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安徽近代革命运动的策源地
寿县位于皖西北地区,淮河中游南岸,历史悠久,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光荣的革命传统。鸦片战争后,帝国主义疯狂侵略、掠夺中国,清政府日益腐朽没落,不断剥削、压迫人民,激起寿县人民的英勇反抗,反帝反封建斗争如火如荼。特别是辛亥革命以后,寿县革命志士叱咤风云,淮上健儿屡建功勋,寿县成为安徽近代革命运动的策源地。
一、寿县的社会变迁
淮河南岸的寿县地区,夏、商时期属扬州及古六国,商周时期淮夷的一支曾在这一带建立州来国或州来邑。春秋时期这里成为吴国、楚国、越国争霸的重要地区,楚国在州来两次建城防。公元前493年,蔡昭侯迁都州来,州来改名下蔡。当时较为发达的中原地区和吴国、楚国经济、文化的交流,促进了这一带的发展,尤其是鸿沟的开凿,沟通了黄、淮、颍、泗流域,处其要冲的下蔡成为繁华之邑。楚人宋玉作《登徒子好色赋》,列举繁华之邑时就有“惑阳城,迷下蔡”名句;北宋诗人苏子美游历至此,留下“维舟亭下偶登临,下蔡风流古至今”的诗句。公元前255年,这里成为楚国春申君的封邑,从此出现寿春地名。公元前241年,战国七雄之一的楚国迁都寿春。秦分天下为36郡,其中的九江郡治寿春;汉初为淮南王驻地,汉武帝分置13州以巡察天下。从战国末期楚国迁都寿春起,到元朝末年,这1600年间,这里三次为都、10次为郡、州、路、府治所,是方圆几十万平方公里内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军事重地。
寿县自古为“江东之屏藩,中原之咽喉”“有重险之固,得之者安”,历代为兵家必争之地。魏晋用兵,江东争雄,必先夺寿春。《陈书》云:寿春者古之都会,襟带淮、汝,控引河、洛,得之者安,是称要害。明、清时寿州先后隶属于中都临濠府、凤阳府,寿州地位虽有下降,但仍是淮河南北一带的军政要地。历史上无论是南北分疆还是东西争霸,无论是农民起义还是反抗外族的战争,寿县都是出兵、养兵、用兵的战略要地,寿县人民既做出了巨大牺牲,又创造了辉煌历史和灿烂文化。两汉时期,寿春成为学术文化的交流中心,《淮南子》是“以道为归,杂采众家”的百科全书式重要文献。寿县境内文物众多,有“地下博物馆”之称。春秋时期兴修的古代大型水利工程芍陂成为“天下第一塘”;南宋嘉定年间重建的城墙保留至今,古城墙完好程度为国内所罕见。1986年12月,国务院批准寿县城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当时全国历史文化名城只有62个。
几千年的灿烂文化培育了一代又一代勤劳勇敢、奋发有为的优秀寿县儿女,形成了优良的传统、高尚的品质,增强了寿县儿女的自豪感、责任感。如孙公斩蛇的传说,教育人们舍己为人,英勇斗争;时苗留犊的故事,激励官吏公差清正廉洁,正直为人;境内外延绵不绝的战争又练就了寿州儿女骁勇善战、能文能武的本领,等等。寿州历代先进分子受“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熏陶,有着浓厚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经世致用传统,他们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的意识较为强烈,寿州人民豪爽义气、勤劳勇敢的形象深入人心。在鸦片战争以来的近现代革命的风云际会中,寿县人民创造了辉煌的历史。
P9-11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