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日本的现代(精)/岩波日本史
0.00     定价 ¥ 58.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浙江新华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2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513338875
  • 作      者:
    作者:(日)鹿野政直|责编:汪欣|译者:杨伯江//邹圣婴
  • 出 版 社 :
    新星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1-08-01
收藏
编辑推荐

  以开阔的视野解读日本的现代,通过日本看世界,了解时代大背景与世界形势。

  作者视野开阔,通过日本看到世界,同时又把日本放到世界中去看。本书虽然写的是战后日本史,但从中能够看到作为大背景的时代及世界形势。


  跨学科写作,复眼式剖析战后日本历史。

  本书作为历史类图书,作者所运用的绝不单单是史学思想,还涉及国际关系、国际政治、社会学等学科,从多重维度复眼式剖析战后日本史。


  由小见大,从细微的平民史料一窥历史变迁。

  “低处高思”,作者在书中大量引用《朝日新闻》读者来信里的文章,从平民百姓的日常生活中看到历史长河的流动。作者的视角是具体的、细微的,但其展现出来的思想是宏大的、深刻的。


展开
作者简介

  鹿野政直,生于大阪府,毕业于早稻田大学文学部,之后就读本校大学院,并于1958-1999年在该大学文学部担任教员,专业方向有日本近代史、现代史、思想史。近年的著作有《分化的历史学》《学习历史》《近代日本思想指南》《日本的现代》等,合著有《祖母˙母亲˙女儿的时代》。

展开
内容介绍

  《日本的现代》是“岩波日本史”的第九卷,也是这套丛书的最后一卷。

  全书分为独立与日美条约、经济高速增长时代、经济大国、日本走向何方四个部分,作者从安保体制、经济高速增长、冲绳问题、物质丰富、社会管理、考试竞争、国际化、女性问题、人权等各个方面,勾勒出这一时代的本质特征,直面“战后”日本“近现代”的真正含义。在这本书里,作者探讨了从二战结束往后的六十年,日本人在亚洲、在世界上究竟在走一条什么样的道路。

  本书的写作视野开阔,作者透过日本看到世界,同时把日本放到世界中去看,虽然本书主题是战后日本史,但从中能够看到作为大背景的时代及世界形势。作者在书中还大量引用了《朝日新闻》读者来信栏目里的文章作为史料,其内容覆盖了日本战后女权运动、反安保运动、“考试地狱”、环境污染等社会现象,看来是小人物的素材,却能从侧面一窥历史的变迁。


展开
精彩书评

  本套“岩波日本史”丛书虽然属于轻薄型的历史通俗读物,但是九卷的字数加起来可达百余万,如此分量的日本“通史”在中国恐怕是第一次被全译出来吧。

                                           ——马场公彦,岩波书店前总编辑


展开
精彩书摘

  20世纪后半期的日本

  1952年4月28日,随着《对日和平条约》的生效,日本恢复独立主权并得到世界多数国家的承认。以此为起点,至2000年初捉笔此稿,时间跨度恰值20世纪后半期。

  对于日本来说,这又是怎样的一个时代呢?

  这半个世纪,恰好是笔者成年后所经历的时代。这意味着,不管是否情愿,笔者都是这个时代建设的一名参与者,或者说共同经历者。同时,也是时代的目击者,时而也是批判者。

  正是基于这样的经历,在我看来,迄今的半个世纪里,日本的发展实际是靠两个框架支撑的。一是“经济大国”的架构,二是日美关系的架构。前者开始于这一时期并改变了日本,后者的构建则更早,并在这期间被不断强化。


  经济大国架构体系

  正如“岩波日本史”第七卷《明治维新》所述,这个国家的现代化,是以1853年佩里来航带来的冲击为契机开始的。实际上,这位时任美利坚合众国东印度舰队司令官的马修·C.佩里在日本的知名度远比在美国要高,他所率领的舰队对日本的现代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此后,又过了将近一个半世纪。若将这一个半世纪,以半个世纪为界划分成三段来看,那么作为本书研究对象的最后这半个世纪的特征便清晰地浮现出来。

