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客家文化/江西文化符号丛书
0.00     定价 ¥ 6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浙江新华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2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210127918
  • 作      者:
    作者:龚文瑞|责编:魏如祥
  • 出 版 社 :
    江西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1-04-01
收藏
编辑推荐
江西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是文化大省,不仅因为江西文化历史悠久,名人辈出,还因为江西文化内涵丰富,艳冠群芳,特色鲜明。“江西文化符号丛书”依照在历史上有地位、在全国有影响、对后世有借鉴这三个维度的文化内容,将江西历史上的传统文化进行了有效总结,其中包括有红色文化、陶瓷文化、戏曲文化、书院文化、庐陵文化、豫章文化、临川文化等众多江西优秀的本土文化。 本书为《江西文化符号丛书》中的一种,集中介绍江西丰富而灿烂的客家文化。
展开
作者简介
龚文瑞,笔名文瑞、谷风。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赣南师院客家研究院特聘研究员,河源客家文化学院副院长。长期从事赣州本土文化研究及散文创作,著有《秦淮河上寻桨声》《山水赣州》《赣州古城地名史话》《客家故园》《椰林蕉风》《南康笔记》等20部文集。
展开
内容介绍
本书为《江西文化符号丛书》中的一种,集中介绍江西丰富而灿烂的客家文化。全书分六章,从客家的形成,耕读传家的生存理念、独具特色的客家建筑等方面进行介绍,还原了客家人筚路蓝缕的创业经历、耕读传家的文化传统、忠贞节义的价值取向、敦亲敬祖的乡土情怀。
展开
精彩书摘
巍巍乾坤,肇我先民;炎黄之胄,根系中原。唯读唯耕,家齐国昌;厚德载物,日月同光。永嘉罹难,泪辞故乡;越淮渡江,驻足皖赣。
唐中以降,动荡频繁;安史祸国,黄巢揭竿。战火烽起,中原板荡;唯我先民,再度投南。融合畲瑶,辟野拓疆;赣南闽西,人文泱决。
宋元之际,弱虏进犯;嗟我社稷,危如累卵。壮哉客家,执戈勤王;追随信国,血染崖山。被迫又迁,客粤梅乡;筚路蓝缕,再创辉煌。
明末清初,灾祸绵延;满人入主,客地蒙殃。是时客家,叶茂枝繁;为求生计,转徙他方。骏马征程,立我纲常;客家德泽,远披西南。
明末时节,客家愈强;土客争斗,太平国殇;趋利避害,复走异乡;近至桂琼,远赴重洋。锤炼砥砺,终成栋梁;客家伟业,代代传扬。
——罗勇《客家铭》 何为客家?何为客家人?客从何处来?
“筚路桃弧辗转迁,南来远过一千年。方言足证中原韵,礼俗犹留三代前。”客家人的历史是一部雄浑壮阔的人类迁徙史。 客家先民的迁徙历史,始于晋永嘉之乱、“五胡乱华”,之后唐黄巢兵乱、宋皇室南渡等,促使中原汉族大举南迁,进入南方各省。至南宋时期,客家方言逐渐形成,客家民系基本形成。明清时期,客家人不断开拓,或往西南地区迁徙,再越南洋海外漂泊。
