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选取了汉藏语的是非问句这一重要但鲜有讨论的课题,援引各类语料和既有研究,展开了深入全面的分析,试图由此对相关语言现象进行建设性的归纳总结,具有相当的专业性和学术性。
本书在语言类型学的框架下探讨了中国境内85种汉藏语系语言的是非问句,研究内容包括疑问形式的共性与多样性、形式与意义的互动关系、形式变异的区域与类型限制等三个方面。全书从是非问的语法、汉藏语是非问句的结构特征开始,就疑问语气词、谓词重叠问句、疑问范畴等具体问题展开深入分析,最后将“类型比较与区域-历时比较”作为总结性的理论探讨,从区域接触和历时演变的角度探讨了是非问、正反问、选择问的结构与分布特点及其成因,并在书后附录中列出了85种语言的15项形态、句法特征。
各类语法范畴都有其内部外部关联,是非问也不例外。大而言之,是非问的内外关联主要表现在三个层面:微观层面,是非问各表达方式之间的内部关联;中观层面,是非问与其他疑问范畴的内部关联;宏观层面,是非问与语序、形态等其他语法范畴的外部关联。本章的讨论主要是中观层面的,具体涉及选择问与 (一般的、传统的、作为四大疑问类型之一的) 是非问之间的关联;微观及宏观层面的关联则留待第8章继续讨论。
选择问与是非问关系密切,表现在多个方面。其一,二者在属性上有重叠。疑问句的类型划分取决于选择问的划分:如果将“是”“非”视为选择,那么是非问也属于选择问;如果将特指问的诸回答选项视为“无定选择”,那么特指问也属于选择问。换一个角度,选择问非此即彼式的询问与是非问颇多相似,当选择项为正反对立时尤其如此(参看2.1.1节)。邵敬敏(2014:130)认为是非问、选择问、特指问三者之间形成互补:“它(选择问)与一无所知的特指问相比,体现出一定的范围性;它与以整个句子作为一个疑问点的是非问相比,又表现出某种选择性。所以从语言应用角度讲,它与特指问、是非问一起形成互补格局。”
其二,是非问与选择问在历时上有发生学关系。对于是非问的演变,有研究认为是非问在疑问系统中最先得到发展(张玉金2001,傅惠钧2011),与之相反,也有学者认为是非间由选择问经正反问演变而来(刘丹青2005)。不过,汉语早期的选择问可能都是语气词是非问的并列式。吕叔湘(1944/1990:285)较早指出,上古汉语选择问往往使用语气词,“文言里的抉择问句差不多必用语气词,并且多数是上下都用”;梅祖麟(1978)也认为没有语气词的选择问句是中古新兴的句型。从这个角度看,语气词是非问的形成早于选择问。
汉语从语气词选择问向连词选择问发展,与汉藏语选择问句的总体演变路径是一致的。宋金兰(1996)提出,“A-语气词,B-语气词”是汉藏语选择问句的早期形式,“A-连词-B” 句式是选择问句发展到成熟阶段的产物。这些讨论均指向一个可能的事实:汉藏语选择问句的源头是“并列项+语气词”结构。
其三,是非问与选择问的一些下位分类之间有类型学蕴含关系。例如戴庆厦、朱艳华(2010b)提出,藏缅语疑问句法结构在共时上有如下蕴含关系: 谓词重叠问⊃有标记的正反间⊃有标记的选择问。谓词重叠问与正反问都属于是非问,这就在是非问与选择问的次类之间建立了一此关联。
本章呼应这三个方面的讨论,探讨汉藏语选择问及其与是非问的一些关联。其中,7.1节介绍选择问在疑问分类中的地位,主要涉及第一个方面问题;7.3-7.4节讨论汉藏语选择问研究的若干主要方面及其与是非问的关联,主要涉及第二个方面的问题;7.2节考察选择连词的分用、合用及相关类型学问题,主要涉及第三个方面的问题。此外,也尝试提出汉藏语选择问句研究值得重视的若干问题,即结构特征描写、类型学比较以及(区城)历史比较(参看罗天华、孙晓雪2022)。
1 绪论
1.1 汉藏语的是非问研究
1.2 是非问的形式和意义
1.3 方法和语言
1.4 语料和标注
1.5 内容和框架
2 汉藏语是非问句的结构特征
2.1 汉语及其方言
2.2 藏缅语族
2.3 侗台语族
2.4 苗瑶语族
2.5 小结
3 汉藏语的疑问语气词
3.1 疑问语气词的位置
3.2 “无疑问语气词语言”再探
3.3 特指问句中的语气词
3.4 小结
4 汉藏语的谓词重叠问句
4.1 重叠与谓词重叠的形式
4.2 谓词重叠问的分布
4.3 谓词重叠问的结构与类型
4.4 谓词重叠问的形成
4.5 谓词重叠问的共性
5 哈尼语的是非问句
5.1 哈尼语的是非问研究
5.2 语调是非问
5.3 语气词是非问
5.4 谓词疑问形态
5.5 正反问
5.6 选择问
5.7 小结
6 《启蒙浅学》的是非问句
6.1 语调是非问
6.2 语气词是非问
6.3 正反问
6.4 选择问
6.5 附加问
6.6 主要观察
……
7 汉藏语的选择问句
8 类型比较与区域-历时比较
9 结语
附录:汉藏语是非问句的结构特征
参考文献
人名索引
语言索引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