之心。嘉庆十九年(1814年),江淮大旱,他在南京奔走呼号,力倡捐赈,终使太守力办捐赈,使八万九千饥民得济活命。鸦片战争前,包世臣曾作实地调查,著文阐述鸦片危害,力陈“漏厄之塞,必在厉禁烟土”主张。林则徐去广东督办禁烟时,特意取道南昌拜访包世臣。潘锡恩,清代名臣,也是一位著述颇丰的学者,官至江南河道总督兼漕运总督,为人正直务实,不阿权贵。在督河期间,为了河道的长治久安,他宁愿因河工逾期降职罚俸,也坚持采用相对耗时耗力的“灌塘济运”方法,运河得以十年无患。这些历史上优秀贤人志士的事迹,被泾县人引以为傲地口口传扬,教育着泾县的后辈学子。
P7-9
展开
目录
导语
第一章 革命风云起
一、悠久的历史,深厚的文化传统
二、新文化运动兴起,马克思主义传播
三、中共双花园支部
四、早期泾县地方党组织的发展和活动
第二章 泾旌宁宣边的斗争
一、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转战泾县
二、中共泾旌宁宣中心县委成立
三、泾旌宁宣游击大队的建立
四、泾旌宁宣游击根据地的创建
五、红军游击队整顿中发展壮大
第三章 新四军军部在泾县
一、从岩寺到云岭
二、新四军的政治工作
三、新四军的民运工作
四、周恩来视察云岭
五、组织民众开展生产运动
第四章 中共中央东南局在泾县
一、中共中央东南(分)局的成立
二、加强东南各地党的建设
三、中共皖南特委的活动
四、指导新四军组建和扩军
第五章 国内外支援新四军抗战
一、上海人民的支持
二、海外华侨对新四军抗战的支援
三、国际友人和国际同情者的支持
四、宋庆龄对新四军的支持和贡献
第六章 抗战时期泾县人口伤亡和财产损失
一、日军在泾县的暴行
二、人口伤亡情况
三、财产损失情况
第七章 皖南事变
一、皖南事变前的形势
二、北移路线选择
三、皖南事变经过
四、石井坑守备战
五、掩护新四军突围
第八章 将星陨泾川
一、寻淮洲
二、项英
三、袁国平
四、周子昆
五、李子芳
第九章 坚守皖南战略支点
一、泾旌太地区的坚持与发展
二、樵山保卫战
三、中共皖南地委的成立
四、“三八”指示的贯彻
五、南进战略的确立
第十章 策应大军渡江
一、中共沿江工委的成立
二、陈塘冲会师
三、俞步骐起义
四、泾县解放
结语
大事记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