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方言学报》是全国汉语方言学会主编的一部研究中国方言的学术集刊,是语言学研究者不可或缺的学术读物。
据王丹(2015),不计重出,《水浒传》有“子”缀词161个“儿”缀词193个。
“儿”缀在《金瓶梅》一书中使用广泛,“可以说是儿词尾的宝库”。(李思敬1984)
本文统计,明代李开先(1502一1568山东南人)传奇《宝剑记》“儿”缀词42个,共出现107次“子缀词22个共出现47 次。计重出,明代冯惟敏(1511-1578山东临胸人)杂剧《不伏老》《僧尼共犯》中共有“儿”缀词117个“子”级词9个。明代赵南星(1550-1627河北高邑人)《芳茹园乐府》“儿”级词104个“子”缀词1个
据周建民(1990),《金瓶梅词话》中“儿”词的总频率为8546次(含“儿”尾人名2845次),不计重出,“儿”尾词共有1808个(含“儿”尾人名158 个)“子”缀不及“儿”缀用得多有430个。据王丹(2015),《金瓶梅词话》中“子”缀共出现6128次不计重出有“子"缀词419个。
潘攀(1996)指出《金瓶梅词话》有一个词内“子”“儿”后缀共现的现象,作者共搜集到33个用例,如“汉子儿、孩子儿、银子儿、帽子儿、箱子儿、主子儿、小伙子儿”等,“子”缀一律在“儿”缀之前,无一例外,显示在《金瓶梅》之前,作为后缀的“子”比“儿”产生的时间早。
《聊斋曲集》(齐书2018年)不计重出“儿”缀327例“子”缀346例但实际情况是有很多未写出来的“儿”缀,从押韵现象可以看到有许多省写的“儿”对此罗福腾(1992)张树铮(2001)李焱(2002)都曾有过分析不再赘述。
成书于乾隆四十二年(1777)的《歧路灯》,是清代文人李绿园用河南方言写的一部长篇白话小说,“儿”缀“子"级出现次数基本持平都在3200次左右。
可见,在北方官话区,元明时期是“儿”级充分发展并相对“子”缀取得优势的重要阶段,从清初以后,“子"缀又开始有了回升的势头。
有些学者从宏观角度考察“子”缀、“儿”缀的历时消长情况。
王丹(2015)讨论元明清时期汉语词缀的发展得出的基本结论是元明时期名词后缀“子”构成的合成词平稳发展,数量上变化不大,出现频率增高。到了清代,“子”缀名词的个数及出现次数均有明显增加。“儿”缀在清代的使用频率明显降低。从明代到清代,“儿"缀有萎缩的趋势,元明清时期名词后缀“儿”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清代名词“儿”缀有衰落迹象。
“吃”“喫”琐记 /项梦冰
也谈禁止词“别”的来源 /张世方
从“子”缀“儿”缀的消长看 Z变韵的性质 /赵日新 朱玉柱
河南偃师(府店)方言的儿化 /王红娟
豫北获嘉方言的名词变韵 /陈晓姣
江西崇仁方言的“子”尾和“儿”尾 /陈诺
从浙赣官话方言岛看明清南系官话的特征 /黄晓东
北方方言精知庄章组声母读音的类型、分布与演变 /倪志佳
山东胶辽官话古知庄章组的读音 /林珈亦
明清官话影疑母字的读音 /付芳
湖南安化(东坪)方言的浊音声母 /宋益丹
河北涉县、武安方言的平声 /赵晓阳
广西勾漏片粤语的次清送气分调 /唐七元
青海西宁方言的“呵”及其来源 /马梦玲
郑州祭城话人称代词的领格形式 /辛永芬 海爽
山西泽州方言主观小量构式“X+不得+NumP” /关黑拽
贵州安顺方言复数标记“些”及“的些”的词汇化 /吴伟军
湖南祁东方言的介词“得” /王毅