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发生学的角度看,“和”字起源很早,大约与原始先民的生养蕃息紧密相连。“和”之原典意义,《说文解字·口部》:“和,相应也,从口禾声。”据有关学者的考证,凡衍“禾”之声,皆具有“调和相应”之义。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它已经浸润为中华民族的一种精神,“参赞化育”、并行不害,是炎黄子孙的共同追求。中华传统之“和”,既具有方法论的意义,同时也是一种价值追求。“和为贵”已经融入了中国百姓的公共话语系统。“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之所在。和既是宇宙观又是方法论,既关涉人格理想,也关乎政治理想。只是不同的思想家、不同的学派,他们因着各自的出发点和侧重点不同,也因着各自学派的知识结构与理论思维路向的差异,所以在对“和”的认识上,表现出了比较明显的不同的特征。自从春秋时期史伯提出了“和实生物,同则不继”的基本思路,在以后漫长的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这一思路被历代思想家不断加以发挥和发展。“和”始终被看成是天地万物赖以产生、存在和发展的一种最佳途径。并且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代价值。
本书总共分十二章,按照历史发展的顺序,从“和”字的起源开始,按照“和”字在不同的历史时代所具有的特征以及典型历史事件进行论述,揭示出“和”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并且指出“和”在当下社会所具有的重要现实意义。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