  在大致相当于19世纪后半期的半个世纪,列岛上的人们实现了明治维新、建立了帝国宪法体系、与清政府的战争取得了胜利,日本崛起成为东亚的新兴帝国。而中日甲午战争①正是发生在1894年到1895年间。

  在大致相当于20世纪前半期的半个世纪,战争成为这个时代的主题。以上个世纪末的中日甲午战争为起点,第一次与列强共同出兵的八国联军侵华战争②、日俄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出兵西伯利亚,屡次出兵中国以及作为其结果——侵占中国东北的九一八事变③、七七卢沟桥事变④、被冠以“大东亚战争”之名的亚洲太平洋区域的战争,日本不断开战、参战,依靠武力谋求帝国的扩张。这十五年的战争,受到各国民众和各民族的抵抗,最终日本战败投降,被置于盟国的占领之下。

  这段历史可归纳为:

  (一)19世纪后半期的日本, 以转型为近代国家为目标,并取得了成功;

  (二)20世纪前半期的日本,以建立军事大国为目标,一度实现,但最终失败。

  20世纪后半期的日本,则是通过以60年代为主的高速经济增长(简称高速增长),成为经济大国。就此,无论是从日本国内还是世界的角度看,曾经的“贫穷国家”形象被“富足国家”取代,人们有史以来第一次摆脱“贫穷”,同时,社会也开始以是否“富足”作为衡量标准。过去,“贫穷”是社会矛盾产生的根本原因,但以此变化为契机,伴随着“富足”又产生了新难题,而且,世界也开始以审视的目光来看待日本的 “富足”。

  将其概括一下,可以这样说:

  (三)20世纪后半期的日本,以成为经济大国为目标,并得以实现。

  正是这样,以实现经济大国为目标,创造了现代的日本。从这个意义上来看,笔者认为,可以将这半个世纪,与应属于日本近代的(一)(二)区分开来称之为“日本的现代”。本书之所以不用“现代的日本”,而是以“日本的现代”为书名,是由于世界各地所经历的“现代”这一概念的含义各不相同,那么,日本的“现代”又该如何界定呢?想就此做一番探究。另外,还有一重考虑,是不想把“现代”作为一个客观存在的前提概念,而是作为一个历史时代来客观考察。这两个思路重合在了一起。

  日美关系的框架体系

  日美关系以佩里来航为起点。此后,两国曾经围绕移民问题产生摩擦,从日本来看,美国只是欧美国家的一员,这一观念一直持续到十五年战争①后期,两国以太平洋为主要战场直接交战。此后美国成为日本眼中的特别国家。而珍珠港和广岛、长崎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两国国民共同的战争记忆。

  随着盟国的胜利,日本进入了以美国为主的被占领时期。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冷战格局形成,其间,美国主导缔结了《对日和平条约》。在这个过程中,对于日本和日本国民而言,美国是以盟军最高司令官道格拉斯˙麦克阿瑟为代表的“绝对权威”。

  媾和条约是与日本接受美军在日本驻扎并设置基地的《日美安全保障条约》关联的。此后,这一同盟关系虽有调整,但却始终得以维持,并构成日美关系的基础。日本由此成为美国全球战略的一部分,并占据了一定的地位。冷战让全世界都笼罩在核战争的恐怖之中,而既遭受过核武器攻击,同时又处于核武器保护之下的日本,则始终处于纠结当中。

  冲绳是日美军事关系的聚焦点。这里的岛屿曾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被当作陆战战场,而后又从日本分离出去,被美国单独统治,作为基地使用,直到1972年回归日本。即便是在回归之后,岛上基地遍布的情况也未得到解除,直至今日。

  与此同时,这一安全保障体制已经超越了普通国家间的条约范畴,以至于同国家基本法《日本国宪法》互相对立,而这种关系绝不是单方面的。日本方面,存在着以主权在民、尊重基本人权以及和平主义为原则的宪法,与要求军事合作的安保体制是否矛盾的问题,以及哪一方优先的问题等。另一方面,美国认为日本以宪法作挡箭牌,消极对待强化军力,更衍生出所谓“搭安保顺风车”的言论。同时还有一种相当有影响的看法认为,曾受到日本侵略的亚洲各国,抑或是美国也将安保体制作为防止日本走向军事大国化的手段。综上可见,日美安保体制同“战后”的日本实际上是一个联动的整体。

