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地区国别史研究(第3辑)/大夏世界史文丛
0.00     定价 ¥ 88.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浙江新华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2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546195254
  • 作      者:
    编者:孟钟捷|责编:秦矿玲
  • 出 版 社 :
    黄山书社
  • 出版日期:
    2022-07-01
收藏
作者简介

 孟钟捷 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社会主义历史与文献研究院教授,上海市“中国历史学话语体系建设与国际传播基地”首席专家。兼任国际历史教育学会学术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德国史研究会秘书长、中国第二次世界大战史研究会副会长、上海世界史学会副会长。入选教育部长江学者青年项目、百千万人才工程,获国务院特殊津贴。主要研究方向是德国史、20世纪世界史、国际历史教育比较研究。著有《20世纪德国企业代表会体制演变研究》《德国简史》等,在《历史研究》《世界历史》《史学理论研究》等期刊发表论文50多篇

展开
内容介绍
《地区国别史》(第3辑)是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世界史学科的集体成果之一,聚焦于德国史研究。本辑收录了过去三十年间华东师范大学德国史研究团队四代学人的成果,包括断代史、史学史、德中关系史和德法关系史四个部分,涉及政治史、社会史、文化史、概念史、国际关系史乃至全球史等研究领域,充分展现了华东师范大学德国史研究团队的深厚基础与宽广视野。
展开
精彩书摘
  《大夏世界史文丛·地区国别史研究(第3辑)》:
  从1918年德意志帝国崩溃,随之魏玛共和国建立,到1945年第三帝国崩溃,在这27年里,德国历史的发展轨迹呈现出一个宽度较大的“之”字形图景,这个国家“在善和恶两方面都走了极端”。这一发展轨迹,较为明显地反映出德意志人追求完美甚至极端的特性,即任何道路都要走得极致。然而,物极必反,常常矫枉过正。这时,德意志人又会向着相反的方向狂奔。从深层次看,表象后面还有理念的冲撞:德国是赶上世界潮流,让发展不同步的政治经济体制尽快补上“短板”,还是坚守德意志特色,排除各种披着华丽或不华丽外衣的非德意志因素,让德意志社会沿着自己的轨道发展。
  魏玛共和国的政治体制是先进的,甚至带有点过于超前的色彩。然而,超前的民主体制建立在怀旧的德意志社会之上,似乎从一开始就埋下了地基不稳的隐患。因此,在德国沿着世界化道路向前发展时,另一种主张始终在发出自己的声音。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后,这种主张以“1914年思想”的形式表现出来。“1914年思想”认为,当时风行世界的“1789年思想”是“破坏性解放的革命”思想,自由、平等、博爱是“真正的十足的商人理想”,为的是“迅速赢得所有个人的赞同”,强调西方意义上的自由是“任意”和“无节制的”。而“1914年思想”具有德意志特色,主张“建设的革命”,认为“德国式自由”强调“秩序”,是真正的自由,生命能在“真正的自由中”绽放。他们强调德国的平等是有机的平等,类似于军队中的战友关系和同志关系,大家平等效劳,在不同岗位上发挥不同的作用,“既学会听话,又学会命令”。随着20世纪20年代中后期美国文化的大量渗入,德国又兴起了新“保守革命”思潮,要求抵制西方议会民主和西方文明,抵制现代性,维护和捍卫德意志传统和文化。
  1929年秋,肇源于美国的经济大危机袭来后,严重依赖于美国的德国经济很快深陷其中,“黄金时代”的镀金铜瞬时消散,德国与美国一起“并立”成为受打击最严重的两个资本主义国家。在经济危机的推动下,共和国时期逐渐得到缓解的深层次矛盾又被推向表面。由于缺乏睿智能干的政坛干将,国会一总统二元体制非但没有成为集中权力攻陷危机堡垒的载体,反而为希特勒上台提供了通道。
