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纸
纸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曾经为历史上的文化传播立下了卓著功勋。即使在机制纸盛行的今天,某些传统的手工纸依然体现着它不可替代的作用,焕发着独有的光彩,古纸在留传下来的古书画中尚能一窥其貌。
中国古时候绘画多画干帛和绢上。大约到了宋元时代,人们才开始大量用纸作画。绢和纸各有特点,纸是植物制品,绢是丝织品。笔墨画在纸上,容易表现出笔墨和色彩的变化。画在绢上,其画的光洁度就更强一些。
我们现在主要是用纸作画,一般是宣纸。宣纸质地绵韧、纹理美观、洁白细密、经久不坏,并善于表现笔墨的浓淡润湿,变化无穷。古代诗人誉为:“滑如春冰密如茧”,历代文人墨客书画名家无不珍爱喜用。用宣纸题字作画,墨韵清晰、层次分明、骨气兼蓄、气势溢秀、浓而不浑、淡而不灰,其字其画,跃然纸上,神采飞扬、飞目生辉,产生出特殊丰满的艺术效果。
(四)砚
古代的书斋中,除笔、墨、纸外,还有与之相配的砚,砚也是文房四宝中不可缺少的一员。砚是磨墨用的,要求细腻滋润,容易发墨,并且墨什细匀无渣。大概在殷商时期,砚随墨的使用始以粗见雏形。砚也有石砚、陶砚,砖砚、玉砚等种类之分,最负盛名的是广东产的端砚和安徽产的歙砚。
砚即是砚墨器又称砚台,它是绘画与书法的辅助品,砚如手足般配合笔墨纸,必然使书法与绘画达到尽善尽美之境界。
一、文房四宝的价值及意义
中国画独特的风格特征和形式语言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与所运用的工具材料紧密相连,它是材质和技法的综合产物。在绘画过程中,表现技法和工具材料都有着同样重要的作用,使用特定的工具材料能制做出特定的笔墨肌理和创造出独特的画面效果,因此,绘画材料与笔墨之间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在中国画中,毛笔、墨、宣纸、砚台是最基本的工具材料。在中国绘画中,笔墨是表现形象、塑造形体的重要工具,纸是中国绘画的载体,砚台是绘画与书法的辅助工具。在传统中国画中,普遍使用圆柱体的“毛笔”,它和宣纸、墨、砚形成了最佳组合,能表现出特有的笔情墨韵。由于中国画是运用较单纯的形式语言——笔、墨来塑造形体,所以中国画是非常讲究笔墨的。古代画家就说过:“有笔有墨谓之画。”也就是说只要有了笔墨,才能称之为中国画,没有笔墨就不成其为中国画,或者说有笔无墨或有墨无笔,都不能算是好画。这说明笔墨对中国画来说是何等的重要。
那么,用笔和用墨是怎样的呢?
一般说,用笔就是指线条。线条是中国画造型的基本手段。线条不仅用来表现物体的轮廓,也用来表现物体的质感和明暗。因此,中国画线条的变化是很丰富的,有轻、重、缓、急、粗、细、曲、直、刚、柔、肥、瘦等种种区别。单是中国古代画人物衣服的褶纹,就总结出了十八种描法。而且古代中国画家们在实践的基础上还总结出了用笔的“五忌”“六要”。用笔五忌是指忌刻、板、枯、弱、结;用笔六要是指一要自然有力,二要变化有联系,三要苍老而滋润,四要松灵而凝炼,五要刚柔相济,六要巧拙互用等。再说用墨,用墨主要目的是表现物体的色彩、明暗等。墨虽然是黑的,但中国画却有“墨分五彩”的说法,五彩是指黑、浓、淡、干、湿。古人说“墨即是色”,浓淡水墨可代替各种色彩。用墨讲求皴、擦、点、染交互为用,干、湿、浓、淡合理调配,以塑造形体,烘染气氛。用墨还要有浓谈相生相融,做到浓中有淡,淡中有浓,浓要有最浓与次浓,淡要有稍谈与更淡。这都是中国画的灵活用笔用墨之法。
一笔一画的深浅浓淡、渗透润化以及水分的多寡都极其讲究,这就对中国画的载体——纸的渗透性、晕化性、呈色性等方面的性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同时,不同的形式语言对纸张的质地、形式和种类又有不同的要求,淋漓酣畅的水墨大写意要求渗透滋韵的生宣纸;潇洒灵动的小写意要求润化有度、托色承形的宣纸;兼工带写、刻画细致的“精笔画”要求上浆刷胶的半熟纸;精勾细染、谨细入微的工笔重彩则要求“滴水不漏”的熟纸。中国绘画有砚如手足般配合笔墨纸,必然使书法与绘画达到尽善尽美之境界。
文房四宝的悠久历史是中国劳动人民的创举与智慧结晶,不仅是几千年的文化用品,也是中华文明的一个象征。中国的毛笔是举世无双的书写工具,古埃及的麓笔,欧洲的羽毛笔早已退出历史舞台,而毛笔从漫长的历史岁月中走出来至今兴盛不衰足见其强大的生命力。中国的墨不仅仅是一种书写用品,它也是举世无双的艺术品,它的存在让纸和笔真正完美结合,融为一体,从而演绎了“挥毫泼墨,跃然纸上”的精神。而纸的发明是世界文明史上的大事,更是书法与绘画史上的大事。我国是世界上发明造纸术最早的国家,这是对世界科学文化的巨大贡献。砚台不仅仅是研磨器,还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国家有关领导人曾在中国文房四宝协会的大会中如此赞美到:“笔佳十美警世,墨香百里可闻,纸好千年不变,砚固万代同辉。”
第三节 文化典籍
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具有五千多年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浩如烟海的经史典籍、诗词歌赋、曲艺小说散文游记等等,把中华风韵与历史人物及各地的自然社会风貌相结合,构成了华美的乐章,产生了巨大的魅力,对中国古典文学的鉴赏,不仅是一种美的享受,更能从中得到有益的启示。
一、中国古代文化典籍反映了中国的历史,是开启中国历史之门的钥匙
中华民族,是富有历史意识的民族,在中国古代,记载中国历史的典籍是很多的。从中我们可以认识中国社会的兴替发展及其规律。例如,由孔子根据鲁国史料编纂而成的《春秋》,成书于公元前481年,不仅在中国而且在全世界是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它比西方最早的编年体史书——希腊希罗多德的《希波战争史》还早半个世纪。《春秋》记载了从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至鲁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间共242年的历史,涉及120多个国家。这一时期正是新兴的地主阶级逐渐取代奴隶主贵族统治的社会大变革时代。《春秋》的主要内容是记述当时各诸侯国统治阶级人物的活动和纷繁复杂的历史事件,鞭挞混乱的社会现象,为后世确立作者心目中理想的是非标准。虽然《春秋》总共只有约1.8万字,记事过于简略,对历史事件只记结果,未述原因经过,而且记史中“为尊者讳,为亲者讳”,多用曲笔掩饰,但毕竟为后人留下了两千多年前珍贵的史料,使我们能从中窥见当时的社会变动规律。
古代典籍中另一部历史巨著,是汉朝司马迁呕心沥血写出的《史记》。明代李贽曾说:“《史记》者,迁发愤之所为作也。”(《藏书·司马迁传》)。《史记》与《春秋》的体例不同,它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即以人物而不是以年代顺序为主体写史。全书130篇,分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二列传,以本纪和列传为主体,计52万多字,记述了自黄帝至汉武帝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之间2600多年的历史。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