  美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成为最强的国家,其统治力通过作为世界基础货币的“美元”对全世界产生影响,日本则成为“盟主”美国身边的一员。对于日本而言,日美虽以军事关系为基础,但美国的影响力也深深渗透到日本的政治、经济、社会及文化的各个领域。通过占领,美国成了民主主义的“传教士”。美国是一个年轻的大国,同时也是新文化的发祥地,而日本则以年轻人为主成为接受对象。两国互为巨大市场,在成为经济大国的同时,与美国之间的贸易摩擦,一直都是日本政府要面对的重要课题。

  此外,与美国的关系也限定了日本同世界其他国家的关系。在国际关系中,日本一直在美国容许的范围内行动,并对这一状态加以利用。对美国来说,日本并不是超越世界其他国家之上的存在;但反过来,对于日本来说,美国却是不同于世界其他国家的特别存在。在这种情况下,仅此一点,便限制了日本人观察世界其他地区的视角。


  框架将会如何改变

  对于20世纪后半期的日本来说,经济大国以及同美国的关系构成两大主体框架。两者均对日本人的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只有对其检视透彻,才能看清时代的全貌。

  然而,在迎接世纪末到来之际,两大框架却发生了动摇,并且已经到了转换和重组的临界点。造成这一系列动荡的最主要因素,就是日本泡沫经济的崩溃,以及欧洲社会主义体制瓦解带来的冷战格局的彻底结束。

  至此,一直被视为前提的框架也成为需要重新审视的对象。曾被喻为“日本奇迹”的经济大国究竟是什么?从中形成的生活方式,是否会有所改变?究竟又将如何重新构筑起新品质的生存方式?日本人在饱受破产冲击的同时,也开始对这些问题进行反思和探究。另一方面,冷战后,安保体制框架也迎来了转变的契机,需要对这一体制重新定义。从这些层面来看,日本也到了对20世纪后半期进行归纳总结的时期。

  而且,总结归纳的视角,不应仅限于过去的半个世纪,而是要着眼于导致这样的“现代”形成的整部近代史。在预感到当前社会架构体系将要终结或转换的背景下,对那些以往被视为理所当然的制度、道德、感知方式,甚至是自己的躯体,从“这些是如何被制造出来”的视角出发,追溯、探究其存在和成立的基础。

  这个问题不仅局限于国民与国家、民族与世界等层面,甚至已经涉及人类,或者说生物与地球层面了。只有这样不懈地探索,才有可能看清未来。

  我听说有这样一种表述,当指代国民当中的一个人时,可以使用1/N(N=Nation)来表示。如果借用这种表示,那么1/N就是参与创造现在的这一代中的一个人,这样的话,我希望通过这本书将上述问题传递给创造未来的下一代的每一个人。在讲述历史的时候,通常是用第三人称的“人们”,但我并不想将自己这个“我”排除在外,而是希望能够洞悉“人们”即“我”们的志向、成就、迷茫和过失。这也是笔者的愿望。


展开
目录

  序 言 .....................................................................................1 

  第一章 独立与日美条约.................................................11 

  1. 和平条约生效....................................................13 

  2.“已经不再是‘战后’”.....................................22 

  3. 日美安保机制....................................................30 

  第二章 经济高速增长时代.............................................45 

  1. 所得倍增政策....................................................47 

  2. 向着“富足”起飞............................................62 

  3. 公害与居民抗议活动........................................72 

  4. 日美关系中的亚洲 ...........................................83 

  第三章 经济大国..............................................................97 

  1.“日本株式会社”...............................................99 

  2. “社员”人生 .....................................................113 

  3. 大国化与国际化................................................126 

  4. 向性别歧视发起挑战 .......................................138 

  5. 管理与共生 ......................................................155 

  第四章 日本走向何方 .....................................................167 

  1. 冷战的终结........................................................169 

  2. 泡沫经济的崩溃................................................176 

  3. 被质疑的“战后”..............................................191 

  结 语.................................................................................205 

  参考文献.................................................................................212 

  年 表.................................................................................21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