  希特勒担任德国总理后,立即以恢复德意志传统为幌子,对民主体制大动干戈。他标榜自己要重建“日耳曼民主”模式,解散其他政党,同时改变纳粹党的属性,称其为代表全民族利益的精英党。他通过《授权法》降低议会的地位和作用,声称要让议会回复到Rat一词的古义的地位,即仅仅是元首的顾问团。最后,国会蜕变成“接收希特勒声明的响板”和“昂贵的合唱团”。通过《授权法》获得立法权的内阁,从1938年2月起就不再开会,部长们只能从广播中知悉“德国政府”所作出的决定。希特勒政府逐渐演变成“小朝廷”,国家元首通过党、政府、军队三个办公厅的主任,实施着个人的独裁统治。其他领域中的情况大致相同。经济上提出“自给自足”的口号,力图脱离世界市场,为此不惜违背经济规律,开采和提炼贫铁矿石。文化上以“德意志”和“非德意志”为划分标准,极尽扶持打压之能事,不惜将相对论的创始人爱因斯坦逐出国门。社会生活中鼓励女性脱离公共事务“回归家庭”,充当德意志斗士的贤妻良母,在“教堂、厨房、孩童”的有限范围内,成为德意志民族的生育机器。
  然而,客观规律难以违背。本文所探索的纳粹德国农业政策和妇女政策,尽管其起因并非完全不合理,尤其在农业方面,如果站在德国农民的立场上看问题,纳粹党人的有些口号甚至是相当贴心的,政策初衷也颇具吸引力。但是,尽管从总体上看,纳粹主义理论是“回归”与“超越”并存,“超越”服从于“回归”,而在农业与妇女问题上,纳粹当局的政策却是以“回归”为主色调,其“超越”的一面最多体现在宣传的用词上。因而最后的结果是,尽管当局在这些问题上用力甚多甚猛,而成效却乏善可陈。
  另外需要指出的是,纳粹政权尽管以“回归德意志传统”为口号,但是其所作所为并不代表德意志特色。下列三件事情可以作为例证。第一,神圣罗马帝国的政治架构中有重视制衡的特点,其中包含选侯与皇帝、邦君与皇帝、政权与神权之间的互相制衡,但纳粹政权却以实施“绝对统治”为追求目标。第二,在纳粹当局讨论应对现代主义文化的政策时,戈培尔曾经表示,“纳粹党人是一群具有现代意识的先进分子,这不仅在政治和社会领域是如此,而且在精神和艺术领域也是如此”,然而在希特勒明确表示要实施打压政策后,他立即转向,毫不脸红地谴责现代派艺术是“附庸风雅”,是“病态”和“腐朽”的,应该遭到清除。第三,纳粹当局在战争准备阶段,曾经强调实施“自给自足”,要摆脱世界市场,规避风险。但是在侵占大片欧洲领土后,它就以欧洲统一体系为目标,力图改造各国的产业结构,实现产业分工,在欧洲范围内展开产品循环。它也需要欧洲一体化乃至世界一体化,然而是德国绝对统治下的一体化。
  ……
展开
目录
前言
断代史
浅析德意志联盟的创建
试论德国“1914年思想”的产生背景、内容与影响
魏玛共和国社会福利住房政策的演变(1918-1931年)
纳粹德国的农业政策和妇女政策
1939年希特勒开战决策初探
贸易争端与美国和纳粹德国敌对的起源
试析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对德“智力索赔”计划
略论战后初期西占区德国民族的深刻反思
阿登纳与联邦德国建国初期的重新武装问题
论1958-1961年柏林危机中民主德国的目标与行动

史学史
刍议“种族”一词在德国历史叙述中的演进
现代德国史学历史知识的认知建构及其诉求转向
公共历史文化中的“克服历史”之争——近来德国公众史学研究中的一个热点问题

德中关系史
论郑观应的德国观
近代德国对华借款浅析(1890-1918年)
20世纪20年代中德贸易关系的重构及其动因
中德学会是纳粹政府在华的宣传工具吗?——基于《中德学志》内容进行的分析
德国历史教科书中的中国抗日战争

德法关系史
“可贵”的德国人:法占时期军政府德国公务员与非纳粹化运动
法德货币政策分歧与欧洲经济一体化初期尝试(1969-1970年)
附录:德国史相关著作与学位论文目录(1990-2020年)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