纵观历史,客家人从汉先民“衣冠南渡”到漂洋过海,总共经历过五次大迁徙一 西晋末年,中原烽火连天,先是“八王之乱”,后有游牧民族乘虚而入、“五胡乱华”。晋元帝渡江,建都建业(今江苏南京),中原士族“衣冠南渡”,相随南逃。近百万中原汉先民,背负祖牌,背负族谱,牵着年迈的长辈,携着幼小的孩童,举家向南。远离了黄河的咆哮声,奔腾的长江成了他们新的选择。他们在长江中游,向两岸发散,大部落脚在江淮地区。其中有一支再向南迁,到了赣鄱大地乃至江西中部,而其中又有少部分人继续南迁到了赣南、闽西。上犹县(时为南康县)大溪乡的大石门村至今仍存一处西晋石刻;石城《温氏族谱》也明确有载:“五胡乱华之际,温氏族人随中原士族南迁。”此外,宁都梅江镇的赖氏,石城小松镇的郑氏、岩岭乡的温氏,也是那个时期迁入赣南的,其中郑氏还享有“客家第一姓氏”美称。这便是史上著名的客家人第一次南迁——“衣冠南渡”。 唐朝安史之乱拉开了客家人第二次大迁徙的序幕。特别是历时长久、遍及广远的唐末黄巢民变,直接导致唐朝近半江山饱受战争蹂躏。国不安宁,民不聊生,中原汉先民不得不再次南迁。他们或出鄱阳湖溯赣江,或溯抚河盱江,或越仙霞岭,大规模地进入相对安宁的赣南及至闽西。大山长谷、森林密布的赣南,又一次敞开胸襟,包容了络绎而来的中原汉先民。赣南,作为客家南迁第一站,成为孕育客家人成长的早期摇篮。其时,最有代表性的是唐末迁入宁都县(时为虔化县)的东平侯孙剖及其家族,还有于都县宽田乡杨公村及宁都县肖田乡带源村的管氏。 第三次大迁徙横跨两宋。先是金兵入侵,宋室南渡,后是元军入侵,赵宋灭亡,巨大的战争灾难,致使汉先民再次大规模南迁至闽粤赣边际地区。这一时期,大量涌入的汉先民与当地土著畲族、瑶族等少数民族交错杂居,成为客家民系形成的直接源头。在彼此的交流与相互的融合中,一个富有独特语言、文化、民俗与精神特质的汉民族支系已然成形。这一时期,虔州城水脉洞一带便因客家人大量聚居而形成南市街,宁都县孙剖的后人孙长儒等也成长为著名的“孙氏五贤”。
明清两朝,官府强行实施人口转移政策,著名的“湖广填四川,江西填湖广”即发生于这一时期。从顺治年起,大量的客家人从赣粤闽边际地区往中国的西南方向迁徙,同时也往广西、海南、台湾迁徙,这便是客家历史上著名的第四次大迁徙。
19世纪中叶太平天国时期,为避战乱,以梅州客家人为主,一部分客家人开始了第五次波澜壮阔的大迁徙。他们告别亲人,怀揣家乡土,从梅江入韩江,南奔大海,到达了南洋(明、清时期对东南亚一带的称呼),进而散落到了世界各地。
有太阳的地方就有华人,有华人的地方就有客家人。如今,全球的客家人多达近亿之众,遍布全球80多个国家和地区。客家文化传播,影响深远。
可见,客家是由于历史原因形成的南方汉民族的一个分支,它不以地域命名,在世界上分布范围广泛,具有独特而稳定的语言、文化、民俗和感情心态(即客家精神)。操守客家语言、遵持客家民俗、富有客家精神的人,便是客家人。P3-7
展开
目录
导言
第一章
客家的形成
一、客从何处来
二、聚居赣南
三、土客融合
四、“□话”识客家
五、客家人的民间信仰
六、客家人的精神特质
第二章
耕读传家的生存理念
一、士知向学
二、旗杆石与功名柱
三、周敦颐与赣南教育
四、客家办学第一人温革
五、“南安之学甲江西”
六、王阳明赣南兴学
第三章
独具特色的客家建筑
一、乡愁浓郁的客家村落
二、聚族而居的古老围屋
三、典藏意义的客家古村
四、意蕴深远的风水塔
五、蜿蜒古道上的风雨亭
六、古梅关
第四章
缤纷的客家“非遗”
一、客家”非遗”,山花烂漫
二、赣南采茶戏
三、兴国山歌
四、石城砚
五、洛口南云竹篙火龙
六、舌尖上的客家
第五章
客家名人
一、江南第一宰相
二、五状元
三、五百进士
四、十大乡贤
五、易堂九子
六、西江四戴
第六章
薪火传承
一、门榜显家声
二、祠联传精神
三、家训扬家风
四、南迁纪念坛
五、寻根问祖地
六、谱写新篇章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